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集邮者”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以本地优质的红樱子糯高梁、小麦为原料,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秉承茅台镇传统酿制工艺,端午踩曲、重阳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加曲发酵、七次取酒历时一年精细酿造,不外添加任何香味物质。从投料生产、勾兑、贮存到出厂经历5年,由国家级勾调大师精心勾调而成,具有酱香突出、典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和协调、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特点。“集邮者”酒有商标注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若发现市场有类似产品均属侵权,将受法律制裁。此酒第一批是年9月9日生产,属于龙头批号,适合收藏。这款酒的品质定位是元/瓶,现在向外宣传价:全国统一销售价为元/瓶。(一箱6瓶X=元)包邮。伊林为山东省总代理,面向全国销售。。
01
集邮二十周年的体会
我叫陈宏宇,年12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武汉工程大学后勤保障处教辅老师。年9月开始集邮,年加入武汉楚天极限集邮研究会,—年参与编辑楚天极限集邮会刊《极限邮讯》,年退出楚天极限集邮研究会,加入长江集邮研究会。
我的收藏专题是中国邮政和部分其他国家发行的历史人物、自然风光、建筑古迹题材为主;铁路、石油、动物题材为辅;少许收集地方邮政发行的纪念封片。
—年5年集邮阶段:年初次接触邮票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那时候是偶然路过学校附近一个邮票柜台时看见一套邮票设计还不错,便询问价格,因面值1元钱,但是老板开价6元钱,并介绍说是年发行的《沈阳故宫》特种邮票,当时行情是那个价格。我觉得贵没买,那时候毕竟没参加工作,父母单位效益一般,给不了我多少零花钱,只好选择放弃购买。不过心血来潮购买了一套1枚的J《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纪念邮票,因为笔者对历史、地理、生物这一块很感兴趣,便决定买这枚邮票。后来省吃俭用买了一本邮票目录,仔细欣赏发现很多邮票都是自己喜欢的题材,特别是部分历史人物和风光邮票,很多人和风光都没听说过,便利用每月节约的零花钱慢慢购买,毕竟财力有限,很多30元以上的都不敢买。
后来,年我接触了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的武汉集邮市场,当时发现很多邮票在市场里面好便宜,明显比那个老板卖的便宜很多,那时候才了解邮票行情跟股票一样,一阵好一阵差。从—年,我利用多余的零花钱按题材购买了需要的邮票,年年底参军入伍后,为了陶冶情操,我也把邮册一起带去了。因新兵连训练紧,只有年春节时候中队搞文化活动,中队领导和班长看我喜欢集邮,也送些信封给我。我向他们提议搞一次迎接建国55周年的集邮展览,因为3月我们新兵们就要下连队,那时候没准我调到军舰上去了,中队领导同意了。年大年初一,我第一次搞了小小的集邮展览,把一些革命领袖题材邮票全部拿出来展示给战友们欣赏,这次活动也激励部分战友热爱上了集邮,有个战友还找我买了部分富余的元帅邮票,那也是我第一次做邮票买卖,虽说不多也心满意足。后来3月份到舰队服役一直到年退伍,我都没时间多欣赏邮票,只是偶尔周末外出,才去舰队附近的湛江市邮政局集邮台买点邮票。
—年10年集邮阶段:年年底退伍后,利用部队2年存的部分零花钱,到集邮市场购买了一些50-元/套左右的心仪邮票;年安置在武汉工程大学后勤部门,参加工作后,由于学校当时工资不高,也只能慎重购买需要的邮票,日积月累,需要的题材邮票才慢慢收集全。年,我利用周末空余时间,在集邮市场摆地摊也做点小买卖,这期间了解到集邮协会。湖北省乃至武汉市集邮协会会员经常光顾我的摊位,部分热心人也告诉我什么叫极限片、实寄封等等,让我对之前进入的原地封片误区有了逐步了解。
