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周年祭父亲的回忆齐鲁晚报网

周年祭-------父亲的回忆我的父亲,年10月29日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他的一生很平凡,也很辛苦。父亲姊妹5人,他排行老二。由于家里很穷,父亲只上了一年半的村小就辍学在家做了大人的帮手。下地拾柴、挖野菜、爬树摘杨狗子、撸槐花、钩榆钱,只要能给贫穷的家帮上忙的苦,在他年少的时候他就尝了个遍。穷苦的生活没有营养,他老人家没能在成年之后长成一个壮汉,却塑造出了吃苦耐劳、踏实隐忍的品格。父亲自己上学不成,却很慕仰有文化的人。在我6岁时便早早地让我随堂姐上学读书了。小孩子嘴馋,推着独轮车、摇着拨浪鼓的小贩来窜街。我闹着给他要钱买糖豆、“花喜团”吃。任凭你在地上撒泼打滚,是坚决不会给一分钱的。但是只要是上学用的本子、铅笔、小刀、“擦球”,立马就从老棉布衣服兜里掏出一个塑料包,小心翼翼的拿出来一毛、两毛给我:“好好读书啊!”这是我上学以来常常听到的对我教训的话。再后来又加了新的内容:“学了本事你享福,谁也分不走。”考上高中那年,学校住宿条件差,没有床。父亲拉着一辆地排车,上面搁上一个单人木床,还有我的一些简单的行李。家离学校有近50里的泥土路,我们爷俩走了一个上午。他在前面拉,我在一旁推,就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赶。半路上,我分明看到他背上的衣服塌湿了一片,头上冒着热气,不时撩起衣角擦脸上的汗。我要拉,他不肯,”你还小。”父亲如是说。到了学校,把我的一切安顿好,他老人家就又拉着车子往家赶。我把他送出学校大门。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泪水止不住簌簌的落下来,模糊了我的双眼。。。。。。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做乡村教师的工作似乎与自己的“伟大理想”有差距。那段时间悲观、颓废的情绪笼罩着我的工作和生活。行动上表现为对工作和小家庭的不负责。知子莫如父。“好好教学,别瞎胡想,别胡作。”他教训到。现在解读起他老人家的话语是否是:做人别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人生需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的活着。三十年的教师生涯,我入了党,成长为一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儿女们都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在省城安了家。这都得益于父亲他老人家的教化。父亲一生性情中和,与世无争,从没和别人吵过架。即使在外面受了屈辱,回到家也不会说半个字,只是默默地卷起一支旱烟吸上几口,化解心中的郁闷和不平。父亲这种平和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之所以自己在一些事情上不能据理力争,咄咄逼人,都是他的”真传”.______这又何尝不是做人的优点呢?父亲七十二岁那年身体每况愈下。腿老痛,走路不稳。医院看病总是不肯。老说:”人老了,就这样。’’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的很,他老人家节俭会过,是怕孩子们花钱。常挂在嘴边上一句话:”我一辈子没给你们置下家业。”最亲爱的老爹,你一生辛苦劳作,为了儿女没享过一天福,把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拉吧成人,又帮着成了家,这让我们足以感恩戴德了,还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不是戳孩子们的心吗?经过兄弟姊妹几个四年的精心照料之后,父亲还是离开了我们,享年76岁。他老人家走的日子我们清晰的记着————二零二零年四月初十九点十分。说什么好呢,老人家一辈子辛苦劳作,与世无争,晚年也没过上舒心的日子,命吧。每每想起这些,止不住潸然泪下......无奈,心疼。二零二一年四月于菏泽作者简介:汲海,曾用名汲怀海,年菏泽师范毕业,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牡丹区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有多篇文章发表。编辑:马学民壹点号菏泽文苑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jj/3877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