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国近代大事记
年,清朝台湾省正式建省,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
年,由香港商人何启创办,纪医院建成,为培养医护人才,他又成立了香港西医书院。
年9月30日,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
年12月1日,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铁路公司成立
中国铁路公司亦称天津铁路公司、津沽铁路公司。光绪七年(),开平矿务局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长约十五公里的轻便铁道,专运煤炭。中法战争后,洋务派为了军事的需要,积极提倡兴筑铁路。为把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李鸿章在开平矿务局下设运煤铁路公司,命伍廷芳、吴炽昌主持。光绪十三年()二月,醇亲王奕譞奏准把唐胥铁路向东再延伸至山海关,向西延伸至天津和北京。李鸿章为了修筑这些铁路,将开平运煤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仍由伍廷芳、吴炽昌主持,金达为技师,承建津沽等铁路。
津沽铁路
津沽铁路,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修成的铁路之一,起点为天津终点为塘沽,由伍廷芳主持的津沽铁路公司于年修建,年通车。
中法订立《续议商务专条》
光绪十二年()三月签订的《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由于法国政府以距其侵略要求甚远,拒绝批准,并重派代表来中国谈判。光绪十三年()五月六日,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孙家鼐与法国驻华公使恭恩当(J.A.E.Constans)又在北京签订了《中法续议商务专条》。主要内容为:边界贸易的进出口税再度减低,进口税减收十分之三,出口税减收十分之四;开放广西龙州、云南蒙自两通商口岸外,又增加云南蛮耗一处;法国在中国南境、西南境享有无条件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此专条和《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均至光绪二十二年()才经中法两国政府互换批准。
中法订立《续议界务专条》
光绪十三年()五月初六日,中法两国代表在议定《续议商务专务》的同时,又在北京签订了《续议界务专条》,大体勘定龙膊(由保胜南岸沿河而上百余里处)以东中越边界,其中大部分地段系“就图定界”,只有小部分地段经过实地勘定。
中葡订立《北京条约》
光绪六年至九年(-)间,葡萄牙多次企图迫使清政府承认澳门归葡所有,未果。光绪十三年()三月二日,总税务司赫德派金登干与葡方代表议定了一个《中葡草约》(又称《里斯本议定书》),承认葡萄牙享受最惠国待遇,允其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澳属之地,葡在澳门协同中国防止鸦片走私。据此,同年十月十七日,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葡萄牙全权代表罗纱(ThomasdeSouzaRoza)在北京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五十四款及洋药缉私专约。主要内容为:中国仍允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澳属之地;允准葡国派公使驻京;葡在中国通商口岸设领事,享有领事裁判权;葡与各国同享通商特权,并得在商埠租地建屋,设立教堂等。
台湾建省
台湾孤悬海外,清廷曾设知府管辖,隶属于福建省。鸦片战争后,台湾屡遭外国窥伺、侵略。到日本侵台时,台湾危机才逐渐引起清廷注意。其时,沈葆桢抚台,改添州县,设二府四厅八县,初步奠定了行省规模。中法战争,法军攻台湾,危机再度发生。
光绪十三年()九月十六日,闽浙总督杨昌浚与刘铭传会奏朝廷力陈台湾建省的必要性。清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台湾正式建省,下辖三府一州五厅十一县。新设首府为台湾府,辖台湾、彰化、云林、苗栗四县和埔里社厅;原台湾府改为台南府,辖安平(原台湾县)、嘉义(原诸罗县)、凤山、恒春四县和澎湖厅;台北府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南雅厅;添设台东直隶州,由原卑南厅升置,辖花莲港厅。这是中国历史上台湾的首次建省,首任巡抚为刘铭传。在清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台湾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皮宗石
皮宗石(-),字皓白,别号海环,湖南长沙人。年8月23日出生于长沙东乡福临铺西冲皮家大屋一个农民家庭。年,因患脑溢血,皮医院辞世,享年八十岁。
曾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和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生平概述
皮宗石,字皓白,别号海环。湖南长沙人。年8月23日出生于长沙东乡福临铺西冲皮家大屋一个农民家庭。光绪二十八年(年)在长沙读书,次年考取湖南官费,以实习生名义赴日本留学。先读中学,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年与周鲠生、杨端六、任凯南等创办《汉口民国日报》。《汉口民国日报》创刊不久,因反对袁世凯称帝,即被查封。后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