年年底,在一个武汉市集邮协会会员引导下,我加入楚天极限集邮研究会,认识了中国极限集邮湖北地区的极限导师——吕汉松会长,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从—年5年间增长了很多极限集邮知识,了解了纪念戳、邮政日戳、落地戳、风景戳及不规范邮戳。后来经楚天极限集邮研究会会务组决定,让我参与编辑—年2年会刊,在这2年期间,我认识很多外省市会员,对我的集邮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我利用暑假避暑去山东省和湖北省其他城市期间,很多地方的会员热心接待我,交流集邮经验,让我感受到集邮不光收集邮品,还能结交好友,直到年最后一期会刊出版后,因精力有限不得已退出办刊。
—年3年集邮阶段:年到年,我每年暑假避暑期间都会量力而行做些极限片、实寄封。年我因在甘肃省避暑,甘肃省是个古老的省份,地方题材邮票于年就有玉门油田、敦煌壁画等。随后几十年,每个地市州都有地方题材邮票。再加上甘肃省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中段,它东接陕西、宁夏,西连新疆,丝绸之路很多名胜古迹邮票都在该省丝路沿线相关城市和县,比如天水麦积山石窟、平凉崆峒山、兰州黄河水车、武威雷台汉墓、张掖七彩丹霞、酒泉西汉园林、嘉峪关城楼、瓜州白墩子烽燧和敦煌莫高窟等。本人这个地理迷对丝绸之路很有兴趣,正好利用甘肃避暑,好好游玩风景的同时顺便制作一些邮品。
但是甘肃省太大,暑假时间有限,只好计划年再去一次,这一年,我做个中国集邮史上的“第一”,名人题材邮票里面的王进喜于70年代就荣登方寸,由于历史缘故,王进喜首日邮戳的极限片没有,而且后期他人制作的王进喜极限片都盖的黑龙江省邮戳,独独他故乡——甘肃玉门市赤金镇没有人盖戳,理由是他在大庆出了名。但是人物邮票,故乡邮戳也是很重要的,我便准备好20枚明信片,贴好王进喜邮票,利用年夏季再次去甘肃避暑期间,去玉门赤金镇邮政所专程盖戳,做好了一枚枚成品。后来遭到不少人反对,说不是老戳,不值钱,首日才是硬道理。我自制极限片这么多年坚信,随日原地也一样精彩,票后片也有它的艺术价值,自有伯乐来相马。
年是我集邮20年的纪念年,让我很高兴的是6月份在一次集邮活动中,全国集邮联会士冯舒拉先生亲自给我颁奖,同时在这次活动之前,我心血来潮,把年暑假避暑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期间制作的极限片和以前的极限片一起编组了一框16个贴片的魅力滇西北(丽江和香格里拉属于云南西北部,云南简称“滇”)极限邮集,展示了本人自认为曾经旅行过最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相关邮票景区年我都去过,除了梅里雪山当时我去的明永冰川,遗憾云雾过大,没能看见大量雪峰,决定年再去一次。年7月底,利用再次暑假避暑云南期间,又来到了雄伟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虽说刚下雨,但是这次我留个心眼,住在飞来寺观景台附近酒店,这里是梅里雪山最佳观看地点,也是梅里雪山邮局所在地,去年因工作人员休假没能盖到邮戳,今年在此我终于制作了随日戳的梅里雪山小型张极限片,也以此纪念我集邮20周年。赶巧的是,盖完戳后恰好一片云雾散去,梅里雪山露出了它的大量雪峰边沿(笔者照片就是站在飞来寺观景台,背靠梅里雪山拍摄的),真是天助我也!
集邮心得:通过自己20年的集邮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集邮不光一味收集邮票,还可以从邮票里面了解到很多知识,更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邮友。虽说大家时间精力有限,但是能从部分邮友身上学习到乐于助人的精神,也是一种不小的收获。另外,还让我知道,邮集参展是重在参与,不计荣辱,能让自己邮集参加邮展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如果用奖励的金钱多少去衡量自己的邮集,太俗了!
