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王学钧
为了流量以及基于流量的经济利益,将子虚乌有的杜撰包装成对“真人真事”的“报道”,是在玩弄人们的感情。自媒体炮制“爆款”无可厚非,但炮制手段应该守住必要的底线,有规有德,方有未来。
临近春节,咪蒙旗下
真不愧是咪蒙团队的手笔。贫苦出身,高考状元,英年早逝,诸如此类的“元素”更能拨动人们的心绪,引发人们的
然而,这一回,咪蒙团队显然有点儿失算。也许,这些年炮制的“爆款”太多了,对屡试不爽的写作套路太过自信,以至于,这篇据说由一位22岁女孩操刀的“力作”留下了太多的“马脚”。“诺贝尔数学奖”之类“硬伤”,不提也罢。以保护隐私为名把相关姓名、校名隐得一干二净,已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要命的是,经不止一人仔细“考证”,主人公及其故事“情节”竟也是虚构出来的。“真人真事”如此漏洞百出,“刷屏”也就成了“现眼”,尽快“下线”也就成了一项最聪明的选择。
如今,该文虽已被封,但网上讨伐声依然清晰可闻。炮制“爆款”无可厚非,但炮制手段应该守住必要的底线。像该文这样,为引人同情博人眼球,将子虚乌有的杜撰包装成对“真人真事”的“报道”,简直就是在玩弄人们的感情。
大家看惯了“文摘体”“知音体”,领教过各种“心灵鸡汤”的滋味。其实,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故事,《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例“鸡汤”并不是多么差劲。即便诚实说明故事是编出来的,也能打动不少人。问题在于,为了增强传播效果,咪蒙团队非但没这样做,而且“聪明”地选择了一条“捷径”。刻意以虚构冒充纪实,让人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付出更多的真心真情,更积极主动地点赞转发、创造流量。
更严重的是,在讲述“真人真事”的过程中,作者还以“自我救赎”的低姿态,悄然完成了社会人群的脸谱化、标签化,“贫贱不移”的高考状元成了坚守理想的高贵典范,而以别样方式打拼的同学们却成了浮躁与欲望的化身。为迎合某种社会情绪,不惜将复杂的社会生活简单化,以煞有介事的情节贩卖粗陋平庸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意无意地“制造”社会隔膜,强化人们内心的焦虑。而这一切,最终不是为了表达、安慰和帮助,而是为了流量以及基于流量的经济利益。
这样的话,也许说得尖锐了一些。但是,作为一种提醒,很有必要。当然,被蒙蔽的读者也应因此而“多长个心眼”。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糖糖
-END-更多泰安新鲜事儿
泰安9部门严打这种专门骗老人的店"羊贵妃"驾临?丨再添12处景区
户困难家庭将圆"安居梦"点下图向记者爆料
■信息发布■数字营销■舆情服务■大数据服务
■多媒体影像制作■互联网+平台搭建
齐鲁晚报泰安融媒出品
新闻热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