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关于媒体融合的新思考新探索

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以传统主流媒体为首,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媒体融合成为媒体业全行业发展自觉。

两年多来,围绕媒体融合这一发展使命,媒体业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无数探索,有挫折、有教训,也有经验、有成果。本文对近期部分业内新观点新实践进行了整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提示。

目录

01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认知

02媒体融合下的内容思维

03媒体融合下的用户思维

04媒体融合下的制度思维

05媒体融合下的运营思维

06媒体融合下的技术思维

07大咖语录

(注:因篇幅较长,目录02-07的内容另有单发的文章,您可以在本文内阅读全文,或分别点击文章阅读)

………………………………

01

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认知

●“媒体融合”≠“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的诉求分别是什么?迄今,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也没有厘清,或者说根本不重视。

所谓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一种媒介拥有多种功能。比如,那些年相继推出的PDF电子版、电子纸、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   

对于媒体融合而言,议程设置非常重要。媒体融合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激发所有人作为社交化主体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递、交流之中。通过愉悦体验的议程设置,让用户自主参与到传播的链条之中,主动在不同的平台中分享、交往,自发地促进平台的互联互通,从而刺激传播的交融、裂变、深入。   

——摘编自《媒体融合避免五大误区》(作者:江飞金陵晚报总编辑)

●关键词:社群构建

媒体融合需要的不是数字堆积,而是用户对你的认同、信任和依赖,是一种共同体的生成与构建。

所以,下载量、粉丝数、阅读率只是媒体融合的第一步,是弱关系的入口。

融合传播的目的是与用户形成一种稳定的强关系。

怎么才能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关系呢?要改变简单追求规模的传播心态,根据用户的特征,进行分众化、小众化的组合,定向运营垂直细分的社群,从线上的互动走向线下的参与,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媒体服务,从而把弱关系做成强连接。从弱关系到强连接再到强关系,通过社群的构建,才能体现媒体融合的效果,为融合的商业开拓奠定基础。 

 

——摘编自《媒体融合避免五大误区》(作者:江飞金陵晚报总编辑)

●实践:《人民日报》微博——“三感三力”

《人民日报》微博之所以做得成功,原因不仅仅靠发的内容吸引民众,而是在发布微博的过程中,完成主流价值的传播和社会公约数的建构,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引导。

《人民日报》在做微博发布时,做的是一个“三感三力”的叙事框架,三感是意义感、娱乐感、设计感,三力是共情力、故事力、交响力。正是对用户的感受这么







































总想搞个大新闻的不止是创业者
h1全球股市暴跌 独角兽变困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ixinyaju.com/qlwbjj/3862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