通联:湖北武汉洪山区雄楚大街号武汉工程大学后勤保障处
02
集邮伴我成长
我叫陈晓兵,山东曲阜人,年5月出生。收藏范围:孔子专题(开放类,与孔子有关的邮票、信封、烟标、火花、门票等);龙专题(专题类,仅收集邮品);信销T票。
上初中时开始集邮,一开始就是去向别人要,撕亲戚朋友信上的邮票,这种信销票收集了10枚,记得有上海民居、北京民居、四川民居、长城普票,还有两枚新票,是母亲在给父亲写信前买的,结果让营业员劝说寄了不用贴邮票的特快专递,留下一个写好地址的信封和两枚《龙门石窟》邮票,成了我当年的“镇馆之宝”。后来面临升学的压力,也没有新邮票来源,时间一长就淡了许多,连原来收集的邮票也找不到了。
上了高中,到了县城就又不一样了,接触的人多了信也多了,除了收集信销票还发现县集邮公司和学校门口的集邮摊贩。当时不知道什么邮票好,只要自己喜欢且钱够就去买,因此每周的生活费总是不够用。在这期间还认识了邮局的孔老师和邹城的汪老师,加入了齐鲁集邮研究会,得到广大集邮前辈的热情帮助和鼓励。通过向老师们学习,了解到集邮的种类和邮票的种类。“龙”和“孔子”两个专题就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在学校的图书馆和校门口的书摊上找到了《集邮》杂志,通过阅读增长了集邮知识,特别是97、98年新加坡陈为乐先生关于“专题集邮”的系统介绍让我受益良多。
有了这些基础,到了大学我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校集邮协会的骨干,并且在年,济宁集邮协会成立20年邮展时,编组了《龙》和《孔子》两部一框邮集参展,认识了很多邮友。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组织了两次较大型的校园邮展。期间尝试着在民间邮报上发表自己的邮文,集邮水平进一步提高。
走出校园,参加了工作,有了更大的财力来购买更多的邮品。不过时间却不如原来的充裕了,工作、生活、家庭各种事情都要自己来解决,一时还真有点不知所措,好在集邮没有因此而停滞,不知不觉东西是越来越多了。80后的我,集邮也已经20多个年头了,不用说书柜,就是床底下、衣橱里都是满满的邮品和书籍。在我的两个专题上,虽然暂时没有摘金夺银,不过各类邮集也做了将近20框,由于前期的选题比较合理,未来成为较高水平的邮集也是有希望的。
在写作方面,相关的集邮感受和对专题的研究也写了近百篇,分别发表在《集邮报》等相关刊物上。积极参加本地集邮活动,作为市邮协的学术委员,集邮论文都能及时上交,协会组织的邮展也从不缺席。同时,作为县集邮协会会刊《曲阜集邮》的编撰者,也已经有十年了。
每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烦恼,能手捧邮册欣赏一番,总是难得的心灵鸡汤。集邮作为一个有益的爱好,还将继续伴我走下去。我也没有太大的理想,“戒烟戒酒搞集邮”吧!
通联:山东曲阜市凯伦小区9-2-
03
我的早期集邮经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单位或个人联系的最主要方式是通信,那时邮政窗口不仅出售各种面值普通邮票,有时还会出售些纪念、特种邮票。记得父母亲工作的人民银行联行专用挂号信上就经常贴有这些邮票,父亲有时将他认为有意义的邮票撕下带回家,与亲戚来信的邮票夹在一本精装硬壳笔记本里,以文革时期邮票居多。他不仅经常翻看这些邮票,还将有些成套的邮票作装饰,我就记得当时我们家的茶几玻璃下就压有一套T1《体操运动》6枚信销票,后来又换成6枚T2《杂技》信销票,这些花花绿绿的邮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心里播下了集邮的种子。
几年以后,我成为恢复高考招生踏进贵阳医学院大门的幸运儿。七十年代末,秋季开学不久,在宿舍见到几位同学翻看邮票本,并说将盖了邮戳的邮票收集在一起就叫集邮,埋在我心里集邮的种子很快就破土而出。迫不及待地把木箱里的近百个旧信封找出来,将邮票悉数剪下浸泡凉干,也夹在本子里欣赏,与同学交换。过了不久,听说市中心有集邮门市部,位于喷水池旁的民族商店右侧刚开张的门市部里。各种邮票琳琅满目,不仅有刚发行的JT邮票、小型张,还有老纪特邮票和复刊后的《集邮》杂志,让我大开眼界。苦于囊中羞涩又缺乏邮识,才分几次购买了数套老纪特邮票和新JT邮票,特别购买了1枚J43小型张。当时的集邮观念是集信销票,故我特意将纪40《我国自制汽车出厂纪念》、特14《康藏、青藏公路》和特16《东汉画像砖》寄市内和外县家里,回收盖销了邮政日戳的邮票。就这样,我亲手毁了包括金猴实寄封在内的上百枚实寄封,但也从此与集邮结缘,一路伴随到今天。
