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又是一年二月二齐鲁晚报网

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 https://m.39.net/pf/a_7102793.html
又是一年二月二文/徐晓燕春雷的吆喝声打破了蛰伏的宁静,万千沉睡的精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涌动起生命的节奏。万物吐故纳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人们祈愿一年的鸿运从这一天开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乡村,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欢庆这个节日。打囤沿袭农村的习俗,二月二是打囤子的日子。在乡下,普遍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俗语。这天,乡亲们都在自家的天井或门口用草木灰撒成“囤子”,再往“囤子”里面放上一小把麦子、玉米或者五谷杂粮,寓意来年五谷丰登,仓满囤流,有个好收成。剃龙头这一天,还有“剃龙头”之说。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老百姓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可以顺风顺水。炒糖豆二月二,炒糖豆,也是一个很盛行的风俗。这糖豆也是泛指,并非只是豆,有糖豆也有地瓜条或者面棋子。小时候,春节过完,孩子们便掐着手指算“二月二”了,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犒劳”馋嘴的好节日。选好的豆子饱满圆润,像阳光一样金黄而温暖,荡漾着幸福感。用水清洗后稍微泡一下去掉腥味,捞出控水,晾晒成七八成干。到了二月二这天,葫芦瓢里饱满而鼓胀的豆子被倒入锅中,“噼里啪啦”,黄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在锅中蹦跳着。然后用麦秸草,慢慢地温火滋养。孩子们则围着锅灶咽着口水,热切地期盼着,等待着黄豆来一个升华。哗哗哗,铁铲贴住铁锅底,不停地翻炒,黄豆在锅里兴奋地跳舞,噼哩哩啪啦啦地跳起落下,合成一股美妙而和谐的旋律。豆子慢慢变成了褐色,浓稠的豆香和缭绕的雾气,煨着一股暖意。火候差不多的火候,就撒上少量白糖,然后慢火急翻,使糖粒既不融化,又均匀地黏在豆皮上。出锅后,把炒豆放在高粱秸盖盘上凉透,每一粒糖豆都裹着一层糖粒,好似满天星星亮晶晶的。吃糖豆心急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几粒,放进手心里捧着,两手倒腾着,待温度稍降下来,将炒熟的豆子高高抛起,仰脸张嘴接住,豆子掉进嘴里,咯嘣一咬,香甜气爆发四溅,弥散开来,盈满老屋。贫瘠的年代,粗粝斑驳的清苦日子仿佛因此有了温度,有了热情,变得气象万千。接着抓起一捧糖豆,屁颠屁颠跑到街上,和小伙伴们各自从口袋里掏出炒豆,比一比,互相尝一尝。有的炒豆只香不甜,也有的豆子用糖精浸泡过,远远不如白糖裹着的好吃。大家互相品尝着,此起彼伏地议论着,伴着咯嘣咯嘣咬豆的脆响,盈盈入耳,交织成欢乐的乐章。豆子里包裹着的香,给了二月二这个节日不一样的情调,也让这个节日丰润了许多。那时候豆类都是节省着吃的,倘若家中实在没有。地瓜枣儿做起来也省事,将其切成条儿,炒得黄黄的,可给糖豆凑数,也省却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炒棋子,也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白面、白糖,再混杂上一点花生油,擀成稍厚一点的饼,细细地切成小巧玲珑的菱形。火候掌握得好,炒出来,白中带黄,黄中有白,看起来养眼,吃起来又脆又香又甜,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口有余香。随着生活的富裕,节日风俗也越来越简单,同时吃的用的也越来越体现出生活的优越性。如今,超市里,若干天前就有糖豆卖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儿时的那味儿。有些习俗渐行渐远,有些习俗正在形成,就如历史的长河在奔腾前行的过程中,总会遗失点什么,也总会加入点什么,这是规律。与我而言,童年时豆香里的二月二,裹着浓浓的乡愁,久居心中,历经岁月而愈加蓬勃滋长.....。徐晓燕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报刊和网络平台。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nr/3877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