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在光阴里张桂林著慢煮时光出

《慢煮时光》张桂林著

海东文化一家有温度的出版机构

《慢煮时光》》列入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与团结出版社共同策划的品牌出版项目《鲁韵文华》,该丛书由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宋登科主编,共九册,由山东省散文学会组稿,济南海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编辑、审校、印刷,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年以来创作的48篇佳作,这些作品已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以自身的经历为题材叙写了前后四十多年的种种经历,有对东北沙岗草甸子风情的描摹,也有对鲁西北城乡生活的钩沉。在创作实践中,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跨文体写作探索,始终遵循个人的美学、规范、道义,自觉坚守精神练狱,执着倾情艺术超拔。尤其在情节叙述、细节描绘中,追求完美表达和诗意呈现。这一艺术质地和特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敏锐而又仔细的观察力,对事物深刻的洞察力。作者直面世俗生活、社会情态、人世变迁,有探寻,有拷问,有救赎,试图用文字刻录多变的生活,用思想澄清尘世的阴霾,用真情消融人心的硬茧,用诗意彰显性灵的光芒,凸显了格物致知,悲天悯人的品格与情怀。

浪迹天涯归故乡——张桂林散文集《慢煮时光》序刘广涛中国民间有句古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法国的帕斯卡尔则曰:“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如此脆弱而短暂的卑微生命,在面对茫茫宇宙之时,写作——便获得某种存在的意义。人一动笔,就开始了思考;人一思考,背后必有思想。有了思想,人这脆弱的动物即获得生命的尊严。在此意义上,每一个尊重文字的人,都值得尊重。而那些用文字记录生命足迹,用文学探索人生道路的作者,尤其值得尊重。一位作家自身的阅历,于其作品是相当重要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胸中无丘壑,笔下无锋芒,其作品难免令人恹恹欲睡。而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哪怕他不动笔,人们仍愿听其讲述天方夜谭。张君桂林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他出生于东北吉林,16年之后返回山东老家,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当过乡镇的武装部长,出版过诗集,而今又在散文中慢煮时光,谁不想聆听他壶中的传奇?与那些充满豪言壮语宏观大词的散文不同,《慢煮时光》是一本娓娓道来的作者自叙传。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如何在成长中归真向善,是贯穿本书的一条红线。如果用“在场”散文形容的话,这个“在场”首先是生命的“在场”,其次是历史和现实的“在场”。《慢煮时光》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抒写童年情结或少年情怀,那些飞扬的文字,朦胧的诗意,自由的境界,每每又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孤独和苦涩。何以如此?这与作者的身世不无关联。作者生于吉林,是因为父亲闯关东;父亲闯关东,是因为在山东老家教书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与敢讲真话有关,其背景则是当年非正常的政治运动。在一个读书无用论流行的时代,那样一个贪玩而调皮的少年,何以能克服自身惰性走上大学之路呢?这与其师范毕业的父亲的胸襟和眼光有关,正是父亲的循循善诱和悉心关怀,才使得儿子走出偏僻和荒芜,迎来簇新的人生。另外还与其伯父有关,伯父当年毕业于聊城师范讲习所,后来浴血沙场,成为著名的抗日英雄。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族中的一脉书香,传承的是文化和信念,人格和志向。书香对人的内在影响是巨大的,虽经外界几多变故,那些追求智慧的人们,仍能历经艰辛,走上健康而光明的人生之路。一扇蝴蝶扇动翅膀,有可能引起世界奇妙的变化,这种蝴蝶效应说明了事物发展存在定数与变数,尽管也存在不测的风云,事物的发展轨迹总有规律可循。细想一番,这不正是书香的魅力,思想的力量?一个人长大了,他的影子却永远留在过去的时光。草甸子,沙坨子,蒙古马……这是作者走不出的少年记忆。可是,为了诗和远方,该告别的总要告别。离开东北,回到山东老家,经过刻苦攻读,那位少年终于迈进师范学院大门。大学毕业后,作者经历了不同职业的丰富体验,种种人生况味,尽在字里行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以说,求索精神贯穿了作者的生活轨迹。这本散文集于文学、心理学、风俗学诸多意义之外,一个特别意义就在于引人思考:读中文的大学生,究竟何为?答案不在纸上,就在作者一路前行的足迹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个人的精神还乡。知命之年的诗人,这次选择用散文表达自我,是因为散文更加真实和亲切。作家可以在小说中瞒天过海,可以在诗歌中以梦为马,而在散文中,则要四平八稳行路,入情入理说话,不然谁信你?浪迹天涯归故乡,丘壑之中蕴真情。张君桂林笔下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沧桑,是说给朋友的,又仿佛是说给自己的,那种诚恳与平和,甚至比其修辞和诗意更加动人。有道是“老僧只作平常语”,此乃修行之又一境界吧!写作与阅读皆属于深度交流。一旦作者敞开心扉,自有读者慧眼识书。慢煮时光,一切在阅读中考验,一切在光阴里完成。

