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ldquo形象化生动化r

青少年患白癫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27001.html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知识共享,欢迎转发。提示:写作教程,有高清PDF版新闻传播、写作、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书籍00多部可免费下载。文末有QQ群   新闻语言的根本任务是记录事实,它要求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虽然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不能以文学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笔下的字眼可以是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需要技巧”,“准确、明晰、优美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语体的一种自觉追求。①带有一定程度模式化、“短平快”的报道,要提升其传播价值,记者用心琢磨文字是不可或缺的。名记者艾丰曾提出:“新闻第一要向文学学语言”。②这可谓深得其中奥妙。

  中国古代文学中精湛、高强的语言艺术,仍然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新闻写作提供丰富滋养。新闻报道内容固然是首位的,但这不排斥文本语言的工巧。记者抓到了精彩的故事,同时又能讲究文法与用词,无疑将为作品锦上添花。

诀窍一

炼字:寻找最具表现力的词汇

  炼字,即反复推敲、斟酌,选取最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当的字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大量的这类点睛之笔,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失”和“迷”二字就将夜晚朦胧的江上亭描绘殆尽。另一描写亭子者,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个“翼”字将亭子的外观形象勾勒出来,仿佛将读者带到现场亲眼目睹了坐落于泉水之上的亭子。

  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新闻语言,对于字词的取舍,都要寻找最契合叙述对象特点、最具表现力的词汇。高明的作者抓取一个动词、一个称谓、一句口语,便能达到“传神写照”的效果。

  例如:

他(袁隆平)又绝非我父亲那样的普通农民,这样一位依然健在的人,早已提前进入了民间信仰,在无数吃饱了肚子的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个当代神农,一个活生生的“米菩萨”。

——《田里的雕像》(解放日报,年10月13日)

  “米菩萨”这一称呼,若非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农民交谈,是难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它形象地道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心目中的袁隆平。“菩萨”作为救苦救难的化身,在科学技术没有普及的古代社会中,成为劳动人民的心灵寄托。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农民获得更大的丰收,生活得到改善,他成了当代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寄托”。“米菩萨”一词恰切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袁隆平的爱戴,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文本中未尽之言了然于胸。

诀窍二

炼意:围绕主题呈现关键信息

  新闻写作要求记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将信息完整、充分地传递给读者,这需要在落笔之前,就先确定好文章的立意,在“炼意”上要考虑叙述重心、文章结构等各方面布局,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趋势,从细微之处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例如:

4月1日,一场特殊的仪式在沈阳市和平区政务审批服务局办事大厅内举行,……来自房产、卫生、教育、城建等16个职能部门的60枚审批公章被永久封存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并被一张封条彻底封存,成为历史。

  ——《封存公章六十枚办照仅需一小时》(辽宁晚报,年4月日)

  在这篇消息中,作者将“印章的封印”和“60变1”的新制度,作为“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终结和政府推行“简政放权”的开始。新闻语言借助描写“微小”的事件,折射“宏大”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命题,围绕主题将关键信息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这正是文学中所倡导的“以辨洁为能”“以明核为美”。

诀窍三

跳跃:描写片断、画面以压缩叙事内容

  文辞衔接中的跨越性联系可称为“跳跃”,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跳跃,即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快速进行从此物到彼物的转换;另一个方面的跳跃则侧重于意义上,作者将两个意义上存在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

  形式上的跳跃,加快叙事节奏。新闻作品由于受篇幅限制,记者必须运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描写复杂的事件,通常多采用形式上的跳跃,以不间断的叙事节奏推进文本情节发展进程,形成特定的氛围。

  例如:

前晚,接到呼救信息后,李良义一边拨打呼救市民的电话,一边登车出发。对方手机信号不好,隐约听到一名男子说了两句话后,就挂断了。很快,急救车驶到小区楼下,李良义再次拨打对方电话时却无人接听。司机任艺拉响急救车警笛,也不见居民接应。

