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个字,阅读约需要12分钟
冯冬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财经记者
冯冬宁:女,38岁,祖籍河南,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年进入报社。年,入了财经新闻的“坑”,至今已满13年。主要从事公司类、行业类以及区域经济类新闻报道。
代表作:直击海南楼市风暴系列报道、河南吏治新政、热钱凶猛系列报道、奋斗者张士平及其产业帝国系列报道、山东自贸区系列报道、水发现象系列报道、乐陵区域经济报道以及民生类财经《猪价飘红背后
生猪产能去化严重,上涨预期被强化》《超级项目抢滩,欲打造全产业闭环,山东禽业风云再起》等等。
01
个人经历
山大南路27号:您在大学期间是新闻学专业的吗?您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新闻这个行业呢?冯冬宁:不是!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闻学只是选修,没有系统地学习。选择新闻行业是因为相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想寻找更有挑战性一点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以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家人开玩笑说,或许新闻可以,每天都能接触新的东西,我觉得这还比较有挑战性,就这样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山大南路27号:您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财经新闻相距较远,您是怎么接触到财经新闻领域的?冯冬宁:是很远。至于如何接触财经新闻要从年说起。当时,集团有个名记叫张涛,是我们的榜样。榜样力量下,最初我在鲁中晨报做社区新闻,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又与我们的生活、与经济密切相关,比如我拿到的人生第一个新闻奖是关于社区超市招商的系列报道。这是一个起点。它让我知道,只要努力奔跑,就会有收获。后来,报社调整,成立财经部。而社区超市招商遇困的那组报道让我深刻知道自己在经济知识方面很欠缺。缺什么,补什么。当时,正赶上报社财经部成立,脑子一热就进入财经的“坑”。我是典型的文科生,理科很差。刚转到报社财经部时,非常吃力。像涨降幅这种基础东西,我有时都会算错,总之很懵。但好在每一次,我都尽心去做。清楚地记得,我第一个稿子是关于方便面涨价的,当时,我不懂什么CPI等,就闷着头去做,跑了很多超市,调查很多方便面品牌,然后,联系到渠道经销商、方便面厂生产家等等。当时,我们主任觉得我稿子虽然写得很乱很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态度还可以。于是,他从头到尾给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修改建议。也就从那时起,我知道,一篇像样的财经稿件,仅奔跑、调查是不行的。从那时起,我从财经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有意地进行财经方面的积累,从最初的财经术语到一些财经政策等等,每接触一个领域,我都多看、多听、多跑、多学他人的稿子,就这样,一点一滴开始了我的财经生涯。山大南路27号:您从事新闻行业大概多长时间了?在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中对新闻工作有什么认识?冯冬宁:从事新闻行业15年,财经新闻14年。对新闻工作认识有很多,但此刻,你问我,我立刻反应在脑海里的,还是我刚入行时,我们领导的告诫:第一句: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第二句:作为记者,你的稿子底下会署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就是你的品牌,树一个牌子很难,但砸掉一个牌子分分钟钟。第三局:有能力,才能有地位。第一句很好理解。第二句,对我影响很大。这使得我从入行时就知道,做新闻要有品牌意识,有些新闻你可以不做,但一旦决定做了,就做好。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情结,加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理想,在我们主任王昭的带领下,我们财经部从一开始就要在这个城市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至于第三句,则是告诉我们,如果你什么东西都没做出来,你就不要要求太多。因为新闻这个东西通过一篇稿子就可以见出高低,如果你有才华,或者有深度、有思想,新闻就可以完整地显现出来,反之,亦然。因此,做新闻无需说太多,不用巧言令色,也不必刻意表现,文字不会欺骗世人,也不会欺骗你自己,保持敬畏吧!山大南路27号:如果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形容您现在从事财经新闻的生活,您会选择?冯冬宁:忙而有序。虽然每天的新闻是不同的,但新闻来源现实,而现实很多都有规律可寻的,比如市场、行业、产业规律等等。刚开始做新闻时,可能会一头雾水,这种感觉因人而异,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只要坚持下来,闯过最初的艰难,在坚持与闯关中学习、积累、沉淀,相信,明天会好的。现在,我也是这个样子。山大南路27号:工作这么多年之后,您现在所认为的财经工作和您就是初入行时候所想象的工作是有什么样的不同吗?冯冬宁:理想与现实总有不同。但人总得要有理想吧!我们特别喜欢两个人,一个财新的胡舒立,另外一个之前在经济观察报做深度调查记者仲伟志。可以说,是我们的偶像。而《南方周末》《财经》《凤凰周刊》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理财周报》等等优秀媒体,则是我们的行业标杆。