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广才
回顾年,心情无比激动,对我来说,多有收获,成为很有意义的一年,因为齐鲁壹点圆了我的文学梦。
从今年三月注册壹点号以来,算来已有十个月,已发散文、随笔、诗歌一百四十余篇(首),阅读量达到一千一百多万,两次被评为优秀壹点号。回顾以往,不禁感慨万千,在六十六岁时,总于梦想成真。
五十多年前,是父亲为我种下了文学梦的种子。父亲在煤矿工作,没有上过学,识的不多的字,是工作后慢慢学的。父亲不希望我们走他的路,便想方设法让我们兄妹五个上好学。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从矿上带回一包书籍,有《苦菜花》、《三里湾》、《风雪之夜》等,在没有课外读物的年代,我如获至宝,有空就抱着看,甚至挑灯夜读,有的书皮被翻烂,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那活灵活现的人物,那富有特色的文笔,深深吸引着我,也永远印在了脑海里,里边的人物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从那就喜欢上了文学,冯德英,赵树理,成为最初的偶像,并立下志愿,有朝一日也写出自己的作品。
参加工作后,因上高中受到老师王玉卿及其爱人,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溪畔的影响,从事了长达18年的宣传工作,新闻稿件、工作总结、意见安排、经验介绍,经常挑灯夜战,虽然整日与文字打交道,但发表的都是新闻稿件,文学梦只能在梦里。走向领导岗位后,分管纪检监察、铁路治安、信访维稳,工会工作,工作头绪多难度大,根本没有机会考虑写作,梦还是梦。离开岗位,便准备练习书法和写作,又查出来食道肿瘤,接着就是几年的治疗,折腾得精疲力尽。好在身体恢复很快,精气神越来越好,便蠢蠢欲动。
夜深人静,翻转侧卧,夜半无眠,六十多年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老师的感恩,对同事的情感,对人生的感悟,常常涌上心头,时常泪盈双眼。把这一切变为文字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好像有一个声音在督促我:“人生短暂,此时不写,更待何时”。我便重拾数次着笔又放的题目《我的最爱枣庄煎饼》,成稿后,投稿何处犯了难,听说网络平台过稿稍易,便决定一试。我常年订阅齐鲁晚报,见有齐鲁壹点,就让女儿帮着下载。并把稿件发给了当代散文。能用与否,心存忐忑。后经查阅,齐鲁壹点不但采用,还转发至百度、头条、新浪等平台,阅读过万。一炮打响,激动之情,无以言表,信心大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脑中思考的都是如何写写什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灵感来了,马上就写,想到好的句子,迅速记下,不分昼夜。古人有三上,我思考是动静结合,在家里,坐在沙发,或躺床上,闭目沉思。晚上九点以后,室外散步,边走边想。得益于高科技,手机在手,随手就写,写发拍照,快捷方便。爱人说我着了迷,哥哥说我文思泉涌,朋友说我渐入佳境。依托齐鲁壹点,加之亲朋好友的鼓励,沉醉在字里行间,不能自拔。
年过六十,思乡情浓,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草一木,山石田土,缕缕乡愁,在脑海里,在梦里,挥之不去。那情那意,似汩汩清泉,在胸中喷涌,并流向指尖,变成文字。含有亲情乡愁的诗文,有二十多篇(首)问世。《中秋忆父亲》、《这是最好的孝顺》、《家乡的酸枣树》、《家乡的石榴树》等诗文,阅读量均在二十万以上。
邹城是亚圣孟子故里,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我已在这里生活三十多年,是我的第二故乡,已深爱上这里的山山水水。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折服,行走在邹鲁大地,时时处处在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山水乡村的美丽,《邹东印象.美丽厚重的山》,《邹东深呼吸》、《三月让我们拥抱春天》、《初游前岳峰村》等文章成为我献给第二故乡的礼物。
畅游在文字里,找回了自信,似乎焕发了第二春,心有阳光,春暖花开,往日里平常的花草树木,如今令我激情四射,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敏捷起来。《窗外一缕香》、《从春到夏一路芬芳》、《不可错过的精彩》、《初冬野菊香》,不仅写时心里充满愉悦,作品也得到读者的喜欢,都有很高的阅读量,后者达到万多。
齐鲁壹点给我的自信,我永记在心,并激励我一路前行。我庆幸生活在充满希望、充满爱的国度,庆幸入驻齐鲁壹点,我将始终永怀感恩之心,且行且珍惜。
壹点号云谷山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