——《深夜挨户敲门寻找救下昏迷夫妇》(长沙晚报,年11月17日)

  上面短短百字中描写了“接到呼救”“登车出发”“信号挂断”再到“无人应答”这一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作品用压缩、凝练的语言,将一系列画面以一定的时间序列呈现在读者眼前,节奏清晰而明快。以一系列的场景铺垫出医生出诊难度之大,这成为医生“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的最佳注脚。这种方式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两个并行的画面剪接在一起,通过读者自己的对比、联想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

诀窍四

烘托:多侧面点染映衬对象主体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经常运用多侧面语言点染、“烘托”对象主体,使所要表现的人与事鲜明突出。新闻报道中运用多侧面语言间接刻画对象主体,可以达到客观视角与主观情意相融合的效果。如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解放军报,年8月1日),以多侧面烘托的白描手法,报道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因公殉职的英雄事迹。作者通过多位人物的视角,包括张超的领导、战友、家人、老师和同学,多方位呈现了英雄的伟大。在文末,作者用简单的八个字“暴雨如泣,英雄回家”,将整篇消息的气氛推至高潮,“暴雨”作为一个意象,用来衬托英魂归故里的悲壮。

  《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是以正面烘托的方法为英雄画像,同是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老郭脱贫记》(人民日报,年1月5日),则用了逆向衬托的笔法讲述贫困户郭祖彬脱贫的故事。作品分别写了旁人对郭祖彬脱贫的忧心:乡亲们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老郭的妻子也是满怀焦虑,“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村书记的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这些逆向描写,真实地塑造了一个“脱贫靠劳动”、拒绝躺在“政策温床”上的朴实农民形象。

诀窍五

自然:随物赋形去除繁冗雕饰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蕴含着我国文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然之美、随物赋形、质朴浑厚也应该是新闻语言的一种追求。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每一篇成功而出色的新闻报道必定是“自然”而又“忠实”的。

  例如:

4月8日上午,您从顺平赶回保定。此时,58岁的您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

4月9日是周六,科技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同事们返回保定,您和同为农大教师的妻子郭素萍却留了下来。你们要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参加一个有关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河北日报,年4月1日)

  上面这篇通讯中,记者以第二人称口吻娓娓道来,语言仿佛从胸襟中自然流出,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真实地记录了一位爱事业胜过生命的老教授李保国生前两天的行程。

  生活中,李保国教授向妻子交代行程单:“周一、周二在校给本科生上课,周三去青龙,周四去滦县……”“一路上,您的手机响个不停,妻子一直在帮您接听,为您传话。”

  记者通过扎实的采访,细致入微地描写老教授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现出一个认真负责、为事业奉献的学者形象。在对李保国离世的报道中,记者忠实地记录下了教授平常生活中折射出的忘我的科研精神。简洁流畅、情真意切的文辞,给读者以平常中的深深感动。

  传统文学的观念与实践,对当今新闻写作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不同新闻文体对文学写作手法的借鉴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炼字”“炼意”应该成为其共同指向。记者要善于将报道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才能写出精彩的新闻作品。新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过于艰涩难懂的文字注定难以为受众欢迎,而过于简单、模式化的叙述则难以提升报道质量。记者要根据不同报道对象的差异,选择一种最适合文本题材内容和新闻价值取向的语言方式。从文学浩瀚的语言库中汲取养分,不失为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暨南远航计划”(批准号:15JNYH)的研究成果]

(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小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美]杰克·卡彭:《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刘其中译,新华出版社,年版,第1页。

②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年版,第91页。

  (本文原题为《新闻写作中的文学手法》,载自《新闻与写作》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

报纸标题怎么取才能更接地气?

