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诵读红色经典
品味百年峥嵘
*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
有一首歌,
在大地上传播,
在阳光里穿梭;
有一首歌,
在脉管里流淌,
在心里头铭刻;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聆听先烈事迹
诵读红色经典
传承革命精神
为增强小星星们爱党之心,爱国之情,4月3日,大司巷小学满天星中队的同学们早早地来到了目的地。稍作休息后,同学们席地而坐,聆听起红色故事。一个个遥远而感人的故事从热心家长——王老师口中娓娓道来。首先是《闪闪的红星》,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自己就是那故事里的主角。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原型
一直以来,网络上很多人发文都说许世友上将之子许光是《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原型,似有道理,但实际却另有其人。
那会是谁?
他是麻城籍的开国中将鲍先志之子鲍声苏。许世友上将是新县原麻城籍的开国上将,与鲍先志中将同为麻城的革命前辈,家乡也相距不远。都是属于解放前的麻城乘马岗人。许光是许世友之子,经历与鲍声苏类似,所以会被误传。
鲍先志(.3.6—.12.30),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土城寨村鲍家湾人。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8岁。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代主任、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八路军团政委、解放军军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长征、夜袭阳明堡战斗、百团大战、太行山区反“扫荡”斗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政委、地委书记、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委等职,为军区机关和部队建设、民兵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鲍先志1岁丧母,5岁丧父,由叔祖父收养。15岁投身革命,19岁参加红军,与红安籍两位开国中将王近山、开国上将陈锡联义结金兰,且为兄长。参加过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万县剿匪等战斗战役,威震敌胆;发现培育了王克勤、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闻名全军的典型模范。是我军政治工作领导者的杰出代表,被前苏联顾问誉为"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是电视剧《亮剑》中赵刚政委的原型。
红军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代主任、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八路军团政委、解放军军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长征、夜袭阳明堡战斗、百团大战、太行山区反“扫荡”斗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政委、地委书记、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委等职,为军区机关和部队建设、民兵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鲍先志1岁丧母,5岁丧父,由叔祖父收养。15岁投身革命,19岁参加红军,与红安籍两位开国中将王近山、开国上将陈锡联义结金兰,且为兄长。参加过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万县剿匪等战斗战役,威震敌胆;发现培育了王克勤、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闻名全军的典型模范。是我军政治工作领导者的杰出代表,被前苏联顾问誉为"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是电视剧《亮剑》中赵刚政委的原型。
红色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原型亦系其长子鲍声苏。鲍先志对家属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子女结婚,鲍先志只给元钱。组织上给他配的专车,家人谁也不准用。但鲍先志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总是关怀备至。在得知家中的炊事员得了肝炎后,鲍先志亲自与其谈心、联系医疗单位,并拿出元贴补医用,这在当时不是一个笔小数目。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将小伙子送上火车,嘱咐他安心治疗。
鲍先志经常给子女讲,做人要像"苦瓜"一样,苦瓜无论和什么菜一起炒,只有苦瓜苦,而其它菜不但不苦反而更香。其子女都把"苦瓜"精神作为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并且讲给儿孙,使之成为鲍家的"传世家训"。
年,作家李心田出版了小《闪闪的红星》,讲述了红军战士潘冬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故事。2年后,同名电影上映,红遍大江南北。年,李心田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潘冬子的原型是鲍声苏。而鲍声苏系麻城籍开国中将鲍先志将军的儿子。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时,很快就会想起电影《闪闪的红星》以及里面可爱的主人公潘冬子。很多人都以为《闪闪的红星》是描写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感人故事,其实《闪闪的红星》是描写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麻城的故事。
鲍先志在参加完鄂豫皖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的激烈战斗后,率部西征转战,一走就是十几年。当时,已经怀孕的妻子:余毛遵照组织的安排,留在家乡坚持地下斗争。
年6月,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第一、二、三、六纵队,共12.4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跨过汝河、淮河,浩浩荡荡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启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幕。
8月28日,刘邓大军先锋部队王近山司令员率第六纵队自新县向麻城挺进。队伍中有一位军官,不时地催动战马,极目远眺,显得心情格外激动。这位军官就是六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鲍先志。
17年前离开家乡,至今方才回来,心里不禁思绪万千,不知妻子儿女在何方?
