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急需采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考虑到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互联网的崛起,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新闻业。作为新闻从业者的主要培养单位,各新闻院系近年来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以适应现实之需。新闻传播教育(以下简称“新闻教育”)在技术、市场等多重压力下,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新闻学年至年连续12年就业率低于80%。课程设置老化、教学大纲固化、师资队伍弱化、课程内容泛化、技能提升虚化、从业促进淡化……种种情况,都使当代新闻教育面临重重挑战,急需进行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改革。
从文献看,国内已有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的相关讨论,多为基于新闻传播教育提供者(新闻院系)角度的分析,缺少来自需求方的依据。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急需采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和学生自身需求,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必须对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结合今天的国家需求和时代背景进行再讨论。观念是改革的起点,观念对则方案正,笔者把这些问题梳理为八个方面。
问题一:
从国家需求看,今天的新闻传播
专业重点培养什么人才?
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为了培养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拥有娴熟专业技能、胜任专业岗位需求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国家的核心需求。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与新闻教育有关的内容表述是:“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①从这个表述看,习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是“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再看《教育部中宣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行业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些都表明,国家需要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专门人才”。“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年在复旦大学率先试点,并于年底正式推广至全国,中宣部、教育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也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新闻传播教育首先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素养教育”。既然是“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人也必须拥有坚定的专业领域从业志向和职业追求。具体到我国,进行新闻舆论工作,承担国家内外宣任务的首先是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时代,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是“第二梯队”,同样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职责使命。因此,为各类媒体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人才、内外宣工作人才,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
问题二:
回应国家需求,新闻传播人才
最重要的能力和素养是什么?
人才需求是有层次的,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各有差异,但我们必须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