年学成回国,不久应蔡元培邀请到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年8月随蔡到南京,任国民政府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并被任命为国立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年4月,任司法部秘书长。9月应邀到国立武汉大学任社会科学院教授、院长。年6月社会科学院改为法学院,继续任教授、院长,讲授财政学课程。年兼任法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年4月,任武大教务长兼图书馆馆长。年10月,兼任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在武大执教9年,致力于武大、特别是法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年7月,皮辞去武大教务长职务,应湖南省政府邀请任湖南大学校长。年3月,出席重庆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他从事教育21年,推崇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爱护学生,尊重教师,鼓励学术研究,支持社团活动和宣传抗日救国,遭到CC分子的排挤。年,在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突然决定皮与西北联合大学校长胡庶华对调,皮不愿屈从,辞职离开教育界。年7月,被选为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年5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员会委员。.7~.12任湖南大学校长
年4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皮宗石为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向他颁发了由毛泽东亲自签署的委任状。年调任湖北省政府参事并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常委,后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年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年,因患脑溢血,皮医院辞世,享年八十岁。十年后,夫人杨淑君也去世。
.7~.9年,任湖南大学校长
~年,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年,任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筹备委员、法学教授
-年,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年,任中央大学图书馆馆长
-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
?-年,任武汉大学教务长
二、武大往事
(一)人物故事
年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整个珞珈校园。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国民军训处处长潘佑强来校检阅学生军训时,负责军训的熊教官因为紧张慌乱之中喊错了口令,致使队形散乱而遭到潘处长的严厉训斥,同学们一时情绪激动欲冲上台与其理论。面对这种场面,潘处长措手不及。
而负责接待的皮宗石教务长走到他身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潘处长,同学们年轻,难免容易激动,你不要介意,你也够辛苦了。好吧,随我到办公室去休息吧!”潘处长这才找到“台阶”,跟在教务长后面安全撤退。
这是武大校友回忆录中,有关皮宗石教务长的一段故事。
(二)早期活动
皮宗石,字皓白,别号海环,15岁时进省城长沙求学,次年考取湖南官费,以实业生名义于年到日本,先读中学,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年8月,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皮宗石正式加入该组织。年底,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皮宗石与杨端六、周鲠生和张秉文等人共同筹办了汉口《民国日报》,投入了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它不仅成为讨袁的舆论阵地,也是革命党人在汉口的联络地点。由于计划武装反击袁世凯的机密被泄露,报社很快被查封,杨端六、周鲠生等人因此被捕入狱,而皮宗石因为前往九江去领取武装革命党人需要的炸药,得以幸免。
后来,时年26岁的皮宗石和其他报人在黄兴的资助下从上海转道英国留学。在巴黎,他们也参加了阻挠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条约上签字的斗争,以高昂的爱国激情汇入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去。
(三)革命活动
