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射艺做扎染制作周村烧饼,快来齐鲁晚

参加开笔礼,制作周村烧饼,学射艺,做扎染,体验刻板印刷,齐鲁晚报“齐鲁未来星”周村古商城研学营将带领孩子们探寻鲁商文化之源,体验传统非遗项目。

研学过程中不仅有参观学习,更有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短短一天的行程将会收获满满。

前往途中,研学导师会向同学们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并向同学们介绍研学的来源及意义,研学从欧美国家传入,在西方称为游学,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意思是走出课堂,深入自然或实践环境中,进行学习。途中,研学导师还会带大家一起玩小游戏,猜脑筋急转弯、讲笑话、科普汉字小知识、背古诗……

到达周村古商城后,我们的研学活动将主要围绕三条周村的主干街道,分别是大街、丝市街和银子市街。景区内,古香古色的气息浓厚。研学导师会向孩子们介绍,周村是儒商发源地,古商城是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来这里经商时修建的,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老建筑5万余平方米。

之所以叫“大街”,是因为在过去这条街道是最长最宽的,能够并行两辆马车。在大街上有亚圣孟子后代——孟氏集团创办的谦祥益和瑞蚨祥(为“八大祥”之首),晋商创办的顺兴漆店,英美烟草公司周村旧址,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旧址,过去女子抛绣球用的二层绣楼,等等,可谓历史厚重。

大街前合影留念

在周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同学们将饱览周村三镇图,了解於陵故城和周村名字的来历,了解周村的历史名人,有《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周村历史上唯一一位武状元王应统、瑞蚨祥继承人孟洛川,以及周村抗日英雄马耀南。

非遗展厅展示了周村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项国家级,分别为周村烧饼传统制作技艺和周村芯子。同学们还将了解乾隆皇帝赐名周村“天下第一村”的故事。

在周村古商城有一块刻有“旱码头”字样的牌坊,之所以被称为“旱码头”,是因为周村是一个不靠水上运输,只靠陆上运输的码头。

在丝市街,有一块“今日无税”碑,讲的是清朝官员李化熙辞官回乡,看到周村经济发达但赋税严重,遂请求当地官府减免亩荒地的税赋的故事,不仅如此,李氏子孙六代还为当地官民代交了多年的税。

状元府,是清康熙年间周村第一位武状元王应统的府第。在状元府,同学们将参加传统古代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开笔礼仪式,穿汉服,正衣冠,拜孔,行揖礼。研学导师将用毛笔为同学们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寄语同学们像人字的字形一撇一捺一样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并用朱砂为大家点上聪明点,寓意同学们从此人生开启新篇章。

往期参加活动同学们击鼓明志,敲鼓三声,大声说出自己的志向:有的同学想当白衣天使的医生,也有的同学想当兼济天下的商人,还有的同学想当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保家卫国的警察、教书育人的老师……大家志存高远,赢得在场老师的连连称赞。

随后,大家会学习古代六艺之一的射艺,左手拿中华弓,右手拿箭,射者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箭的高度统一。上弦、勾箭、拉弓、射箭……

在银子市街,大家会见到票号。票号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银行,是过去人们存钱、取钱、办业务的地方。过去人们使用的汇票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卡和存折,讲解员告诉大家汇票有四种防伪措施,分别是掌柜的笔迹、印章、防伪水印和防假密押(即汉字密码)。因防伪措施周密,汇票从未出现过冒领冒取的现象。

扎染是中国特有的一门技艺,距今多年历史,唐代是扎染的鼎盛时期,人们流行穿扎染服饰。周村的大染坊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多年历史。扎染小课堂上,研学导师会教给大家两种扎花方法,将布折叠、用绳捆绑、将绳打结,同学们将亲手体验扎花的过程。

同学们还会观看扎染作品着色的过程,听讲解员老师讲许多大染坊的历史故事。十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将亲手制作一幅幅或蓝色或红色的扎染手帕。

周村烧饼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周村烧饼馆,同学们会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周村烧饼。首先用手指将面团按扁,手指蘸上水后把面摊平,蘸上芝麻,送进炉中轻轻往上一贴,稍等片刻,周村烧饼便新鲜出炉了。香酥薄脆是周村烧饼的特点,到时大家吃着自己做的烧饼,会非常津津有味。

在三益堂印刷展馆,同学们将体验一回刻板印刷术。首先将版摆正,然后拿起鬃刷轻轻蘸墨、刷版,再将宣纸不偏不倚地放到版上,用拓轻轻按压宣纸,最后快速起纸,一幅作品便跃然纸上。

SweetMemories

注:以上参观环节及参观顺序由齐鲁未来星研学游组织方视具体情况制定或调整。

大家是不是意犹未尽呢?

那一定要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jj/3872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