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板栗的成熟,椿树沟各家栗农相继开始了新一年的板栗秋收,伴随着阵阵栗香齐鲁晚报的记者来到椿树沟体验这原生态的乡村生活。
欣赏完椿树沟原生态的美丽景色后,在景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来到一处农家院,品着花茶、闻着栗香,潺潺的流水哗啦啦从身边流过,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感慨万千。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这个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山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农事采摘、农家特色美食、乡村慢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原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里,展现了椿树沟村民刘宗安一家传统的煎饼制作方式,自此一夜成名,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有游客专程从北京特意赶来品尝他们的煎饼。刘宗安、姚芳英夫妇原本只有两间瓦房,在党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6间餐厅,开起了衣家乐,可同时接待近百人就餐。而当时用来烙煎饼的鏊子,已成为此地一景,游客纷纷前去合影留念。
“鸡就是后院自然散养的土鸡,青菜园子里有啥摘啥”,炒鸡,红烧肉、地瓜叶炒黄豆渣,山泉水煮鸡蛋……再配上正宗的杂粮煎饼和黑黢黢的地瓜面窝头,总能让前来的游客吃到纯正的乡村自然美味。椿树沟隶属于黄姑庵行政村下一个自然村有16户人家,共54口人。
景区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由最初的两家农家乐,发展至现在家家都开农家乐,并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每年的六、七、八月份,是椿树沟的旅游高峰期,今年暑期,这里每天接待游客达八千会人次,而周末更是不低于一万人次。依靠“乡土、乡情、乡味”的特色,椿树沟构建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区。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椿树沟正转变成为一座美丽的田园综合体。正是椿树沟这种“原生态的自然原光,桃花源般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带着家人来玩的济宁游客常先生用”世外桃源”形容椿树沟村。
以“原味椿树沟,筑梦新田园”为主题的椿树沟,用“原貌、原址、原生态”的方式提炼小村精华,对村庄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融入民俗文化,培植“农业+文化+旅游”新业态。椿树沟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新建了煎饼文化馆,展示煎饼历史文化,传统制作工艺、煎饼加工及产品售卖等:还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有客可以亲身体验养蜂、采蜜等活动:设置物油坊,磨坊等体验项目,能满足游客的复古体验情节,在农事体验上,游客可以尝试摊煎饼、腌咸菜、打板栗、做农家饭等等农事,品味自己制作的美食。
傍晚时分,记者路过一处农家小院,院内飘出阵阵香味,厨师正在做拿手菜—一蒙山妙鸡。沿着回旋式的楼梯上到2楼,便是一个开的天台,记者碰到了这家“贺老大衣家乐”的老板贺红涛。他告诉记者,之前母亲饲养家畜,父亲在打零工,一家六口人一年只有2-3万元的收人。通过景区规范化管理后“今年暑假两个月,平均一天就要接待20多桌客人。椿树沟打造田园综合体,村民们收入增加了不少。”除了开农家乐,贺红涛家还包了山种植板栗。据介绍,村里种植的板栗品种优良,内皮好剥,糯软甘甜,自家一年能收板票多斤,拿到市场上“很好卖”。如今贺红涛加的生活有了大变化,收人是他返乡创业之前的好几倍。
九月,板栗成熟。板栗包裹在又厚又刺的皮下,徒手采摘很不方便,通常栗农称之为“大板栗”、“打栗子”,就是用竿子敲打,让板栗落地上,再拾起。秋天来椿树沟打栗子是必下可少的有趣体验。不少游客正是被椿树沟村的这份“原生态”所打动,慕名前来。但改造前,“原生态”也给游客增添不便。
游客多了,当地政府决定对椿树沟进行提升改造,记者了解到,为推动美丽乡村宜居建设,蒙阴县按照方便群众、景村共建的思路,拓宽了道路3.1公里,新建南环线公路2.1公里,硬化道路平方米,采取鹅卵石、木栈道等多种形式铺设步游道米,极大的方便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游客通行。
椿树沟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居民骤然提升的幸福感也给景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原味椿树沟
筑梦新田园
原文章视频来源齐鲁晚报文/片记者王逸涵
视频/实习生韩小梅
椿树沟田园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