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他本科时每月只花

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40.html

来源:齐鲁晚报

  原标题: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

  他本科时每月只花元,读研后却资助了4名孩子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感动了一大批人。在这篇近字的自述中,这位同学描述了自己7年前读本科时每月仅花元的日子,在火车上坐一宿小马扎回家、在学校吃便宜的饭菜……后来,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从研一开始,他每学期拿出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网友看后纷纷感动,也有网友展开寻人并对文中信息质疑。对此,疑似作者本人回应称,文中的时间地点均被其模糊处理,希望大家不要再调查他的身份,发文本意是为了激励和他一样的清华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于海霞

  刚入学时靠奖学金生活

  每天只有10元伙食费

  “刚军训的时候,中午解散后,大家去食堂吃饭,排的人最多的地方是哪知道吗?是饮料窗口和西瓜窗口。我看到大家吃西瓜,我都是咽咽口水,默默地喝水瓶里的水,心静自然凉。每天10元的伙食费,你们是不是很诧异?”从这篇长文中可以发现,这名同学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元。

  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我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花一半的钱,留下一半的钱买电脑,买必须要用的电子设备。元分到8个月,我每个月只能花元。”于是,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人均元的花销,他错过了班级第一次组织的出游,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这让他留下一个“至今都耿耿于怀的遗憾”。

  这名同学在自述中写道,他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是困难户,当年以“省前十名”来到清华。“从我上大学起,家里就拿不出一分钱了,元的学费,元的住宿费。这些在7年前我刚上大一的时候,都是天文数字。”

  来看看他每天10元的伙食标准吧。早饭:0.4元的一碗豆浆+2个0.25元的小包子或者1根0.4元的油条+1个鸡蛋;午饭:4两米饭0.9元,肉菜只要半份,有一道甜甜的排骨土豆,只花3.5元,还带黏稠的汤,把汤拌在饭里,这是他最常吃的。晚饭:4两米饭0.9元,素菜0.5元-1元,白菜、豆腐、白萝卜丝、豆芽,每次换一个菜……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这名同学还叙述了他从学校回家的历程。“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它至今都在,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文章回忆说,为了省钱,他从北京坐着硬座一路南下,“它的硬座票价是元,卧铺和动车组硬座都是元,高铁是元。我每次都是用学生票70块钱坐一宿回家,这张票很难买,更多的时候是拿一个小马达(扎)席地而坐,看一宿书也就到家了。”

  兼职获得稳定收入

  心怀感恩开始资助别人

  这名同学在自述中说,他很感激学校,他也占用了很多社会资源,在他统计的钱里,没有算水费,因为教学楼、图书馆、系馆都有免费的水,“我一般都是拿着两个空瓶子,回宿舍之前灌满,晚上喝,这个习惯我坚持了2年。别说奶茶了,连1.5元一杯的饮料我也没喝过。”他同时感谢那一年资助他的企业家们,在他刚入学时,收到了一辆爱心自行车,还有一部ZTE手机,那也是他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每一年拿到学校的钱,内心的那种激动,我想只有穷过的人才清楚吧,雪中送炭远胜于锦上添花”。在获得资助的同时,他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

  从大三开始,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城市让我发现,省钱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赚钱。于是,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选择了去做家教。”因为有了稳定收入,从大三开始,他吃饭可以要两个菜了,晚饭也可以正常吃。香锅也可以和同学一起AA,他在吃喝上和大家并没有本质区别了,但他并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下馆子。

  大三这一年,他陆陆续续更新了所有装备,班级里的各项活动也都积极参加,算是弥补过去的遗憾。为了保研面试,为了实习,他还买了一套西服和皮鞋,“当时狠狠心一共花了好像是近元,还肉疼了好久。”大四时他顺利保研,白天去企业实习,晚上偶尔做家教,“我把研究生的学费攒出来了,也把散伙饭的钱攒出来了”。

  年研究生生活开始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放弃了助学金。“我知道,也许从客观上说,我依然属于园子里困难的那批人,我依然可以去争取。但是,我发现我可以养活自己,我可以自力更生了。那些钱就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还是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与此同时,他做出了另一个决定——去资助困难孩子。他在自述中写道:“上天是眷顾我的,在我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好的朋友,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所以,从研一起,他每学期拿出元,资助家乡希望小学4个孩子的生活费、学杂费,“我每学期回家的时候都会去看他们,给他们4个小家伙开一天的会,让他们知道外面的样子,也让我知道他们的样子。”