革命活动将皮宗石与蔡元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年8月,辞去教育部长职务的蔡元培携眷出京,定居上海。离开之际,他力邀皮宗石、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人一同前往湖北,共同筹建国立武汉大学。皮宗石最先来到武大,作为校务委员会委员的他,鞠躬尽瘁地为武大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他在武大的九年,除讲授财政学等课外,先后兼任社会科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并先后协助王世杰、王星拱两任校长把武大办成全国著名学府,与北大、清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浙江大学齐名。武大所取得的成就,是与皮宗石、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一批教育家所作的贡献息息相关的。
年8月,皮宗石到日本休假,这期间省立湖南大学代理校长黄士衡辞职,校长一职空缺。综合各方因素,湖南各界认为皮宗石为最佳人选。同年7月,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湖南大学,皮宗石担任第一任校长,从此离开了武大。
年,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在皮宗石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开会决定,让其与西北联合大学校长胡庶华对调,并催其早日上任。这显然是陈立夫有意排挤,而性格耿直的皮宗石不屈从恶势力,加上CC对校务的强加干涉,他深深感到已无教育可言,于是坚决辞职离开了教育界。尽管如此,皮宗石社会名望仍在,他随即参加了国民参政会,成为了一名参政员。
(四)婚姻情况
武汉大学珞珈山十八栋有着皮宗石一家居住过的几栋旧楼。皮宗石和夫人杨淑君,是通过包办婚姻而结合的。面对一个大自己四岁的“小脚”女人、一个旧中国的文盲,皮宗石没有嫌弃,每次出席各种社交活动,都会带上她,即便外事场合也一样。皮宗石留学回国后,杨淑君一直跟随丈夫,履行了一个贤惠家庭妇女应有的职责。直至抗战,由于逃难,夫妇二人不得已才在年短暂分离。皮宗石从长沙逃至桂林辗转到重庆。由于各方面因素,只得将夫人暂时安顿在自己学生家,并对其独子皮公亮说:“我不得不把你丢下来。”抗战胜利后,皮宗石一家终于得以团聚,一同迁往汉口洞庭村定居。
三、湖大往事
(一)学校简介
国立大学,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校长由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经费主要由国民政府财政部拨给。因为经费有保障,学校的实验设备较齐全,图书资料较为充足,教职员工待遇较高,能聘请一批有真才实学、知名度较高的教授任教,教学质量有保证。毕业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反映较好。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前,全国国立大学不足十所,都是名牌大学。
省立大学,由学校所在省领导,校长由省政府聘任,经费一般不充裕,校舍一般较陈旧,因受地域限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难得有一所有名气的省立大学。
私立大学,顾名思义为私人所办,校长为校董事会聘请,其中有一些教会办的大学,它的经费较充足,校舍也较好,也有一些办得较好的大学,如北京的燕京、辅仁、协和医学院;上海的圣约翰;南京的金陵;广州的岭南;长沙的湘雅医学院等等。不是教会办的,天津南开大学,也是办得很好的。
省立湖南大学,成立于一九二六年,地址在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旧址。岳麓书院是长沙岳麓山的一处重要史迹,它不仅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而且对湖南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自北宋创建岳麓书院千余年以来,多少天灾人祸,使书院屡遭破坏,仍不断重建,始终在此兴学不绝,这里一直是湖南高等教育的基地。湖南大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成为我国较早的、办得较好的省立大学之一。
但省立湖南大学,毕竟受地域限制,较为闭塞,经费不太充裕,教职员工待遇较低,发展前途受到一定的限制。湖南大学师生早就想改成国立大学,并成立了“湖南大学国立运动促进会”,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请过愿,还敦请湘籍知名人士支持。但省立大学改国立大学不是很简单的。国家要考虑与地方的关系,省里愿不愿意放弃自己管的大学,有的省立大学基础较差,国家也不想接收。国家还要考虑财政预算等问题。所以在抗日战争前,省立改国立的大学几乎没有。
(二)出任校长
一九三六年冬,省立湖南大学校长黄士衡提出辞职,湖南省在研究继任人选中,提出由时任国立武汉大学教务长的皮宗石来继任。湖南各界公推当时的湖南高等法院院长陈长簇给皮宗石写信,劝其来接任湖南大学校长。陈长簇与皮宗石在清政府时,是同榜考取到日本留学的,在日本一同参加同盟会,私交很好。陈长族的信寄到武汉大学时,恰好皮宗石休假到日本去了。皮宗石的夫人拆看信后,因不赞成其夫到湖南工作,信被扣留下来。过了一段时期,陈长簇对老朋友不回信大为不满,再来信很不客气的质问,为何不回信。皮宗石夫人这时才连同前信,寄我国驻日本大使馆转皮宗石。
皮宗石原计划在日本休假一年,到达日本后,发现日本军国主义者,积极准备扩大侵华,局势较为紧张,加上湖南大学之事要回来面商,所以提前半年于一九三六年底回国了。皮宗石回国后先到南京见他的老朋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王世杰,关于湖南大学之事,征求王的意见。王世杰与皮宗石同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被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共事多年。蔡元培离开北大到南京政府工作,王世杰与皮宗石又一同到南京。蔡元培要他们一同筹建国立武汉大学,王世杰任首任校长,皮宗石任法学院长又共事几年,成为挚友。
