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世界读者心中的ldquo文

迟有道,男,年生,年5月开始读书习作,之前是水果商贩,现职日照市保安公司保安,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作。

我认为,喜欢文学评论的人,一定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当读完一本书后,总是有太多的话的要说,有太多的感想要表达。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想把对这本书的全部感情释放出来,对于我来说,如果不写点读后感,好像自己读了吗?自己读懂了吗?也算是对读书的自我检验吧,这就是我喜欢上写读后感的原因。

白水老师对我影响甚深,我特别喜欢他的书评。是我一直神仰的书评家,文学家,书画家。他总能用简练精确的语音表达最完整的意思,给与最恰当的概括。而我呢,就喜欢“长篇大论”,好像我有多么丰富的感情似的,复述的太多,总想面面俱到,突出不了重点。我这个缺点,不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改变?

我在年9月,白水老师在《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名家侧影〉设有专栏,我那时跟着白水老师向名家学习,我就喜欢了的两位作家汪曾祺和赵德发,可以说,我既是“汪迷”,又是“赵迷”,而且这两个迷都是铁杆的。

我觉得,迷上一个作家,就要迷出个“样”来,迷出个“劲”来,除了收藏作家的作品之外,尽可能读完他的每一本书或重要代表作。要不然怎么能叫“迷”呢!如果和“迷粉们”或和作家相遇了,那也有说不完的话题。如果接受某出版社或友人邀请,)哪怕去北京,上高邮,在本土日照,只要时间来得及,都要参加他的作品座谈会、新书签售会、文学沙龙等活动。

作家张炜在他的《小说坊八讲》里说:如果读者能找到一个迷你的作家,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读完,那种愉悦,那种滋味,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句话我铭记在心,深有体验。

再者说,每一个评论家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会从深入研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开始。比如李建军从初中就开始读别林斯基的作品。杨光祖见到鲁迅的作品就会购买,他家里几乎收藏鲁迅的全部的作品,所有他的文学批评风格“犀利、尖锐。深刻。”

赵老师在《写作三境界》中说:文学创作需要在“迷境”“悟境”“化境”三境界,下功夫。读书做评论何尝不过如此。这三个境界是层层递进,才能相通的。

而大思想家梁启超的读书经验都是按照“鸟瞰”“剖析”“会通”的顺序读三遍,才能读懂。作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三、五年时间,需要的是体力、耐力和智力。由此推断,如果你认真负责去完成一篇文学评论,不读两三遍,能读懂吗,能写好吗?

可以说,我在年第1期《中国作家》读完赵老师的新作《人类世》之后,写了多字的读后感,明知写的不好,写偏了,但没有能力修改,突破了。这种心情和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和体会了。最后,在征求赵老师同意后,先在自己的博客发表,后又投到了江山文学网流年社团和上海老小孩网。

所有,从那时起,我就想在文学评论之路探个究竟,即使我失败了,中途或者无奈放弃,我还是要勇敢向前一步步走,看看自己能走到那里?

过完年后,我就找到了现在的保安工作。每天都是12小时的两班倒,就没时间读书学习了,只能用零散的时间参与江山文学网流年社团的短篇小说跟评,再就看看《文学报》第8版的书评和增刊新批评。同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jj/3876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