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欲晓十月的金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于我,也迎来了人生路上的一个难得机遇。在朋友的引领下,我结识了齐鲁晚报壹点号。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汉语言文学,对中文写作有种特殊的情结;工作后,从事语文教学,致力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研究,更加深了对她的偏爱。我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土壤的村落。村子建于战国,达于北齐,盛于明清。尤其明初筑建码头,声名日隆。古镇因汉昭烈帝刘备经过,始得其名;明万历年间,又有进士及第,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可以说,我是听着故乡的故事长大的。工作之余,逐步搜集故乡的民间故事,断断续续,大都是儿时记忆与道听途说。后来,专事文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熟练起来,加上电脑的普及,开始试着写一些童年回忆和故乡纪事。偶尔也发表一二篇,小有斩获,但总觉笔力不足,功力尚欠,不敢拿出示人。二十年前,一次外出学习,足迹江南,对江南的美景与名胜所吸引,学着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积累了一些游记或札记。结识美篇,让我把一些游记和札记制作成美篇,转发朋友圈,当作一种消遣。10月5日,朋友介绍齐鲁晚报壹点号,说心里话骨子里有些拒绝。说真的,从事文秘职业,夜里爬格子是经常事,多年下来,身体有些亚健康。想趁着知天命之年,啥也不想,啥也不做,开开心心享受当下。朋友鼓噪,不好驳面子,随便挑了几篇自认为看上眼的文章让他去处理,权当应付公事。10月7日,朋友让我看文章的点击量,其中一篇已超几十万,很受读者欢迎,我的心中有所触动。朋友趁机劝说,你闲着没事,自己发几篇吧。次日,闲来无事,学着注册、申请、制作,发了几篇国庆假期旅游札记。不料,发现文后留言真情意切,点击量翻着跟头上涨,煞是有趣。兴趣来了,自然情绪高涨。翻出过去写的那些家乡故事,重新加工修改,略加润色,接连发到网上,读者们竟然反映良好,看到的朋友也是啧啧称赞。顿时觉得齐鲁晚报壹点号是最适合我创作的平台。以前,虽然发表过几篇豆腐块,也做过美篇,却没有壹点平台有亲和力与影响力。遇见齐鲁晚报壹点号,我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久违感觉,如逢知己,如鱼得水。二十几天,我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壹点号上努力耕耘,乐此不疲。俗话说得好“有耕耘,就有收获。”十月份综合评比,我竟然荣膺季军,获得一张奖励证书。获奖之际,我感慨万分,壹点号是我的福星,是我的幸运之神,她让我开辟出人生的另一片天地,壹点号让我的未来更加精彩,人生更有意义。慨叹之余,我扪心自问,有所思索,有所感悟。创作是一门学问,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读者,有掌声,也有责任。面对当今社会,阅读快餐是一种时尚,虽然点击量能代表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但作为操刀者,我们对写作应持有谨慎态度,怀有敬畏之心,作品要经得起大浪淘沙,风吹雨打,更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齐鲁晚报壹号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我们要倍加呵护她,努力经营她,给大众奉献更多精品、美品和文化大餐,做一位忠实的守护者!祝齐鲁晚报壹点号茁壮成长,尽快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大明湖畔雕塑作品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