此时,司令员王近山指了指前方,关切地说:“先志,前面就是你的家乡西张店了,回去看看吧!”正在愁绪万千的鲍先志感慨地对王近山说:“是得回去看看,我走时家里还有爷爷和怀孕的媳妇,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这时纵队政委杜义德策马赶上风趣地说:“看看你媳妇生个啥子,要是个带把的,把他领出来跟我们打仗!万一子弹不长眼碰上了你,也好有个接班人。”
一句话说得周围的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部队进入西张店后,纵队司令部就驻扎在西张店北庙。清晨鲍先志带着两个警卫员回到日思梦想的老家鲍家垸。少小离家老大回,伫立良久不识家。屋草没膝,破壁残垣。“这是怎么回事?我爷爷和余毛(先志妻)他们呢?”鲍家垸闻讯赶来的人,个个面面相觑,不敢说出实情。等了一会儿,幼时与鲍先志一起长大的鲍述文憋不住地说话了:“你爷爷早已过世,余毛生下个儿子取名鲍申苏,她被反动族长给卖到了歧亭。
鲍先志按下悲愤,站在稻场边的石磙上,含着眼泪对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说:
“我回来了,当年的红军来了。国民党蒋介石快要垮台了,你们受苦受难的日子已经熬到头了!现在大家要组织起来,听共产党的话,搞土地改革,打倒地主武装,同旧势力斗争到底!”
鲍先志决心要找回亲人。不久部队打下歧亭,鲍先志便立即带两个警卫员赶到了郭垸寻找妻儿。不料,为躲战乱,儿子鲍申苏被继父带着“跑反”到武汉去了。
垸里人指着鲍先志妻子余毛的坟说,余毛忧患成疾,早已含恨离世。17年生死两茫茫,17年的期盼一场空。站在余毛的坟前,鲍先志早已潸然泪下。
余毛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思想进步。鲍先志自幼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十几年。一颗缺少母爱的心灵,在余毛的温言细语中曾感到无比滋润…
年10月,鲍先志参加红军。离家时,余毛虽怀孕在身,但仍坚强地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吧,家里有我呢,等老爷爷百年后,我带上细伢也去找你当红军。”
两年过去了,鲍先志越走越远。从鄂豫皖走到四川,又从四川走过雪山草地。余毛望眼欲穿,得不到丈夫的半点音讯。国民党地方武装对红军的家属进行疯狂报复,部分族长扬言要杀光男人,卖光女人。受尽折磨,身心俱碎的余毛竟被标价50块大洋,卖给了歧亭郭垸粉背墙的一个驼背农民。不久余毛忧郁成疾,一病不没过多久就含恨
去世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鲍先志不禁愧疚地说:我一定要找去找回我的儿子,以慰亡妻之灵。
由于战事紧急,他未能如愿,便匆匆率部征战去了。两年后。,年3月,时任二野第11军政委的鲍先志再次回到家乡西张店。他与余毛娘家人一起,赶到歧亭镇寻找儿子。当警卫人员围住郭垸粉背墙找人时,一位40岁模样的驼背人,气喘嘘嘘地走出来,战战兢兢地“扑通”跪倒在鲍先志面前,他就是余毛的后夫。
你!…”
鲍先志满腔怒火无以发泄,一把扯起这个姓郭的男人,掏出手枪,喊道:“你为什么抢走我的媳妇?我的儿子呢?”