王世杰赞成皮宗石去湖南大学。皮宗石则提出,湖南大学如能改成国立大学就去,否则不去。王世杰说,这个问题,不是那方面说了算的,湖大师生虽然为国立事来南京请愿过,但湖南省政府是否愿意交出这所大学。还有人事问题,省立改国立,校长人选难得一致,省里同意的人,中央不一定同意,中央决定的人省里不一定接受。现在是湖南要你去,中央也会同意你任校长。人事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你到湖南去看看,我们再商量。
皮宗石从南京回到武汉稍作逗留,即到长沙了解情况。当时省主席是何键,皮宗石过去也认识。湖南省教育厅长朱经农,是老熟人。教育界许多有影响的人,大都是老朋友。经各方面了解商谈,为湖南大学今后的发展,都赞成改国立大学。湖南省政府也愿意将省立湖大交出来,只是过去没有与南京方面沟通。皮宗石得到这个承诺,立即再去南京与王世杰商谈,谈得很顺利。王世杰要皮宗石先接省立湖南大学校长,暑假期间改为国立大学。
皮宗石按照王世杰的意见,于一九三七年二月,接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在当时长沙犁头街,湖南大学市内办事处,由黄士衡办交接仪式,将湖大的关防交给皮宗石。
同年七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命令,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湖南大学。行政院简任皮宗石为国立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南大学是抗战前第一所由省立改为国立的大学。
(三)高校南迁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后,特别是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决定从南京迁到重庆。中国的文化重心,迅速发生了南迁和西移的变化。作为抗战战略后方基地的湖南,也就一度成为抗战文化运动的重心。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都迁到长沙,合并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一时成为后方重要的城市。
但好景不长,国民党的节节败退,武汉失守,湖南由战略后方变为正面战场的前哨阵地。长沙也不是安稳的地方了,日寇飞机也经常轰炸长沙,长沙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湖南大学也要考虑搬迁了。北方及沿海一带的大学,大都迁往川、黔、滇、陕等省,湖南大学是否也往这些地方迁?当时校领导经过研究,认为不需迁那么远,湖南西部地势险峻,日寇也许到不了那里。决定迁往湖南西部最远、与贵州省相邻的一个专区——芷江(当时没有怀化,怀化仅是一个小镇叫榆树湾,属芷江)。这里有一所新办的私立弘毅中学,校长姓刘,系北京大学毕业生,是湖大皮宗石校长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是湖大当时文学院长李寿雍的北大同学。由李寿雍与这位刘校长协商好,湖南大学迁芷江,并依托在弘毅中学内。
(四)迁校事宜
由于战事的发展,湖南大学在一九三八年春季早就着手迁校的准备,图书、仪器能装箱打包的,都先行装箱打包。一九三八年四月十日,日机轰炸湖南大学,图书馆付之一炬,只留下一个躯壳。但图书损失并不惨重,因事先已将馆藏珍本、善本书籍装箱移置爱晚亭边的山坳里。
八月初,校长皮宗石的夫人及儿子皮公亮、文学院长李寿雍的家属等先行从长沙搬家到芷江。可是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国民党决定在芷江修建一个大型飞机场,作为空军基地,并已开始动工,芷江成了军事重地。日寇飞机也开始不断轰炸芷江。湖南大学不得不考虑另外选择地方。湖南大学图书、仪器等早已陆续从水路运往沅陵,所以另选迁校地址,首先考虑还是要在湘西。这时,当时校长皮宗石、教务长任凯南遇到了多年同在日本留学,一同参加同盟会,曾任私立汉口明德大学校长的向绍轩,向是辰溪人,他建议湖大迁辰溪县。辰溪在芷江与沅陵之间,属沅陵专区,是一个很小的县,连一所中学都没有。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经过考察,选址在辰溪县城对河的陇头脑。陇头脑为一个小山包,什么房子也没有,教务长任凯南作为迁校负责人,采取了他们在日本留学时住过的木板房子的模式,利用辰溪木材多,石块多的优势,就地取材,以石块作房屋基脚,所有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等,都采取鱼磷板的形式,很快房子都在这小山包上盖好开学上课了。这个小山包下,就是沅水,水清见底,饮水也没有问题,夏天学生在河里游泳,作为战时大学的校址是很理想的。
一九三九年,薛岳继张治中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战时省会搬到耒阳。当时战区的划分,粤汉铁路以东属第九战区,辰溪的行政区划虽属湖南省,但不归第九战区,而归第六战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是湖北省主席陈诚兼任。
薛岳上任不久,电邀皮宗石到长沙会面,皮宗石过去与薛岳不认识,而薛岳当时也可能不知道国立湖南大学不归湖南省领导。他们见面后,薛岳以第九战区没有一所大学为由,要湖南大学再迁往耒阳附近的酃县,皮宗石当即婉言拒绝了。皮宗石说,大学不像部队,军队接到命令,可立即开拔。大学有教职员工家属,有图书、仪器、设备等,搬一次家是很困难的;湖大是国立大学,重大问题还要请示重庆教育部。
