杨春云古代七夕花样多

古代七夕花样多

杨春云图

网络

-当代文学微刊-

七夕将至,青年男女春心萌动,在“中国情人节”里,作浪漫爱情告白;商家们也借机大做文章,于是鲜花、巧克力漫天飞。其实,古代人也过七夕,却远非“情人节”这么简单。

唐代诗人林杰《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仰望星空,是用红线对月穿针“乞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宋元时,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有专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描述了古人乞巧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更是人山人海,车马难行,其盛况不亚于春节,由此可知,乞巧节是古人最爱的节日之一。

元朝京城一带,“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析津志》),古代七夕的应节食品,以“乞巧果子”最为出名。《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有捺香、方胜等。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乞巧瓜果花样也多,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花瓜”;南北朝时,人们“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古代江南女子会在七夕那天采槿树叶,揉碎后用汁液洗头。相传,每年七夕夜织女会牛郎前都会在银河洗发,一年相思泪,都洒落槿树叶上,开出淡紫、粉红或洁白的花儿。后人把槿树当作真挚爱情的象征,妇女用它叶洗头,能使爱情、婚姻圆满,用槿树叶洗过的头也被称为“爱情头”。槿树叶洗发,青丝乌黑,光洁美观,也洗去一年的烦恼,人变得年轻漂亮,民间又称七月七为“洗头节”。

当然情人约会也是古代七夕节的一个重要内容:男女互赠礼物,女子会送男子香囊,荷包,手绢;男子会送女子小饰品,陪女子逛夜市。七夕夜深人静之际,少女们还会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树篱笆旁,偷听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习得“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秘诀。元稹《决绝词》中也赞美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此外,少女少妇们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拜织女。《古诗十九首之一》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少女们希望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能嫁个如意郎;少妇则希望早生贵子,所以都向织女星默祷。古代七夕那天还流行“种生求子”。少妇们将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和动物之形“水上浮”;或将婴儿蜡像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和现代人不同,古代人的七夕节过得隆重而花样繁多,它是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忠贞爱情的一个美丽热闹的节日!

(8月14日发表于《皖北晨刊》)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上下滑动阅览

杨春云,酷爱文字的女子,希望平生能与文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作品在《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晨报》、《广州日报》、《澳门日报》、《齐鲁晚报》、《郑州日报》、《京华时报》、《思维与智慧》、《少年文艺·少年读者文摘》、《高中生·青春励志》、《全国优秀作文选·综合阅读》、《高中生·青春励志》、《作文周刊·综合版》、《祁连风》、《老友》、《走向世界》等上百家报刊杂志发表。

bu

招生在线

有九年历史的陈清贫写作培训网校常年招生报名咨询,网校分为基础班、提高班和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所有写作文体,时间一年。我们零基础起步,滚动授课,随到随学,欢迎报名加入!

平台投稿须知

由于







































北京最好白癜风正规医院
土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ixinyaju.com/qlwbls/3870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