那时候觉得,做财经记者、做财经新闻,就应该这样。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偏差,但在心里,你一定要知道你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你的偶像在哪里?还有你身边有没有一盏灯带着你往那个方向走。我感激,从事财经新闻的这些年,无论是在鲁中晨报财经部还是在齐鲁晚报财经新闻中心,我们报社的领导,我们的部门主任就是这样的“灯”,带着我们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努力对标。地域有界,但视野无界,奔跑无限,越奔跑,思路会越开,无论是在淄博的鲁中晨报,还是在省会济南的齐鲁晚报,都是这样。山大南路27号:您平时是怎样去储备大量的财经知识?冯冬宁:很惭愧。除上学时候储备有限的财经知识外,更多的储备是在工作中,也就是从我年的5月4号进入财经部开始。此后将近一年,我都一头懵。但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突然打开了我的思路,学会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寻找我想要的素材。视野打开就会倒逼知识储备。写一篇一千字的稿子,你可能要看一万字甚至好几万字。这种带着问题去寻找,在寻找中,知识的储备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加上前后的联系,触类旁通很关键。现实中,如果你是漫无目的地读一些很枯燥的经济学常识,可能读完就忘了。但实践的积累,加上案例的采访,你会铭记在心。比如做房地产行业的稿子,我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在我们这个区域、城市留下的痕迹等等,当你把这些梳理成册,加上调查、采访,整个行业感觉都在向你招手。因此,遇到困难不用怕,直面它解决它就是了。山大南路27号:经济领域是瞬息变化的,怎么在众多信息中选择出可以报道的题材?冯冬宁:财经新闻一般分为民生类财经以及专业财经报道。作为都市类媒体,我们做的很多是前者的内容。诸如此类的题材可以从生活、从工作、从你所处的资源圈获取,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国内大事来做本地的财经新闻落地等,撰写上很多是小切口洞悉大的财经事件。而专业化财经,除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外部资源(因为被采访者对别人讲的,还会对你讲;经济现象在别处发生的,也会在你这里呈现等等)外,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建立自己的人脉圈、自己线索渠道等等。同时,还要努力跑出去,我就很感激我这么多年来不停地跑,在这种不停地奔跑中捕捉到新东西,接触不同的人,然后又抓住了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拓展视野的同时,也积累了不算少素材。这期间,很多被采访者最终,成为我的情报员。山大南路27号:您认为在职业生涯中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是什么?冯冬宁:年春节。当时,受当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楼市成交入冬。报社派我作为特派记者赶赴海南直击当地楼市风暴。我一个人单枪匹马杀到海南后,基本是“两眼一摸黑”,而后方,报社要求一天发一个版的稿子。已上“船”,只能往前冲。在我们主任以及周围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动了几乎所有能联系到的人,问他们有没有在海南从事楼市行业的朋友。这个时候,我很感激的就是我前两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储备,另外就是之前我不停地跑新闻让我认识到类似这样的一帮人,加上后方领导的支持,并帮我联系到了海南当地房地产的核心开发商、投融资机构等等。此后,在海南将近半个月的采访中,我的脚步从海口到文昌,从文昌到三亚,从三亚到五指山,从五指山到乐东,最后又回到三亚。这期间,尽管无比艰辛,无比心酸,但六篇重磅稿子,四篇述评的战果还是让我成长很多。从那之后我就再也不害怕自己一个人采访,第一,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第二,就算到了陌生的领域,我也能找到要采访的对象;第三,我只要鞋子穿好,我哪儿都可以去。你对面坐的是普通民众也好,是市委书记也好,无所谓,你只要给我提供新闻,我就是做新闻的,生而为人,我们都是平等的。我只要鞋子穿好,哪里都可以去;只要笔准备好,我谁都可以采访,没关系,放马过来就好。山大南路27号:平常工作这么忙,您是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的?冯冬宁:时间没办法管理,基本上就是靠挤,白天要出去采访,而晚上回来还要写稿子,所有时间都在不停地挤。另一方面,你还要不停地减,你在采访和写稿上花费的时间多,你在别的方面花费的时间就会少。像我们跑了这么多年的记者,在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朋友,但是通常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我们不会去打扰他们,带着任务出去,完不成任务怎么办?时间不够用怎么办?所以就要努力减少对采访无谓的那种时间,尽可能地丰富采访和写稿的时间。02
工作经历