最后皮宗石谈到他与陈诚的交情。抗日战争前,皮宗石在武汉大学工作期间,陈诚一度担任武汉行营主任。陈诚经常拜访包括皮宗石在内的武大一批国民党元老。陈诚夫人是谭延闿的二女儿谭祥,皮宗石与谭延闿又有旧交,为此,皮宗石夫人与陈诚夫人也有交往。皮宗石还委托薛岳有机会见到陈诚时,代为致意。薛岳曾是陈诚部下,听了皮宗石所谈此关系后,不再提起湖南大学搬家之事,只希望今后湖大的毕业生,多输送一些给湖南省政府和第九战区,皮宗石满口答应了。
一九四四年元月,日寇发动强烈攻势,打通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湘南地区全部沦为敌手,耒阳、酃县当然也不例外。而湘西地区,是日寇一直没有占领的地方。国立湖南大学在辰溪平安的渡过了抗日战争的几年,保存了实力。如按薛岳意见,再迁到酃县,其后果不堪设想。
四、家族成员
皮宗石的夫人杨淑君,儿子皮公亮先生退休前是长江日报资深记者。
朝香宫鸠彦王
朝香宫鸠彦王(年10月20日-年4月12日),伏见宫邦家亲王之孙、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昭和天皇的叔父,被明治天皇赐与朝香宫的宫号。日本皇族,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主要元凶之一。
朝香宫鸠彦王年与明治天皇的皇女富美宫允子内亲王结婚,曾就读于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于年去法国留学。回日本后,历任第一步兵旅团旅团长、近卫师团长、军事参议官等职务。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接替松井石根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年12月到任),日军攻占南京后,颁布了“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命令,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晋升为陆军大将。因是日本皇族,战后逃脱了审判。并脱离皇籍改名朝香鸠彦,年4月12日病死,终年94岁。
一、人物经历
朝香宫鸠彦王(年10月20日-年4月12日),日本陆军大将,皇族,乙级战犯,南京大屠杀的头号元凶。昭和天皇裕仁的叔父。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两个哥哥久迩宫邦彦王和梨本宫守正王都是大将。叔叔就是参谋总长元帅闲院宫载仁亲王。年被明治天皇赐予朝香宫的宫号,年,与明治天皇的皇女—富美宫允子内亲王结婚,继承人为朝香宫孚彦王。东久迩宫稔彦王是他的异母弟,小两个月,在学历、宫家新立、尚公主、军中升进等各方面都和他并驾齐驱,不过相比在各种意义上都颇引人注目的稔彦王,鸠彦王则低调的多了。
二、职业军人
朝香宫鸠彦王是日本皇室中为数不多的职业军人,以激进和支持皇道派军人著称,年5月27日毕业于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20期),同年12月25日授予步兵少尉军衔,任近卫步兵第2联队附。年11月27日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第26期。步兵第61联队中队长,近卫步兵第3联队附,参谋本部附,年10月31日凭着天皇贵胄的身份,才是个大尉就戴上了不少明治元老都没有的大勋位菊花大绶章。年步兵第1联队大队长,陆大附,年赴法国留学,一年后在法国北部近郊的Belenei附近遭遇车祸,朝香宫鸠彦王背部负伤(同行的北白川宫成久王当场毙命),并从此落下了瘸腿的残疾。因此意外,朝香宫鸠彦王被迫在法国逗留疗养,疗养期间,朝香宫鸠彦王学会了打高尔夫球,并终其一生的迷恋上了此项运动(伤愈后的朝香宫鸠彦王还曾出任过日本驻法国大使馆武官)。作家里见淳在学习院初等科时与两王同级,据他回忆,稔彦王后来很直率地跟他说:“朝香桑出了那次车祸之后,时不时地脑子就不大清楚”(《淘气的孤独》卷末跋),年回国后任大佐陆军大学教官。年起历任任步兵第1旅团长(九一八事变)、近卫师团长、军事参议官(七七事变)等职。相比稔彦王历任联队长、旅团长、两任师团长(共七年),鸠彦王作为野战部队长官只做了三年十个月,不论如何,作为军人来讲也不是很显眼的那种。
三、南京屠城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朝香宫鸠彦王于年12月2日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军衔中将。12月7日朝香宫鸠彦王赶到南京前线,接替因肺病而正在疗养的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出任日本攻占南京的临时总指挥官。从一介闲职的军事参议官出任前线司令官,对军人来说无疑是幸运之至,然则南京发生的事却是想都想不到的。
十二月十日,日军对南京展开攻击,激战到十三日,南京陷落。十七日,以松井大将、鸠彦王为首的众司令官举行了入城式。当时的《东京朝日新闻》以“朝香宫殿下御重任、南京战三军御统率”、“可畏兮朝香宫殿下、炮烟中御视察、南京战线将士感泣”、“南京城门名马无嘶、父宫如今御入城、朝香宫湛子女王御喜悦”为题大加报道,还刊出了飞机送来的入城式的大幅写真。然而,其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则是落城军在南京对俘虏和市民从事不法行为长达数日的事,据揭露,在听取攻城部队汇报后,不日即签署了一道“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杀掉全部俘虏!”日本陆军少将田中隆吉(曾是长勇的同事,颇有私交。田中也是个坏事做绝的日本大特务,在战后的军事法庭上靠着出卖和反咬昔日的同僚,而逃脱了法律的审判,有“日本的犹大”之称)在战后所写的《被割断的历史(战败秘话)》中声称是时任情报主任参谋的陆军中佐长勇(年在冲绳战役后期作为牛岛满的参谋长一起自杀,牛岛也是参与大屠杀的旅团长)在朝香宫鸠彦王的授意下发布的这个命令。然而,即便是长勇私自发布这个命令,指挥官朝香宫鸠彦王并没有制止这历时两个月的大屠杀。此后,朝香宫鸠彦王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杀人命令,最简单而直接的只有四个字“全部杀掉”,他的命令被层层传达并被彻底实施,直接导致了日军进城后令人发指的兽行。
