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乡下市井人物系列石志新老家那一张

老家那一张张熟悉的老脸

文|石志新

潍坊乡下老家的村子,不大也不算小,多户,多口人,东西较长,算是半个山区村。

父母亲住的老宅子,位于村东头的东山脚下,每次回老家探望父母,从紧挨村西头的公路上,下车进村后,便顺着村里那条主大街直奔父母家。

上父母家,必须经过大湾,所谓大湾,就是从地面挖了一个大深坑,周边用石头砌起的一大池塘,村里人习惯上都叫它大湾。

大湾是哪一年建的,已记不清了,从我记事开始,村里就有这个大湾。

大湾是村里的一个老地名,从西边进村不远就是,儿时的记忆中,大湾里的水从没有干枯过,到了夏日雨季,大湾里的水总是满满的。

据老人们讲,当初挖这个大湾,就是为了平时蓄满水,以备遇到旱情时,可用大湾里的水来浇地。

很多年前,大湾就已经被填平,作为宅基地盖起了房子,大湾虽然没有了,但作为一个老地名,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村里的老人们,没有事的时候,都会出来扎堆玩,尤其是夏天,大湾上总是聚集着许多坐着马扎玩的老人。

老人们聚在一起,无非就是东拉西扯,说笑话,传闲话,有的讲个荤段子逗大家哈哈大笑,喜欢打牌下棋的,则找几个牌友棋友聚在这里打牌下棋。

村里老头老太太扎堆的地方有好几处,但大湾这个地方是最大的,也是最热闹的一处。久而久之,大湾就成了村里一处特殊的“景点”。

虽说离开家乡四十年多了,但村子里老人们的那一张张老脸,都镌刻在我心里,一见面,我就能准确地叫出,这是李大叔,那是刘大爷、王大婶等。

这么些年,我一直谨记老娘常说的那句话,“骡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路过大湾,看到每一位老人,我都凑到跟前,主动热情地和他们说话,该叫什么就叫什么。

若是我和爱人一起回家,我都向爱人一一介绍,这是谁,那又是谁,我叫什么,爱人就随着我叫什么。

农村本来就是个熟人社会,加上一个村里青年男女结婚的较多,血缘纽带把每个人都连在了一起。

村里第一大姓是孙家,我奶奶、母亲、嫂子都是本村娘家,这样算下来,村里好多家都和我家沾亲带故。

论辈分叫起来,舅、姨、姑、婶子、大爷等一大堆。

我在外边这么些年,在村里人眼里,大小也是个“名人”,尤其在老人或长辈们面前,一句话说的不对,一个礼节没做到,马上就传满村子,父母都爱面子,传到他们耳朵里,父母亲会指责我不懂事。

近些年,不少年轻人,虽然户口在家里,但都在县城买了房子,搬到县城去住了,每次回去,村里基本看不到年轻人。

每次回老家,总忘不了向父亲问道村里的老人们,张三身体怎么样了,李四病好些了没有,听到我问,父亲就叹口气说,村里的老人,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今年又走了多少多少个老人。

每年回去一次,那熟悉的老人面孔就少一些,尤其是大湾上扎堆的老人,前些年还挺多的,这几年是越来越少了。

眼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老脸,一年比一年少,我心里就不由自主地哀叹:人生代谢,谁也逃脱不了,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活一天就要好好活一天吧!

 作者简介:姓名:石志新,籍贯:山东青州,笔名:一泓清水,军队转业干部,现供职于威海某行政事业单位,威海市作协会员,威海市音协会员,年5月,参加山东省农林水牧气象系统,庆祝建党周年职工原创诗歌散文摄影征文,其诗歌《百年沧桑》获二等奖;参加由威海市纪委、市直机关工委主办,市文旅局、市文联、威海日报社协办的“清廉之路·你我同行”之“如诗如歌”文学作品征文,其散文《女支书宋占华二三事》荣获一等奖。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海洋报》《经理日报》《齐鲁晚报》以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jj/3876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