山大南路27号:财经新闻因为严谨性和专业性要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方面吗?冯冬宁:提问题的话,首先你要明白对象是谁、什么场合,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你要准备好不同的问题。第一种情况,这个采访的时间非常短,那么你首先要事先做好充足准备,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问尽量多的问题,并引导对方选择回答是或者不是。第二种,采访的时间不长不短,那么你首先要搞明白采访对象的喜好,了解采访对象背后的故事,然后你带着问题去问,这样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获得答案,并且注意观察他,我们采访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人,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肢体动作,都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很多心理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所采访对象的特质。最后一种,采访的准备时间非常充分,并与采访对象约好了时间,那你就做一个倾听者,一般这种情况下,采访的对象都是比较善谈的,你就让他去讲,讲他想讲的故事,不要去打断他们,可能有时候聊的内容距离你的问题很远,但是你会对这个人整体形成深入的了解。山大南路27号:当遇到陌生领域的采访对象时,会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采访?冯冬宁:做好充分的准备,永远是第一要务。其次,我们既是记者又是读者,你要以这样的视角去观察你面前的人。要平等地看待你的采访对象,去了解他的故事,这个人可能比较陌生,但是现在所有的问题百度都可以解决,他既然能接受你的采访,那他也会接受别的记者的采访,哪怕他是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但是他所处的行业肯定会接受很多采访。然后你在采访这个人的时候,把这个人放诸于某个企业或某一个行业,那这个人的标签就很清楚了。随着你们的观察和倾听,再陌生的人也就不陌生了。山大南路27号:很多经济新闻中需要呈现不同的数据,您对数据敏感吗?在工作中您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处理数据呢?冯冬宁:我对普通的电话号码不敏感,但对财经数据很敏感。因为财经新闻需要用数据来佐证观点,所有数据是为新闻服务的,如果你对数据不敏感,你会丢掉很核心的东西。我自己来说,我有自己的数据库。我建议,任何一个行业,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专家库以及资源库。专家能给你提供很多的观点支撑,而数据去佐证这些观点。通过数据,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你的资源库又能拓展你的视野和知识。这三个库我觉得对任何一个财经记者来说,都是坚决不能少的。山大南路27号:在采访商界精英的时候,您是如何挖掘出比较生硬的业绩背后的人文情怀的?是否有什么技巧可以分享?冯冬宁:无论是商界精英,还是普通的摊贩,人有千面,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首先你要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人,另外,一定要给你的采访对象建立信任感,让他们有一个可交流的欲望,和你有充分沟通的想法。比较生硬的东西背后,永远有人的影子在,所有的事都是人来完成的,那你把他当一个活生生的人,人文情怀自然出来了。如果说技巧,感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我更愿意尽可能地去查所有关于被采访者的资料,然后从侧面联系、打听所有关于被采访者的信息,最后,列出采访要点或提纲,带着问题去观察、倾听,最后再采访、完善,比如我采访过的年广久、孙大午等人。人文情怀的展现,第一,要通过细节进行观察,第二要了解这个商界精英背后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背后传递什么东西。同时,用你的眼睛去观察、去审视、去捕捉你所要的一切,让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你的采访服务。这样到最后,你所谓的业绩这种生硬的东西就不会那么生硬了。最后,在稿件撰写时,就会把被采访者融入到大的人文环境下,一点点地进行带入。山大南路27号:在经济报道方面,您做过消息、通讯、商业精英访谈等多种报道,在您看来它们有哪些不同?您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去进行不同种类的采访和报道?冯冬宁:实事求是说,我们离专业财经,有一定距离的,大部分做的是都市类媒体的财经,只是说向专业财经靠拢,所以,我们其实处于专业财经和都市类媒体的中间部分。经济里的消息报道,这个消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个消息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就可以了。但通讯和商界精英的访谈不一样。它们需要通过一个问题或者一系列的现象来发现背后的东西。所以说,如果是经济报道,只是给你提供一个点的话,那么通讯类和商业精英类的访谈其实是给你提供一个面,你要通过这个面挖掘更深处的东西,像串珠子一样把它们串起来,这是最具针对性的一个不同。很多时候,你原本只是想做一个消息,但是这个消息做着做着又挖掘出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本来一个小稿子最后就会做成大新闻。山大南路27号:随着经验的积累,很多人在新闻报道方面会形成一种个人特色,甚至会产生一种惰性,您认为怎样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冯冬宁:我觉得惰性是肯定有的,我有时候到某一个时候也会有一种惰性,一种瓶颈期,比较痛苦。但我们干的是新闻,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即便是同样的新闻,也会有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惰性不会长期存在。如果这种经验性的惰性产生了,我有两个方法。第一,我就努力地告诉自己新闻每天是新的。第二就是要走出去,去一个崭新的区域或者崭新的企业,就用这种方法去突破。另外,就是,我时刻记着刚入行的时候,我们领导跟我说的“树牌子很难,砸牌子很容易”,你要有个人品牌的意识,你已有的经验基础都是为你现在的新闻服务的,你要在现有的新闻中来发掘一些新的事,即便是很陈旧的一些事,也可能都会有新的线索,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03