这一命令在南京城破后迅即得到贯彻,并使大屠杀越演越烈。第16师团师长中岛今朝吾(占领南京后任南京警备司令官,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0余万中国人中,死于他所指挥的第16师团之手的超过16万,是谷寿夫所指挥的第6师团屠杀人数的3倍!而臭名昭著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也是所属此人部队的下级军官!)于南京陷落的当天,曾在日记中记下了该部执行这一命令的情况:“由于方针是大体不要俘虏,故决定将其赶至一隅全部解决之。”在松井石根的默许下,朝香宫鸠彦王又指使负责日军在南京地区的宿营安排的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武藤章以“城外的宿营地不足”和“由于缺水而不敷使用”为由,修改了日军官兵在南京城外宿营的原命令,宣布城外的日军部队可随意在南京城内选择宿营地。这一声令下,犹如打开了野兽的牢笼,日军部队犹如一群群饥肠辘辘、上紧发条的恶狼,在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上横冲直撞,至此大屠杀及各种暴行进一步扩大。
次年2月18日,由于大屠杀使日本军队臭名昭著,日本大本营撤销上海派遣军建制,朝香宫鸠彦王和松井石根都被召回到日本。归国后,松井石根退役,朝香宫鸠彦王却留在最高指挥部,任军事参议官,年又晋升大将,任职于日军最高指挥部。后又任贵族院议员,并兼任伤病军人会总裁。年获一级金鵄勋章。年,朝香宫鸠彦王又暗中联合其他皇族及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向昭和天皇上疏,并最终将东条英机赶下了台。但他强烈主张本土决战,主张还海陆军一体化。等到快要战败的年四月左右,陆军提出把日本本土防卫军分为东西两部,由鸠彦王和稔彦王分别担任总司令官,谁知当时任本土防卫总司令的稔彦王觉得这是要分他的权,面露难色,此事竟无疾而终,以致时任陆军次官的柴山兼四郎对外相重光葵抱怨说“王爷任性,万事休提”(《重光葵手记》)。
四、逃脱审判
年十一月十二日,东京审判判处东条英机等七名战犯绞刑,其中就有为南京不法行为而被问责的松井石根,且只有他的有罪理由是“无视防止违法行为之责任”。详言之,松井仅仅因为对南京日军官兵的不法行为负有监督责任就被问罪、处刑了。然而,同受死刑的武藤章(事件当时任华中方面军参谋副长)在遗著《从比岛到巢鸭》中写到:“松井大将并未统率(原注:统御、经理、卫生、司法等)上海派遣军及第十军,当时系由两军司令官统率部下,松井大将只是立于其上临时统一指挥作战而已。因此对于部下军纪风纪的取缔问题,两军司令官应付全责,松井大将作为上级指挥官只应在作战指挥上负责。”若依武藤所说,东京审判显然不应就南京事件追究松井的责任。不消说,松井绝非全无责任,但要追究监督责任的话对象明显应该是两军——即第十军和上海派遣军——的司令官,而时任第十军司令官的柳川平助在昭和年一月就死了,就此做结,东京审判中关于南京事件要审的首先必须是朝香宫鸠彦王才对。
到了年五月一日,即东京审判开始前两天,联合国军最高司令部(GHQ)国际检查局(IPS)的T.H.莫洛上校又专程跑到东京白金的朝香宫邸,对朝香宫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盘问(盘问记录见《国际检查局(IPS)盘问调书》第八卷)。其时鸠彦王回答说:“我当时对南京日军屠杀俘虏的中国士兵和一般市民的事全不知情”。盘问展开后,其主张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提到自己对此事有何责任。按入城后得知情况的松井大将曾把柳川、鸠彦王及各师团长找来痛骂一顿(《和平的发现》),照此看来鸠彦王对事件绝非不知,但不论如何他最后未被起诉,反倒是作为陆军有数的“中国通”在事件发生当时深感自责的松井上了绞刑架。
其实美国政府早在莫洛上校盘问鸠彦王的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做出了判断,认为要有效占领日本,必须利用日本人对天皇的尊崇之心,故而决定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这样一来,占领军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把皇族作为战犯嫌疑人逮捕起诉了。即便是二十年十二月被抓进巢鸭的梨本宫守正王(元帅陆军大将)——此公系绝无仅有的唯一一名皇族战犯嫌疑人——到了二十一年四月二十日也出来了。由此看来,对朝香宫的盘问不过是走走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年三月四日莫洛上校到巢鸭探监时,问松井说:“外界有说法说,南京的事朝香宫有重大责任,不过托他皇族身份的福,这件事才不追究了,你怎么看?”松井回答:“朝香宫是在日军攻入南京的十天前才接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这件事他没有责任”,倒是给鸠彦王说了话。当时离东京审判离结案也没几天了,此时IPS再来质问松井鸠彦王同南京事件的关系,不知是出于什么理由。
五、逍遥法外