那郭姓男人哭着说:
“我买余毛也是被逼的,余毛不称心,没几年就过世了。这是你垸里人画押的契约。”
鲍先志看着姓郭的男人递过的那张发黄的宣纸,猛地松开郭姓男人的手,背过身,把一串愤怒的子弹射向蓝天。
听到枪响,一些群众走过来。那此时,驼背男人的胆子也大了些讨好地说:“余毛虽然跟我过了几年,但总是惦念着你。临终前,她还让我把一包东西转交给你。”他歪歪斜斜地走进屋里,手拿一个小包走出来。鲍先志接过亡妻的遗物,慢慢扯断外面缠绕的麻线,一层层展开这个小布包,顿时热泪盈眶。“余毛哇!”他终于大放悲声。布包里珍藏的是他在家乡闹革命时戴过的儿童团袖章和农会徽章。十几年白色恐怖,细心的余毛将这革命的象征从鲍家垸自己家带到后夫家,精心保管,至死不渝。姓郭的男人能将此物留心保管至今,也不容易。若被小保队搜出,是足以治杀头之罪的。
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走过来,呆呆地望着鲍先志。“驼背把将他拉过来,指着鲍先志说:“这是你的亲生父亲,快喊爷呀。”
鲍先志紧盯着眼前的小伙子,和他一般高大,牙齿有点向外突出。“像极了,简直像极了。儿子,我的好儿子!鲍先志激动了,冲上前去,伸出双手,紧紧抓住小伙子。
鲍声苏怎么也不敢相信:“不,不可能,他不是我的爷。”说着用力掰开鲍先志的手,退到继父身边,怯生生地望着鲍先志。
郭姓男人说:“傻孩子,他是你的亲爷呀!”
说着,竟哭了起来。鲍申苏怔了好一会儿,想起母亲常说的父亲,突然也放声大哭起来,“爷、爷…”
他终于扑向生父。
鲍先志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颗颗眼泪滴在声苏的后背上。为报答养育之恩,鲍先志拿出块大洋送给了姓郭的男人。
“爷,这么多年,你怎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呢?”“傻孩子,哪脱得开身喔。爷这不是回来了吗!”
“爷,母亲在世时可想念你啦,她常对我说你是位好父亲,叫我长大后,一定要像你那样干革命,为咱穷人闹翻身,解放受苦的老百姓!”
儿子紧紧抱住父亲,久久没有松开。
后记:闪闪的红星创作历程
鉴于鲍声苏文化水平太低,年,鲍先志便让鲍声苏到南京军区举办的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当时李心田是部队文化速成中学的教员。
由于鲍声苏在学生当中年纪较大,课余便经常与李心田老师聊天。当时鲍声苏向李心田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讲到了恶霸地主和还乡团的狠毒,讲到了麻城满山红杜鹃(映山红)的美丽,讲到了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
鲍声苏悲惨的童年深深打动了李心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为了不忘记象鲍志苏一样的红军子女艰辛的童年,并告诫后人,李心田便创作了《闪闪的红星》。
年,时任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的李心田创作完成小说《战斗的童年》,就是《闪闪的红星》前身。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谢永旺来济南组稿,李心田把《战斗的童年》交给了他。稿件经过审读后,出版社决定请作者修改后出版。谢永旺觉得书名《战斗的童年》没有特色,便与李心田商量修改。李心田苦想了两天,改为《闪闪的红五星》。最后,当时在社里主持工作的王致远审稿时,删掉了那个“五”字,这部作品便以《闪闪的红星》的名字在年5月问世了。
《闪闪的红星》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部儿童教育的好教材”的评论。全国18家出版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印书纸型,当年累计印数在万册以上。作品还被译成英、日、越等多种文字向外介绍。随着《闪闪的红星》蜚声国内外,不少电影厂想把它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郝光当时正在筹拍根据李心田同名话剧《再战孟良崮》改编的同名电影。他与李心田商定,下一部就拍摄《闪闪的红星》。
与此同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想拍摄《闪闪的红星》,并向总政那边打招呼:如果八一厂不拍,北影厂就拍。八一厂得知消息后,决定《闪闪的红星》立刻上马。导演改由李俊和李昂担任。《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由济南军区和八一厂集体研究、集体改编,王愿坚和陆柱国执笔。
《闪闪的红星》是八一厂那个时期正式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上上下下格外重视,所有演员精挑细选。导演组在北京多所小学里遴选出当时9岁的祝新运演男主角潘冬子,刘继忠演春伢子。请出著名演员刘江演胡汉三,高保成演宋大爹。
年10月,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全国上映,引起巨大轰动,毛主席还派身边工作人员给祝新运送去了芒果。朱德委员长看了影片,为他的外孙女写了“闪闪红星”四个字,现在这幅手迹陈列在革命历史博物馆。
潘冬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意犹未尽。于是,王老师又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蔡和森最先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
在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有一间墙瓦斑驳的居室光甲堂,朝迎旭日,暮送夕阳,承载了蔡和森与其妹蔡畅八年多的童稚时光。蔡和森年出生,是湘乡县(今双峰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是由蔡和森最先提出的,这可以从《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蔡和森当年写给毛泽东的信件中找到根据。蔡和森率先垂范,为革命呕心沥血,英勇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赴法寻找“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良方