作品分析
《高庆昌“非正常之死”疑云》(年5月30日鲁中晨报)山大南路27号:对于此类突发性事件,如何能把握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如何培养这种事件性报道的问题意识?冯冬宁:这篇《高庆昌“非正常之死”的疑云》是我在鲁中晨报时,和我们主任一起做的。这个上市公司叫万昌科技,正好是淄博本地的公司。依托于日常积累,这个消息,我们第一时间从淄博当地的金融圈就捕捉到的。就是我之前说的,圈子很重要。随后,第一时间跟踪。正因为深耕当地财经,所以我们清楚高庆昌从哪里来的,怎么发展的……根据这些,我们开始起底,期间,我们去了他老家,去了他发家的地方,去了他和公司以及身处的这个行业,去了解他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一步一步地挖掘。当别的专业媒体赶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这些做的差不多了。山大南路27号:在这篇报道中,有很多爆料信息,在选择过程中,如何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假,如何进行辨别?冯冬宁:拿到爆料后,如果你是新人,多查资料,尽可能了解所有能查到的且与之相关的东西,多观察,多请教老记者。采访这种新闻,我们都会有录音,并且要信息与信息之间互相印证,甲给我提供的信息,我可以通过乙来进行验证。同时上市公司肯定会接受金融办的一个监管,那这种官方的信息也可以做为一个印证。我认为我们做财经调查类记者和深度报道的记者一定要像律师一样,要让这些信息与信息之间要形成证据链,让它们环环相扣。只有说服自己,才能说服你的读者。第二就是本地化,无限地接近真相。回到新闻发生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一点点地挖掘,无限地接近这个事实。第三,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库。一靠长期的积累,二在积累中丰富,请教专业人,让他们成为你们的智囊团或者专家库,形成一个完整证据链条。所以,即便是有人传达给我虚假的信息,我也能够排除,因为链条是一环扣一环的。山大南路27号:在经过多年对经济领域的观察之后,现在是如何看待经济与人的辩证关系的?冯冬宁: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那你分析了一个人之后就会明白,这个人所在的企业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拿高庆昌来说,我们明白了这个人,就会明白高庆昌所处的这个万昌科技是什么样的状态。万昌科技又在上市公司领域里面,那么我就明白了这个行业。那么,当我们把人、企业、行业和产业以及他们所处的领域来进行一个互相的挖掘和深度的剖析的话,经济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浮出水面。我从来不认为经济与人的发展是矛盾的。山大南路27号:相较于松下电器这种将企业当作家族事业长期发展的模式,您如何看待我国目前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冯冬宁:在中国,经济变化更为迅疾,加上一些用人机制问题的存在,很多政策缺乏延续性,不少区域缺乏培育松下这样企业的土壤。不过,近年来,这一状况在局部地区正在一点点改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周边一些城市已经从这种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增长,逐渐往生态上来靠拢。我说的生态不仅是环保生态,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生态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就短期来说,摒弃这种追求GDP增长的模式,不太现实。但这只能一点一点去改,一点点去借鉴、去靠拢、去培养。山大南路27号:您认为企业健康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冯冬宁:模式这个东西,很难说。健康的发展模式只是相对而言。就比如新旧动能,什么是新动能,什么是旧动能,并没有必然的区别。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芯片是发展方向,我们的衣食住行也是方向,所有的企业行业都是围绕人的生活、社会圈子来打造的,没有什么新旧动能之分。只要你的企业发展,然后是沿着一个正常的路径去走的,就可以了,比如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的魏桥集团等等。经济无必然的新旧动能之分,发展模式健康与否也需要相对而言。山大南路27号:您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冯冬宁:正如“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一样,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媒体角色应该是:事件真相的挖掘者、记录者、传播者和反思者。这种媒体的角色不会随着辉煌期还是转型期而改变。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行业还是产业,都不可能没有负面报道,那么我们既然有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去正视和表达问题,引起各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