假期回到家里,父亲知道我有收集邮票的爱好后,将他集攒的信销票全送给了我,包括前面提到的T1和T2两套票,虽然6枚T1邮票因被光线照射时间长明显褪色,其它邮票有的缺齿,有的揭薄,或票面有污渍,好品相的没几枚,我却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了,一直保存到现在。那时集邮的感觉真好,从亲戚同学的来信或在喷水池旁的集邮门市部前交换人群中得到一枚心仪的邮票后,如果是多枚一套的,就想集成全套,促使你根据邮票志号寻找其它几枚。如年11月发行的T34《水乡新貌》5枚一套,当时就是先有其中两枚,还缺3枚。经过四处寻求终配成套,拼在一起形成一幅反映江南农村新气象的图画时,那个高兴劲别提有多高了。
年底毕业医院做内科医师。从订阅的《集邮》杂志上知道了实寄封的邮识性和重要性,有意识保存个人收到的和从单位收集的普通实寄封。后来又向中国集邮总公司和北京分公司订购首日实寄封,重视双戳齐全,少数漏盖落地戳的封也要赶在次日去邮局补盖。随着专题集邮在国内逐渐兴起,自己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但财力有限,我将集邮范围缩小在收集国内外医学专题邮票和实寄封片,从河北谢强、成都王德楷两位邮商处邮购的封片为多。
进到二十一世纪,医院进入跨越式发展,个人也有了时间和经济条件满足收藏的爱好。通过集邮报刊的牵线搭桥,与河南南阳的杜全山邮友有了联系。他不但与我交换邮品,还就集邮方式和专题集邮的选择对我进行指导,并介绍我加入了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所以他是我的入门老师。医邮会是我加入的第一个民间集邮组织,年8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成立时的10多人发展到年我入会时,已成为一个拥有名会员的集邮队伍。通过阅读会刊《医学集邮》和会讯《医学集邮通讯》,并购阅崔以泰会长编著的《世界医学邮票大观》和《国际红十字会邮票集成》两本巨著,看清了凭有限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宽泛的收集是不切实的,必须将专题再缩小,选择其中的小分枝专题收集才能见成效。
我将自己已经收集到的医学票品反复审视,结合国内已经展出的医学专题情况,先考虑医学检验,后觉得这个题目还是有点大,又选了做化验时的常用仪器“显微镜”,它还包含当今的电子显微镜,故最终确定专题为“光学显微镜”。之后按一框16个贴片的规模,反复构思修改出纲要,所需邮品从邮购目录和集邮网站上选购。
年5月,我收到医邮会寄来的当年第2期《医学集邮通讯》,通知10月份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二届中华医学集邮展览,欢迎会员组集报名参展。我想这是参观学习和与众多邮友见面的好机会,要尽努力参加并寄出了报名表。待将邮票、封片、邮戳剪片、小本票等收集到一起时,还不熟悉做贴片,正着急时从集邮文献上了解到医邮会宁夏会员周运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经多方联系与周运生邮友通了电话,没多久收到了他寄来的“贴片制作技巧方法”复印件,按介绍购置了相应的制作用品,慢慢地学着一枚一片的制作,按时将一框专题邮集《光学显微镜》送到广州邮政博览馆参加了展览。
虽然邮集只获得了铜奖,但我为能代表贵州参展不致空白感到欣慰。在邮展会上观摩到多部高水平医学邮集,还见到《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和长期通信的医学集邮网站站长方少华,并在开幕式上与坐于轮椅上的残疾集邮家李少华先生合影,真是不虚此行。这部一框专题邮集《光学显微镜》后经反复修改,于呼和浩特年第十五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铜奖,在江苏常州年第十八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银奖。
通联:医院内科四楼
04
集邮让我快乐
我从上小学时收集烟标而走上了收藏的道路,当时烟盒子上面的各种图案引起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