战后朝香宫鸠彦亲王凭借他皇室成员的特殊身份逃脱了惩罚,属下的吉住良辅中将、鹰森孝大佐、饭沼守少将等人也都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都活到了94岁才病死。真正因为南京大屠杀而被判死刑的只有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以及实行“百人斩”的向井敏明、野田毅和田中军吉五人(广田弘毅被绞死是因为预谋全面侵华,武藤章和田边盛武被处死是因为在东南亚屠杀欧美国家军民,佐佐木到一当时被扣押在苏联,而杀人最多的中岛今朝吾亦在战争结束后一个月忧郁而死)。这就是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交代”。年,美国为压制日本军国主义,而大力打击日本传统贵族势力,有一大批日本宫家被撤销皇籍,朝香宫家也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之一。被剥夺了皇籍的朝香宫鸠彦亲王改名朝香鸠彦,带领一门家眷离开了位于日本东京都的白金王府(现成为东京都庭园美术馆),移居热海。而朝香宫鸠彦王则继续他的花天酒地,后来还成为“日本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名誉会长,轻松挥杆于青山绿水之间,并最终以94岁的高龄逍遥终老。
再也没有人提起南京的事,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各类文章中,这位一号要犯总是有意无意地被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
南京大屠杀的头号恶魔朝香宫鸠彦王共有四个子女。长子陆军中佐孚彦王(-),陆士45期,陆大53期,战后改名为朝香孚彦。次子海军少佐音羽正彦侯爵(-),年被降为臣籍。赐姓音羽并封为侯爵。后入海军兵学校学习。年作为海军大尉战死在了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
六、生平履历
年5月27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20期)
年12月25日陆军歩兵少尉?近卫歩兵第2连队任职
年12月陆军歩兵中尉
年8月陆军歩兵大尉
年11月日本陆军大学校毕业(26期)
年12月步兵第61连队中队长
年12月近卫歩兵第3连队任职
年11月参谋本部任职
年10月31日大勋位菊花大绶章
年7月陆军步兵少佐?步兵第1连队大队长
年1月日本陆军大学校任职
年8月陆军步兵中佐
年8月陆军步兵大佐
年6月日本陆军大学校教官
年12月陆军少将
年2月歩兵第1旅团长
年8月1日陆军中将?近卫师团长
年12月2日军事参议官
年12月2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年3月14日军事参议官
年8月1日陆军大将
年4月4日功一级金鵄勲章
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年11月30日预备役
年10月14日脱离皇籍
蒋介石
蒋介石(年10月31日-年4月5日),原名瑞元,学名志清、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介石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于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于军政核心,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多个重要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人物生平
(一)早年经历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年末回国,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
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
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
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二)权力中枢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他相继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三)军阀混战
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
年12月至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年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年底辞国民政府主席职后,于次年初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四)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年,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大堤以抵抗日军,淹死百姓89万人。
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
年林森逝世后,继任国民政府主席。
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
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五)解放战争