  在这篇自述的末尾,这名同学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我想我会亲力亲为,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清华校友感动转发

  壹粉评论有近千条

  这篇自述起初被发在了清华校内名为“清华树洞”用来匿名发帖跟帖的平台上,注册进入该平台都需要清华邮箱验证。一名曾在清华大学就读的毕业生也说,发帖子的同学今年刚刚毕业,毕业生在3个月内左右的时间也可以登录“树洞”发帖。“我在学校内也承担一些新媒体的工作,也尝试去联系过发帖的学生,他还是希望保持匿名,不想要后续的接触,不希望接受校内外媒体的采访。”

  后来这篇文章在清华校友的朋友圈中被刷屏转发,有不少清华学生评论称“看哭了”“破防了”“太坚强了”。有人说这是“清华版的《送东阳马生序》”,他真正践行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有人表示,“读到这我把购物车里的东西全部取消了。”

  11月10日,“清华贫困生每月花却资助4名孩子”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截至10日下午6时许,阅读量高达1.4亿,网友们纷纷感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称赞“这才是清华学子真正的风范”。当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新华每日电讯等多个   在社交平台认证信息为清华大学力学博士的用户罗承成表示,“这位学弟至今仍然不算富裕,却心系并照顾比他更穷的孩子。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这种不论自己身处何境,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的态度,也是我在清华求学的时光,一直受的教导。”

  11月1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公益频道发起了话题讨论《益·互动丨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你想到了什么?》,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有多条评论及跟帖,大家纷纷给这位正能量满满的大学生点赞。壹粉“秋枫”在齐鲁壹点公益频道留言:“这位清华贫困生知道感恩。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心,回报社会。将来毕业在社会上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祝愿好人有好报,加油!”壹粉“荧光般温柔”留言互动说,“太正能量了!我是大二在校的学生,看了后很是感动。”壹粉“脾气古怪无人深爱”留言说,“努力、勇敢、感恩,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有人质疑文章细节

  更多网友收获感动和共鸣

  虽然有很多网友表示感动,但也有部分网友对文章中自述的细节质疑。还有网友展开了网络寻人,有网友在查询过文章中写的T35次列车后表示:“根据描述,作者是安徽人,年考上大学却找不到对应的身份?而且,当时的T35次列车也并不经过安徽。”“文中都说高考考到全省前十了,怎么可能奖学金这么低?”一位网友说。“大学前两年过得那么苦,为什么没有申请助学贷款来改善自己的境遇?”另一位网友说。

  针对网友的质疑,一位了解“清华树洞”的清华毕业生孙同学告诉记者:“他发在这种匿名平台应该就是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谁,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故事鼓励一下学弟学妹吧!”

  在孙同学随后发的一张截图里,11月10日,疑似自述作者本人的账号在“树洞”里回应了此事,称其本意是想通过自己身上的事,激励一下像他一样困难的清华人。同时表示他自述中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但所写的时间线和地点都被打乱,时间线和他来自的地方都是经过模糊处理的,进行了平行移动,并希望大家不要再调查他的身份。

  11月11日,知乎平台也出现了疑似得到作者本人授权的针对网友质疑的回复,其中内容与孙同学发在“清华树洞”里的回应截图基本一致。针对网友质疑最多的身份、列车车次等问题,该回复里表示:当时他是去安徽调研他想资助的学生,坐的文章中自述的这列车,而他的家乡、火车票等与这趟车都类似,所以他平行移动自己的身份为安徽学子。他这样做的原因,回复里解释称:“当时以为会有熟人看到,所以改了一下背景时间。”

  11日晚,话题#疑清华贫困生本人回应树洞刷屏#冲上热搜。虽然这篇自述的真实性在网上引起了争议,但不少清华校友仍表示相信此事。“这位同学模糊了这些个人信息,我感觉是不想让人找到他,打扰他,完全不像是故意作秀。”已经毕业的清华校友王金钊说。另一位在读的清华博士詹同学说:“我觉得不必计较具体的细节,校友们的评论几乎都是正面的,还有一些有共鸣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大家能在这个故事里有感悟、有反思,能像这位学长一样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就足够了!”

  11月11日,曾在清华大学担任辅导员的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其身边也有不少校友转发这名同学的自述截图,“内容上有很多学校生活细节,大家基本就是赞同、感动和共鸣。”其也提到,“正是高校和国家的补助、家教和勤工等工作机会,让贫困学生能够吃饱穿暖、没有什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但是离城市小资生活是有距离的”。目前,清华大学方面对此事未有公开回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ys/3876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