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冰墩墩”,还是春晚舞台惊艳世界的《只此青绿》,抑或是年销售额超过20亿的汉服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审美情绪碰撞火花的国潮,承载着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意趣,彰显出文化IP的强大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年全国两会,由天眼新闻·贵州都市报发起,联动红网、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齐鲁壹点·齐鲁晚报、南国早报客户端·南国早报、开屏新闻·春城晚报联袂推出《国潮兴文化行·8省市区代表委员话自信》报道,来自8省区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当地的“国潮”产品为抓手,畅谈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
有文化自信前先要有文化自觉对古诗词的学习应贯穿一生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第15次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他已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阿来(摄影徐瑛蔓)
每年去北京开两会,阿来都会随身带一些书,在开会之余的休息时间阅读。这次到北京,他的随身行李中有两套书,一套是《岑参全集》,一套是《中国的历史》。“我对岑参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他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一个代表,跟杜甫同时代,但比杜甫年龄小一些,他跟成都也有关系。”阿来说,《中国的历史》则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具有代表性的一流学者撰写,“我正在按照顺序读。有时候看看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梳理得挺有启发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阿来
作为一名文学家,阿来认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从深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历史那里来。近些年来,除了文学创作,阿来投入很大的精力用在古典诗歌和中国历史的阅读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阿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会在手机上读电子版的《二十四史》,刚读完《元史》,正在读辽金、西夏史。与此同时,他已认认真真读完了《全唐诗》,还读了不少围绕《全唐诗》的各种古典或现代的批评文章,接下来要读宋词了。年2月12日,在阿来书房进行的“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第一场,阿来现场分享了他最近在读的几本书,分别是杨慎(杨升庵)评点的《杜诗选》,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 钱锺书选/杨绛抄的《钱锺书选唐诗》,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四十年磨一剑的结晶《李白全集评注》。
阿来说,很多中国人在青少年时代,都会背诵几首古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种入门级。“但是遗憾的是,在成年之后,除非是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入门级,没有再去进一步去深入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接触那些承载更多审美和历史信息量的诗词。在我看来,作为中国人,对古诗词的学习,不应该停留在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一生。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有文化自信,其实在有文化自信之前,先要有文化自觉。对我们自己文化中的好东西,要有充分的意识、觉知、重视。”
如此看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读,跟阿来自己的文学创作理念也分不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大海里,他能获得最丰盈的营养,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时间终究还是短暂的,而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形、音、义的诸多特性,比如有四声,有多义性等,这些语言技巧上的特点,如果不回到古典传统,尤其是如果不回到古典诗歌传统中,是不容易做到对语言的精妙掌握和创造性表达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郑晓幸:
“国”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潮”是时尚创新的表达
年7月15日,在中国互联网大会·星光盛典上,一场科技+非遗的时尚大秀令人眼前一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牛阿呷的彝绣原创服饰与T台秀、原创音乐、数字科技完美融合,上演了一场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跨界融合的全新体验,彰显了非遗国潮的无限可能和独特魅力。
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郑晓幸认真准备了12条建议,涵盖非遗活化及传承人扶持等热点问题。
谈及文化自信,他这样解读:“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活’起来、‘潮’起来,是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有效路径和显著体现。”
郑晓幸
从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到成都大运会的蓉宝,充分彰显了国潮掀起了全民狂欢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在郑晓幸看来,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及创造力的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遗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郑晓幸
所谓“国潮”,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传统工艺,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郑晓幸以四川自贡灯会为例,介绍了国潮如何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时下年轻人的生活。自贡灯会穿越百年历史,将深厚的盐业文化、恐龙文化和工矿文化融入其独有的麻辣味道之中,把一个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节庆镶嵌在了巴蜀大地上,从民间文化遗产走向现代大工业以及国际化传播的大舞台。
“过去的非遗项目只有简单的展示,没有与老百姓之间产生互动和共情,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公共艺术空间,或者家庭生活场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郑晓幸坦言,国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活为用,特别是要让90后、00后的消费者从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一份《关于让非遗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建议》中,郑晓幸提出几个措施,要加强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强化融入生产生活涵养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施非遗与科技融合重大项目牵引计划,统筹打造“中华非遗精品”走出去工程,优化中华非遗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顶层设计。
他将“国潮”二字进行拆解,“国”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潮”是时尚创新的表达,对于四川而言,非遗不仅是“国潮”的发力点,更是文旅消费的增长点。四川众多文旅场景的打造,都需要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郑晓幸用一句话诗意地总结:“我们常说诗与远方,其实远方究竟能走多远,取决于对诗文化内涵的解读有多深厚。”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刺绣工乔进双梅:
文化自信不仅是本民族热爱也在于外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
年,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同全国一道,同步实现了小康梦;年12月,四川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段正式通车,这是第一条直通小凉山彝区腹地的高速公路;年3月5日,乔进双梅带着自己关于彝绣扶持的建议,着一身精心设计、改良后的传统彝族服饰,来到了北京会场。
乔进双梅
这套漂亮的服饰,是乔进双梅和姐妹们合作完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乔进双梅是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刺绣工。因为来自基层,她对“文化自信”的观察更多来自于生活,话里话外充满了对家乡和彝绣文化最朴素的热爱。
小凉山彝族刺绣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之一,盛行于峨边、马边、雷波、屏边等小凉山彝族地区。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因与汉族刺绣融合,彝绣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刺绣在彝族妇女中盛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直流传至今。年7月,小凉山彝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技艺精湛、文化厚重,彝绣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却十分坎坷。“从前,彝绣在我们那里不仅没人做、没人穿,也卖不出去。”乔进双梅说,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村妇女在本地就业增收又十分艰难,“为什么不通过努力和探索,走出一条彝区农村妇女依靠彝族刺绣居家灵活就业的新路子?”
年,乔进双梅所在的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起步了。“刚开始只有5个人。”在各级政策支持、当地政府重视和合作社“绣娘”们坚守付出下,大家当初期待的“新路子”日渐清晰,那就是“刺绣+妇女+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到现在,合作社已有余人加入,培训人数已超过3万,而精美的彝绣早已飞出小凉山,漂洋过海。
乔进双梅展示彝族传统服饰上的刺绣
“乡亲们增了收,日子越来越红火,对彝绣也越来越有信心。”乔进双梅认为,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如今,这股自信的风已经吹遍了大小凉山,特别是在她所在的马边彝族自治县,人人都成为了“绣娘”。在小区、公园、街边,退休老人、环卫工人、摊主老板们,只要闲暇之余,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在做着搓线、放线、剪花、绣花的活。
“绣的人多,穿的人也多了。越来越多人穿着我们的传统服饰出门工作、旅游,比之前要‘自信’很多了。”乔进双梅告诉记者,自己心目中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本民族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在于社会各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喜爱。
正如乔进双梅所说,越来越多外面的人爱上彝绣。特别是高速通车后,马边县城的彝族文化街,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有由外地游客们撑起的热闹。“有游客们会租我们的传统服饰来拍照,也有很多人是为了专门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衣服而来。经过设计、颜色、用料上的改良后,来购买彝绣服饰、文创产品的外地人、外国人都变得更多了!”
封面新闻记者杨澜张杰曾洁
海报姚培实习生罗镓沂
编辑张谌
编审赵宏斌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