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13天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到达重庆,当天晚上,蒋介石举办了一个小型欢迎宴会。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年,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年3月,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六)当选总统
年,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经过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七)退败台湾
年12月,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
年,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年与美国签订所谓《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图借外力反攻大陆,宣称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同时坚持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中国事自可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在岛内实行“公地放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转口贸易。
年,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年,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年,引发“金门炮战”。
年,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年,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柩厝市南慈湖畔。
二、主要著作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离大陆前自撰或署名发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记》、《中国之命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在台出版的言论集有《蒋总统言论汇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等。
三、人物家庭
(一)个人婚姻
蒋介石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年-年)为妻。蒋介石与毛福梅生有一子蒋经国。
蒋介石与毛福梅分居后,在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介石在年结识陈洁如,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年12月5日结婚,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蒋瑶光,小名陪陪。
年,蒋介石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年12月1日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
(二)家庭成员
蒋介石名下有两个儿子,长为蒋经国,次为蒋纬国(身世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蒋经国与蒋方良夫妇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此外还有蒋经国与章亚若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蒋孝严和蒋孝慈。
家第四代子孙目前大多从商或学习艺术,在文化、艺术界发展,几无人涉足政治,除了蒋孝严、蒋孝慈子女留在台湾工作学习之外,其他的子孙大都散居海外。
年11月1日(光绪十三年):台湾正式建省
闽浙总督杨昌濬、台湾巡抚刘铭传会奏朝廷,奏请将台湾必建行省。
清廷据刘铭传建议,将台湾正式建省,辖三府一州五厅11县。在清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台湾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
清朝为何要等年才在台湾建省?
台湾,中国东南宝岛,大陆地区正式接触台湾岛历史接近0年(东吴时期),大陆大规模移民台湾超过年(17世纪初),中国政权正式管辖台湾超过多年(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现在台湾的建制属于一级建制——省,然而,台湾省的历史则非常之短,一直到年,台湾才建省。
建省,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那么,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还要从台湾近代的历史说起。
现在历史课本将到台湾的时候,一般会说到两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是年,这一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开始管理岛上大量汉人移民并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第二个是——年,年明郑政权投降大清,次年康熙皇帝决定收台湾为版图。
从今天的角度,我们自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