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与耳石症

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327/4598822.html

近两年耳石症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认识,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伴随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耳石症主要表现: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可伴恶心、呕吐。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个别眩晕持续数分钟之上。本病有适应性或易疲劳性,即反复转到刺激位置眩晕程度会减弱。本病有自愈性,病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极少数人可延续到数年。耳石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但由于电脑的普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也成了危险人群,故目前耳石症越来越年轻化。

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

内耳又分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前庭,半规管是平衡觉的感受器。前庭分球囊和椭圆囊,是感受直线加速度的感受器,它们各有一个囊斑,其上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许多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形象地说就像一块蛋糕上涂着奶油,奶油上又洒满了巧克力豆一样,那么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淋巴内游动,进入半规管内沉伏下来。感受角加速度的感受器是三个半规管,它们互呈90°夹角,都开口于前庭。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

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也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耳石病: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骨质疏松症: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耳石症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

医生基本能对耳石症做出最初的判断,但最终确诊并明确耳石的部位,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耳石脱落的位置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方向的眼震,这是进行耳石定位的依据。比如,水平半规管的耳石,经常向左右翻身时都会眩晕,但向其中一侧翻身时更重;查体会发现患者变换体位后出现水平性眼震,向一侧翻身眼震强度大,向另一侧眼震强度小。而后半规管耳石通常表现为后仰躺下以及坐起时眩晕,查体会发现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性眼震。   

耳石症因事发突然,除眩晕症状外还会给机体带来惊恐、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单纯的耳石症对病人无生命危险,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法复位和仪器复位。手法复位即通过手法人为地改变内耳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把耳石从半规管中“驱赶”出来,回到耳石器中。复位后患者一般在3-5天内应避免头部剧烈昂头和低头运动、避免患侧卧位,睡觉时头位也应适当抬高20°左右。为耳石检查和复位专门设计的TRV转椅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诊治耳石症的仪器之一。TRV转椅将患者和转椅固定为一体,通过旋转轴可以高度精确地、并且简捷地把病人的头置于所需要的位置上,变位过程中头部和躯体保持一致,避免了颈部转动所引起的眩晕,并通过红外影像眼震电图系统将细微的眼震详细记录下来,能精确的定位半规管耳石,并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耳石复位,从而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安全和有效。该转椅的耳石复位的原理是利用沿准确方向旋转后急停的重力加速将耳石、特别是细小的耳石复位,复位效果良好。与传统的手法复位相比,该仪器减少了手法复位的不精确性,并且提高了复位的有效率。   

复位治疗结束后,要求患者一周内要注意休息,起床及后仰动作宜缓慢;两周后可进行完全正常的活动。有研究表明,耳石脱落可能和缺钙有关。所以,经常发作耳石症的患者,宜适量补充些钙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rc/3875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