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综合性活动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在此之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推出《齐鲁生态说》栏目,围绕美丽山东建设、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工作,邀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为大家带来山东生态环境改善背后的故事。做好治水“大文章”,绘就生态和谐画卷记者李殷婷今年6月,山东对外发布《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其中,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达到83.0%,五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清零”,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小清河干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均首次达到%。近年来山东坚持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不断推进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水环境改善更可触可感!开启黄河流域“深度体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环境水体的最后关口,也是连接水里和岸上的关键节点。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从源头推动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山东持续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行动。年,我省率先自主启动了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排查、溯源、监测,整治完成率超过90%。今年4月以来,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要求,山东开展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行动,在前期省级自查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进行了“回头看”和“再排查”。此次专项行动,共抽调余人次、成立40个小组,采取地市交叉、人机结合等方式,对生态环境部推送的疑似点位进行了两个轮次的排查,共认定入河排污口个。通过开展专项行动,进一步摸清了我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底数,建立了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一本账”“一张图”,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处处长郭琦说,下一步,山东将按照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的工作步骤,指导沿黄9市完成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切实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发现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补齐污染治理短板、提升流域水质的重要途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生态向好引濒危物种频频亮相数据显示,1—7月,山东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5.0%,同比改善14.4个百分点;Ⅴ类及以下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在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我省优良水体同比改善幅度累计3个月位居全国第一,累计2个月位居第二。从重点流域看,黄河干流全线达到地表水Ⅱ类,南四湖流域、小清河干流优良水体比例为%。”郭琦说到。随着山东全省水质的持续改善,重点河湖的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黄河口发现了多年未见的黄河刀鲚、江豚,中华鳑鲏时隔60余年重现小清河,微山湖古运河河道发现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这一系列濒危指示物种的重现,是大自然对我们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回报与馈赠,同时也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美丽河湖建设持续发力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美丽中国”是个高频热词。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年,生态环境部按照“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内涵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工作,经过多轮筛选,我省淄博马踏湖、日照水库脱颖而出,分列优秀案例第一名和提名案例第二名。今年以来,山东接续开展了美丽河湖征集申报活动,目前已向国家推荐报送了泰安东平湖、济南小清河、青岛李村河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泰安东平湖是山东第二大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上世纪80年代,受网箱养鱼普及,湖边餐饮污水直排等影响,局部水域水质恶化为劣V类,生态破坏严重。为改善东平湖水质,泰安市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持续开展清网净湖、餐船取缔等九大攻坚行动,系统推动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今的东平湖,已不见原先网箱养殖的“竿连竿”,再现了湖区的“水连天”,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珍稀物种日渐增多,因湖衍生的生态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让周边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端上了“金饭碗”。小清河(济南段)作为济南城区的主要纳污和行洪河道,承接了沿线约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废水。上世纪70、80年代起,小清河(济南段)水质逐渐恶化,一度成为“小黑河”“酱油河”。年起,济南市全面启动了小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活水补源、重点治理、生态扩容等措施,实现了水质的快速提升,年以来小清河济南市出境断面辛丰庄年均水质类别实现“四连升”,目前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彻底改变了40多年长期劣Ⅴ类的历史面貌,成功打造了全国特大型城市流域治理的典型范例。青岛李村河是青岛市城区内功能单一的季节性行洪河道,河流没有稳定水源。上世纪80年代起,百年李村大集占河道经营,沿线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质基本为劣V类,部分河段甚至沦为黑臭水体。年起,青岛市下大力气开展李村河治理,补齐城镇污水处理短板,将达到准IV类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尾水,合理引到李村河上游沿线,用于稳定补充生态基流,并在河道内进行生态修复,有效破解了城市无源之水的治理难题,年至今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昔日的“黑臭水沟”,已蝶变成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治理成效得到了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