刘广涛,男,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史研究。

目录

目 录

浪迹天涯归故乡?刘广涛/

上?篇

下?放/

找妈妈/

编蒲包/

捡玉米/

两件小事/

斗地主/

地主老婆/

割羊草/

追?踪/

住?院/

弹弓丢了/

一根银针/

二宝的羊事猫事/

马车上的旅行/

捕?鸟/

夏日捕鸟/

逃?学/

女同学,男同学/

月光里的往事/

大兰子/

父亲的绰号/

王小四/

一匹蒙古马/

转?学/

两次统考/

三个月的初中/

回?家/

下?篇

香菜香/

插?班/

借?粮/

面包飘香/

一件棉衣/

月光里的少年/

那年高考/

穿上军装/

倔牛长水/

逃跑户二猴子/

村中一日/

门岗老朱/

镇委书记/

哨音嘹亮/

送别大姑/

你安好,我幸福/

好大一棵树/

旧事物的光芒/

伯父的抗战/

梦里故园/

远方有家/

张桂林作品

下放

父亲脾气耿直,可能与家庭出身有关。我二伯父曾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所辖的武装工作团团长,在聊、堂、莘一带组建抗日武装,年5月牺牲,是东昌府区著名烈士。父亲从初中到师范,学校免学费,享受助学金,深受党和政府的优待,对党和人民始终怀有报恩情结。父亲年考入聊城县中,即平原省聊城初级中学,校址在现在的东关民族小学,年县中改为聊城二中,校址搬迁至现在的聊城四中。年秋季父亲考入坡里师范,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年秋季曾担任聊城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音乐教员。年坡里师范毕业时,校长常静萍本想安排他留校教附小,可是父亲却申请到泰安专区章丘山区支教,年年初,回到了家乡的一所小学任教。学校有五名教师,王校长是父亲读高小、初中时的学长,同学能一起共事,他非常高兴。课余时间,他们谈教学之道,或论古今,其乐融融。校长常对我父亲说:咱俩是同学,要相互帮助,你就是我的小棉袄。日子一天天过去,像村头小河的流水,平静、安谧。父亲和同事慢慢熟悉起来,他们觉得父亲脾气耿直,不是那种明一套、暗一套的人,平时有什么话也不回避他。时间一长,父亲知道了一些学校的情况。学校有三四亩实验田,每年都种些棉花、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可是几年下来,试验田的收入竟不明不白地花完了。老师们暗地里嘀咕,谁也不敢公开地讲,怕校长给小鞋穿。我父亲认为校长不是贪小便宜的人,肯定有误会。本来想单独和校长谈谈,把老师的意见告诉他,试验田的账目公布一下,让老师们心里有个数,问题也就解决了。可我父亲一想,这样不等于出卖同事,给校长通风报信吗?本来简单的问题可别搞复杂了,干脆开会时顺便提提,让校长当众解释一下,也就消除了隔阂。年底放假前,校长安排完工作,刚想说散会,我父亲便把试验田的事说了出来。这一下,不但校长愣住了,其他老师也大出意外,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喘气的声音。校长很快回过神儿,解开了棉袄上边儿的两个扣子,憋红的脸慢慢恢复过来,对我父亲说,这事大家都清楚,你来得晚,会后我再跟你谈。从那以后,校长一直避讳这个话题,我父亲想,可能到年底了,校长忙,等他有时间会和他谈这件事。第二年春天,根据上级精神,为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下放一批教师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学校要求人人写申请。