新媒体时代,千姿百态的海量资讯不断稀释和摊薄人们的注意力,而日益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使得见缝插针的碎片化阅读,成了大家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愈来愈短暂的浏览时间里,聚焦人们被不断转移的眼球,迫使传媒的标题必须愈来愈亮眼和抢眼。新媒体认为流量的70%取决于标题,另有统计称,一个相对较好的标题,点击率大概能提升10%左右。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在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传播焦虑中,为了追求打开率和转发率,在聚焦读者注意力上进行了很多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对传统媒体而言,除了言过其实的“标题党”现象不能效仿外,毕竟还有很多可取之处。毕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也是一个避短扬长、相互融合的竞合过程。

一、标题应是“会说话”的眼睛

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媒介,既无传统继承也无专业套路,在题文的写作上更多地将自己当作受众自身,从这一角度和兴奋点来制作,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信马由缰,这种自由发挥的形式反倒更契合了网络一代听说读写上的率性和随意。为了更接地气和与时俱进,报纸也在针对传播受众的阅读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力图通过标题的语感,贴近读者的感受,使之产生共鸣。

1从最贴近读者的语言中寻找最鲜活的标题

好的新闻标题除了本身的新闻价值外,编辑能否用最准确的词句把新闻要点勾画出来是编辑的功力,而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标题则更多地来源于生动的日常。

疑问句式

从入冬到春节过后,北京一直纠结在无雪之中,《雪啊雪,你好意思让北京人一次次白白仰望星空吗?》,北京晚报表达的盼雪之情十分直接。

华商报的《为何昨日一城寒冬半城雪难道我们不在一个西安?》第一句以“雪姑娘真的真的真的走了!”开篇,让我们真实感受到雪姑娘很淘气,同时也再次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深受读者的喜爱。

方言民谚式

与北京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盼来雪不同,新文化报的标题则透出一股东北人的冷幽默:《今儿腊七-35℃明儿腊八-34℃》用了肩题《“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真的吗?》,用这样的标题引发读者互动式体验,文中还提到“告诉你用东北方言关于冷的N种说法:老冷了、嗷嗷冷、嘎儿嘎儿冷、钢钢冷、贼拉冷……你还知道哪些更有意思的说法,一起来说说吧。”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既让当地人喜爱,也让其他地方的读者感到新鲜有趣。

引语式

《主席同志,请您检阅!》是人民日报年获奖好标题中最短的一条。八个字,掷地有声,喊出了军威,展现了我军昂扬自信的风貌。新文化报的标题《姚主席这次看你的了!》如果只看标题,很多人都想不到,正文其实来自新华社通稿《姚明当选篮协主席》。可见标题可以改变一篇文章的“气质”。

语词的形象化为标题主要的表现手法

经济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标题《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原题是《重复建设拖垮了易拉罐产业》,作者最后删去“产业”二字,改“拖垮”为“压瘪”。一个口语中常用的“瘪”字,扣住了重复建设“吃瘪”与易拉罐“压瘪”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令原本过平过正的标题平添一份动感和质感,令人阅读中仿佛听到易拉罐不堪重负的变形声,感受到整个行业的不能承受之轻。

一个形象化的好标题,应当是听得见也看得见的,人民日报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把文章里墨西哥学者的观点“修建一座桥,远比砌一堵墙要好”用在标题中,用“桥”和“墙”分别代表“合作”与“隔离”,两字其中的巧用,使人类社会价值观上的对错不言自明。

这样有动感的标题,同样体现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国新闻网两会晨报《听中国外长讲大国外交那些事儿》、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触摸两会划动精彩》《在两会聆听“中国合奏”》、中国青年报的《让两会成为官员学习面对公众的课堂》……等都是很好的案例。

二、网络流行词进入标题的精雕细琢

网络时代因缘巧合产生的网络热词,新颖、形象、有趣味。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能让人迅速联想到相关事物和意犹未尽的复杂情绪,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其浅显的幽默性,在调侃中又往往带有一丝无奈,表达了社会转型期草根一族在生活压力下的自我排解和减压。其新颖性和流行性,很容易调动交流者之间的交际情绪,达到很好的交际意图,这些效果在传播中不断发酵且自我强化,以其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些热词不仅代表了潮流风向,同时也是最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bbfz/3872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