年,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不久转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毛泽东结为挚友。两人因志同道合、胸怀天下,被同学们称为“毛蔡”。他们的老师杨昌济盛赞他们,“救国必先重此二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毕业后他与毛泽东等人徒步到洞庭湖周边各县了解中国社会现状,从“读有字之书”走向“读无字之书”。为了“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他们决定建立一个更加严密的组织。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创建了新民学会,发起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年12月25日,蔡和森率领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及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良方。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到达法国后,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数篇重要文章,迅速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我国旅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在此基础上,年7月,新民学会留法会员在蒙达尼公学召开大会,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蔡和森明确提出“主张组织共产党”,“其主旨和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这是蔡和森第一次在新民学会会员中公开宣传他的建党主张,而主持会议的萧子升则主张以教育为工具的温和的革命。蒙达尼会议后,蔡和森、萧子升受会议委托,分别将两种意见写信给国内的毛泽东,征求他的意见。年9月16日,在写给毛泽东的长达余字的信中,蔡和森详细地阐述了成立共产党及其国际组织之必要,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他明确地提出只有组织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他还指出:这个党必须是高度集中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党的最高机关为中央委员会”“党的方略为多方面的,无论报纸、议院、团体,以及各种运动,绝对受中央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绝不能单独自由行动。”年12月和年1月,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由此可见,蔡和森是掌握列宁建党学说最早、第一个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全称的创始人,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系统提出建党理论的理论家。
归国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底,蔡和森归国,经陈独秀等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二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年9月,根据中央决定,创办了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向导》在创刊号宣言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抗国际帝国主义”,“推倒军阀”,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为了保证《向导》按时出版,蔡和森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一生共撰写理论著述和报刊政论文章60多万字,其中发表在《向导》上的就占约60%。在蔡和森的努力下,《向导》发行量由开始的0份增至4万份,最多时近10万份,成为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年6月10日,蔡和森在出席香港海员工会会议时被叛徒出卖。8月4日,年仅36岁的他在广州英勇就义。他把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党的伟大事业,虽九死兮犹未悔。
随后,王老师还给同学们讲了江姐的故事,大家哼唱红色歌曲《绣红旗》,合唱《共产儿童团歌》。
微风轻轻地吹着国旗与队旗,小星星们在嘹亮的歌声中产生共鸣——我爱我的国。
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团结友爱是我们满天星们的代名词。让我们聆听小星星们用或是自信满满且抑扬顿挫的语调,亦或是激动中略带紧张的声音诵读红色诗歌《有一首歌》。
学做青团果子
尝食人间烟火
品味百年峥嵘
这边同学们在接受着红色的洗礼;那边,妈妈、奶奶、外婆们也没闲着,一个个拿出看家本领为大家准备着丰盛的美食。
瞧,有的包包子,有的包馄饨,有的包饺子,有的烤饼,当然少不了青团和果子。小小艾叶掺进糯米粉,苦中带甜,上笼一蒸,香气扑鼻,老一辈们边做美食,边告诉同学们,忆苦思甜,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前辈们奋斗所得。
1
2
3
4
那形状各异的团子和清明果已准备就绪。
心灵手巧的妈妈们有序分工,不一会,一份份美食就出锅咯!
THESEA同学们纷纷享受起这些美食,还不时地和身边的好友探讨心得。青青团子,悠悠我心,我如竹笋,裹在其间,暖暖糯糯,香甜在心。
合影留念,瞧那专注的神情,相信,在每一位同学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棵小小的种子在静待着破土而出。
END
指导
班主任徐老师
策划
满天星家委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