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是很会享受生活的
我想,什么时候人们能够更多地欣赏纯真的文学,能够领略真正的悲剧,我们这个文坛连同我们的读者、出版家,就可能比较常态、成熟和健康了
曹文轩的小说中总是有他童年的回忆他把童年人性化、诗化了读他的小说,我们也常常退回到回忆的世界里,重温那难于释怀的童年旧事这有点类似读沈从文,可以在他那梦幻般美丽的湘西山水中做一番白日梦、一番精神体操不过,沈从文是要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中构筑“希腊小庙”,曹文轩则更现实一些,更贴近生活一些,也容易被接受与认同
曹文轩
曹文轩的文章风格大概不会大红大紫的,不适合太消闲的阅读,那种浮嚣粗糙的“重口味”在曹这里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我理解的曹文轩并不那么热闹,在当今文齐鲁晚报报在线阅读坛上甚至有些另类,有些寂寞,他是属于审美口味比较古典的读者的他大概不适合炒作,或者不忍心去炒作曹文轩如果真的被弄得大红大紫了,那就可能是另外一个大路货的曹文轩了
文轩总那么斯文,衣着大都是名牌,西装外边随意套一件风衣,走路撩起风来,很是潇洒他是系里最早买车的,很贵的车,每到过年,他就开车回苏北老家我问他,那么远途累不?他说中途休息一下就好了还是那种潇洒他很讲礼仪,没有作家常见的那种我行我素甚至故作粗俗你求他办事,他会很认真,不糊弄我几乎从未见过文轩生气,我至今想象不到他动怒会是什么样子系里开学术委员会,难免有人会“本位”一点,给自己的教研室或者学生争利益,有时就会发生争辩文轩就会和颜悦色地两边做山东齐鲁晚报电子版工作,息事宁人
我最喜欢曹文轩作品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他习惯写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总是非常细致认真地观察描写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包括种种迷惘与困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看到天真的灵魂在社会化、成人化,还有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本真读这样的描写,我们也许会感到忧伤、无奈,会想到我们自己有过的某些美好的东西也是就这样消失了但我们为这些美好的回忆感动,这些最能体现人性中美好的方面,可能就会与我们周遭许多机械的、沉闷的、肮脏的生活形成比照曹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对人性美的关怀现在到处都在讲什么“终极关怀”、“普遍价值”,可是文坛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表现污浊的东西,连儿童文学都在追求暴露、颠覆、调侃,好齐鲁晚报电话像谁要是喜欢冰心、孙犁,谁就是“前现代”的所以,曹的作品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作品纯净、向善的风格,反而显得可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他是属于审美口味比较古典的读者的他大概不适合炒作,或者不忍心去炒作曹文轩如果真的被弄得大红大紫了,那就可能是另外一个大路货的曹文轩了
曹文轩和我同一个专业,平日话不多,但可以无话不说从1981年开始至今,断断续续,我们有二十多年毗邻而居最初是在北大南门21楼,筒子楼一层,单身教工宿舍其实很多住户都已拖家带口,因没有分到住房,只好带着“集体户口”挤在这里每家只有一间小屋齐鲁晚报阅读,10平方米,做饭就在楼道,家家门口都有一套灶具,煤油炉或者煤气罐什么的,整个楼永远弥漫着油烟饭菜的混合味我住北屋,文轩住过道斜对面南屋,他门口不摆灶具那时他年轻,天天吃食堂,而且经常不在家有时就把钥匙给我,我正好可以到他屋里去看书写字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可喜可贺这几天有记者采访,想了解一些曹文轩轶事我多少有点忌讳“我的朋友某某”之类的联想,但也想写点有关文轩的文字
(本文作者为著名学者)
□温儒敏
文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做当代文学研究,出过好几本专著他写过一本《思维论》,试从哲学角度去解释文学现象,我粗读过,认为还是下了工夫的文轩的确读过大量的书,包括一些很难啃的国外的理论,他希望能有突破但这本书在业齐鲁晚报青岛发行站界影响并不大他的另一本《小说门》也是讨论理论的,但不回避感性,常把作家的感受带入到文学形式和手段的论说中,非常到位其实那是文轩讲课的结果我没有去听过他讲课,但据学生说,课上他会朗诵自己的作品,会让你感受到某种童心,那一定非常有趣
文轩大概曾想把创作当副业,用更多精力做文学理论和批评,因为在大学还是以研究为主,创作是不被看重的每年填表也只要求填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上不了“台面”但创作的欲望是很难禁锢的,文轩在创作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红瓦》、《草房子》成了当代儿童文学的标志性作品,曹文轩也成为文坛的一面旗帜,甚至进了作家富豪榜,他的学者身份就越来越被作家声誉所掩盖了能一手做批评、一手搞创作的学齐鲁晚报数字刊者型作家并不多,曹文轩显得有点特别在中文系,现在都得对曹文轩另眼看待
几十年前,有一个批评家提出一种文学的理解,认为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浪漫的,一类是古典的他认为的所谓古典,就是健康的、均衡的、常态的、符合普遍人性的;而其他创作,则是浪漫的、偏激的、病态的、走极端的,因此也是非人性的他对“五四”及后来的文坛的偏激很是不满这个人就是梁实秋对梁氏的理论当然可以讨论但在这里我愿意借用他的说法来评说曹的创作可以说,曹文轩的小说都是古典的追求,这使得他在这个社会和文坛上显得有些另类
后来我在校园里搬过几次家,文轩也住到离校园较远的骚子营直到2000年,清华南边的蓝旗营建起了高层宿舍,我们才又搬到同齐鲁晚报网官网一栋楼,他住我楼下那时能分到三居室是很奢侈的,文轩还专门在卫生间弄了一个桑拿室,在我看来有点稀奇我的外孙女一两岁时,在电梯有时见到“曹爷爷”,会有点“害怕”我们说,这是“专门给孩子讲故事的作家爷爷”,也不顶用,还是“害怕”也许在孩子眼中,“曹爷爷”太了不起了,令人生畏
文轩很早就出版文集大约10年前,他的文集出版时,在蓝旗营南边的万圣书园召开过小小的座谈会,但规格很高,王蒙、李书磊等作家、学者都来了我在会上有过简短的即席发言,后有记录整理,大意如下:
文轩出生在苏北农村,小学刚上完,就遇上“文革”好在他父亲是老师,有点“家学”,硬是让孩子自学到相当不错的程度,尤其是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写作的才华被开发大众网 齐鲁晚报出来了1974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北大读书,先是在图书馆系,后转入中文系,因为写作出色,几年后又被选拔留校当老师他1977年留校,而我是1978年才进北大读研究生,虽然我长他七八岁,还要称他师兄吧
蔡开灿教授表示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