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家乡净土齐鲁晚报网

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作者

左岸“传说中有一片净土,住着古老的民族……。传说中有一座雪山,白云在山顶漂浮……。”每次听到孙楠的这首《净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的模样。记忆里,家乡的天空是湛蓝的,一如家乡鲁北汉子的洒脱、大气,有一种虚怀若谷的情怀;家乡的小河是清澈的,一如家乡的少女,朴实却富有灵性,透出一种迷人的神韵;家乡的土地亦似一位淳朴善良的母亲,以博大的爱滋养着众生。如此蓝天碧水的乡村风景、沁人心脾的空气、散发泥土芬芳的土地、地道而亲切的乡音交织在一起,颇有几分“一曲牧歌扰清梦,万家炊烟撩乡愁。”的田园诗意。令人情不自禁的生出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印象最深的是家乡村头的那棵老槐树,虽然从我记事起树皮就已经开裂,树心也早已经空了,但苍老的虬枝依然枝繁叶茂,透着顽强的生命力。老槐树像守护神一样一直挺立在村口,或许是希望那些走出去的子孙后代们,有朝一日回归故里时,能够循着它的身影找到童年的美好记忆。然而,“物有悦人之美,人却无惜物之心。”回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毋庸讳言的是,改革初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律,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我们的发展之痛、民心之痛。平原县所处的德州市就曾是环保治理的“重灾区”,因此被列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市之列。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我的家乡自然也未能幸免。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浑、变臭了,蓝天变灰、变暗了,清新的空气变味儿、难闻了,就连脚下的土地也在慢慢变质。家乡村头的那棵百年老槐树,终于没能挨过土壤、空气和水质不断恶化的三重摧残,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耄耋老人,在某个秋天落下最后一片树叶后就再也没有醒来。家乡往日里那种蓝天如洗、碧水潺潺、泥土飘香,杨柳依依的景象,慢慢成了人们心里一抹渐行渐远的记忆。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才能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由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的新期待;如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拥有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回顾历史,中华民族曾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曾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都蕴含着质朴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也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头顶蓝天白云,处处鸟语花香,是民之所望,更是施政方向。国家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民族长远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令人欢欣鼓舞。正是因为持之以恒的“碧水保卫战”,狠抓点源治理,不断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才有了赵王河的“九曲八弯三道闸,碧树葱茏两岸花。”、相家河的“问渠那得清如许,碧水悠悠绕城来”、马减竖河的“蒲草芦苇遍地生,鸥鹭翠鸟齐声鸣”;才有了“龙须沟”式的鬲津河蜕变成美丽的“景观河”。正是因为以重点企业减排、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扬尘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大幅度改善,使天更蓝了,才有了“雾散霾去气清新,蓝天白云两依依”、“秋风已去晴天在,蓝天白云诗常来”、;才让平原人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因为狠抓以土壤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的“净土保卫战”,通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清洁处理能力等措施,使土壤质量不断得到改善。文字是枯燥的,但蓝天、白云、碧水、净土却是无比生动的,不但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得到,就连老家村头的那棵老槐树,也感知到了这可喜的变化,时隔数年之后枯树又发新芽。如今,走在家乡举目四望,蓝色是天空的色彩,绿色是大地的风景,干净是大地、河流的模样,清爽是空气的味道,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面已经初现,一个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的美丽平原正大踏步走来。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大自然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净土,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净其行。“美则美矣,却未尽善焉。”共筑绿色生态环境的梦想一直在路上,永无止境,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同频共振,相信这片净土就会成为美丽平原永远的底色。此时此刻,孙楠的那首《净土》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传说中的净土,我们惟一的出路,曾经模糊的幸福,越来越清楚……。”作者简介:左岸,原名刘立新,山东德州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音乐疗愈》签约作家,德州文化传媒平台编辑。作品散见于《中国建材报》、《中国诗歌网》、《新华书目报》、《昌平文艺》、《海淀文艺》、《稻香湖》、《百花山》、《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音乐疗愈》、《音乐时光》等报刊杂志或网络平台。壹点号《故乡梧桐》,心灵的栖息,不一样的风景。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ys/3877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