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看病时,齐鲁晚报驻聊城站的副主编张跃峰的家人因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说了这么一句:“我们家是记者,你等着瞧,把人叫来有你好吃的。”
随后,张副主编利用职务之便,在齐鲁晚报《今日聊城》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一则题为《医疗技术被质疑,护士猛踹老太太》的报道,事后被齐鲁晚报认定没有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记者怎么啦,记者也要守法,也要遵守职业操守。媒体存在的作用,从来不是为了维护哪个个人或者群体的不当利益,更不能发布假消息。即便是张跃峰的家人受到医护人员的不当对待,家人也不该那么说话,他更不该那么干。
张跃峰这种人,就该清除出媒体。媒体今日的话语权已经所剩无几,还这么没有自知之明,让家里人以为自己很牛逼,最可恨的是还公器私用,这种不清白的人怎么还能在媒体干?
我以前说过多次,媒体跟其他行业一样,也有害群之马,这种人就该被清除出去。除了张跃峰这种,还有一些经常搞敲诈勒索的媒体和媒体记者也早该关门死掉和被开除掉。对这类媒体关门和从业者被抓,我从来一点都不同情。
可是,张跃峰这件事进入我的视野范畴时,齐鲁晚报已经决定解聘此人。动作太快,以至于我这种脾气不好的人正准备开火骂人却发现人家已经把靶子撤掉了,火气立马降了一大半,没法骂了。
评论员曹林写了一篇题为《“记者被欺”时义愤填膺,“记者欺人”时集体沉默?》的文章,大意是说:如果哪个官员在面对媒体监督时竟然说“我们家是官员,你等着瞧,把人叫来有你好吃的”,哪个富二代说“我们家有的是钱,你等着瞧,把人叫来有你好吃的”――媒体报道是怎样地炸了?记者是怎样地强烈愤慨?可因为说这话的是一个记者,媒体同行保持着让这个行业蒙羞的集体沉默。
看起来曹林这是“自我净化”,但我不太认可。官员们说“我们家是官员,你等着瞧,把人叫来有你好吃的”引起媒体愤慨,往往是说了这话的官员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或者没有及时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些官员所在的部门、机构往往还试图护短。这种情况下,若媒体还不群情激愤,那媒体就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了,都该关门。
有目共睹,官员发生曹林说的这类情况后,往往是媒体愤慨了官家才有动作,而且很慢很柔。正如我前面说的,有些机构和单位往往要替这些官员美言几句、解释几句,说当时语境如何、这句话不能孤立理解、被乱章取义之类。如果齐鲁晚报也这样包庇张副主编,而媒体都保持沉默,那才该挨曹林这么骂。
可是,这一次不是这样,齐鲁晚报迅速就将此人开除了,根本没有等到大家强烈愤慨才动手。不仅动手快,动手还特别狠,没有搞官家经常搞的警告、行政记过但保留饭碗那一套,也没有搞一些企业经常搞的罚款、扣奖金那一套,直接就是解聘,让张跃峰丢了饭碗,连他的分管领导都被降级了,下手够狠了,这处置力度可比很多政府处置类似的官员大太多了。
这种情况下,大家还能怎么愤怒?我相信,这种处置速度和力度,已经平息了绝大多数人的情绪。即便还有些人有情绪,也不可能达到有权任性、知错不改还被包庇所引发的愤怒那种强烈程度。我觉得,齐鲁晚报处置得当才是为什么此事没有引起较大舆论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我及当时所在的新京报就在李庄案的报道中给一家报纸变相纠过错。当年,我为此获了一个奖,颁奖词是这么说的:褚朝新突破重围报道李庄案,掀开了重庆打黑案庭审的内幕,也挽回了一些同行轻易出卖的新闻尊严。而且,当时除了我还有不少的媒体同行都公开表达了对该报和该报写该报道的记者的鄙视,根本没有曹林所说的集体沉默。
事实上,12月7日,北京青年报、凤凰网、新浪、中国日报、网易等多家媒体都还是报道了此事。曹林的文章是哪天写的呢,12月9日,媒体的报道都比他早。所以,媒体并不是曹林所说的集体沉默。所谓的集体沉默,只是曹林树的一个并不存在或他幻想的靶子,这是写评论的大忌。曹林虽然写评论写了十多年了,还出现这样的硬伤,以后需要更谨慎仔细一些才好。
新闻界的道德底线,还是比较高的。但曹林说媒体该反思自己、该相互监督也是对的,媒体这些年对那些专事敲诈勒索的媒体和假记者的报道确实很不够、很不充分,“自我净化”真的是不够。但他选的齐鲁晚报这个例子显然不是很好。我觉得,李庄案时才是他倡导“自我净化”的最佳时机。
张跃峰副主编胡来,报社迅速开除了他,平息了可能爆发的舆情,这个结果用舆情专家们的话讲就叫切割及时、有效止损。这事,只能说是一个舆情处置得当的好案例。
另外,张跃峰的事情真的是媒体人和媒体人家属该警醒自己的教训,还在媒体干的最好都把这个事情讲给家里人听听,谁都别胡说八道,也别胡作非为。
褚朝新
年12月9日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