过了一段时间,上级批下来下放人员名单,有我父亲的名字。当时,祖母一人在家,有烈属补助,她生活上有保障,可是父亲和母亲回到农村老家,没有自己的住房,又赶上青黄不接的时节,生活十分困难。回家后不久,父亲听说他不在下放范围内,才知道是校长做了手脚。他给当地教育部门写信,陈述自己的情况,要求恢复工作,也没有什么音信。父亲从小在外读书,后来参加工作,不会别的营生,万般无奈,便去东北投亲谋生,半年后,母亲带着我不满周岁的姐姐也去了父亲的落脚之地。这一去,我们一家竟在吉林坎坎坷坷地生活了十六个年头。找妈妈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入睡,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醒来了。睁开眼,世界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从那一天开始,我便从混沌走出。耳朵吸纳的声音,眼睛摄取的画面,鼻孔过滤的气息,口腔品味的五味,这些都在脑海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从此,一幅北方的生活画卷为我徐徐展开。在这幅画卷中,第一个人物,就是我的妈妈。阳光穿过玻璃窗,照射到炕上。我的眼睛受到强光的刺激,一时还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四周墙上糊着报纸,报纸上粘贴着过年时买的几张样板戏的年画,还有用一张张报纸糊的屋顶棚——这是我慢慢看清楚的。我翻身爬起,挪动脚步,差一尺多不到炕沿时,我被拽了一下。一根不足两米长的布条,一头系在窗扇的把手上,一头系在我的腰上。我解开腰间的布条结,扒着炕沿下了地,推不开房门,房门应该是在外面锁上了。我又爬上炕,拨开窗户的插销,爬上一尺多高的窗台,慢慢地从窗台上溜了下去。看这麻利劲儿,我相信这一连贯的动作,我已反复练过多次,只是没有留在记忆中。我站在屋前的空地上。邻居家的大人听到了我的哭声,用手指了指后坨子,告诉我,妈妈在坨子上打柴草。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那年月烧柴的情况:夏秋季做饭烧火的柴火都是边打,边晒,边烧;入冬前再多积攒些柴火,预备冬季、春季烧火取暖、做饭。屯子后面有一片平整的耕地,走过这片耕地就是绵延三四里地的沙坨子。高低起伏的坨子上站立着稀疏的杨树、榆树,孤零零的。一丛丛柳树墩子、榆树毛子的空隙间蒿草茂盛,各种颜色的野花点缀其中。一个三岁多的男孩,顺着一条小路走进坨子的深处。男孩的哭声大概给他自己带来了胆量和勇气,也坚定了他去找妈妈的决心。他脚步蹒跚,东张西望,松软的沙土上留下一串小小的脚窝。草木在路两侧立起了绿色的屏障,自然界的风好像被挟裹其中,波涛般微微地涌动着。几只小鸟在他头顶盘旋了几圈,亮了一下翅膀,斜斜地飞走了。七八月的大地像一个蒸锅,蓝天像一个大大的锅盖,几朵流云就是那渐淡渐远的蒸汽吧。妈妈在路西的一个坡上听到我断断续续的哭声,匆忙放下镰刀,呼唤着我的名字,拨开灌木丛的枝条,小跑着过来。我听到了妈妈的喊声,立马止住了哭声,一步步向妈妈发出喊声的方向挪动。妈妈看见我光着背,前胸、背上都是汗水和着泥土,脚上趿拉着不合脚的鞋子,一把抱起我,嘟囔着:你爸只知道管队里的事,吃的、烧的啥也不管。妈妈说着就又把我放下,抓紧把割的柴草用绳子捆好,镰刀插进柴草里,背靠着捆好的柴草,坐在草坡上,把两只胳膊伸进两道捆绳,跨在肩上,然后双腿向后蜷紧,猛地身体前倾,站起。每一次回忆到这里,我就想:当时要大一点儿,或者懂事一点,帮妈妈托一下柴草多好,那样她背起柴草就可以轻松一点儿了。妈妈背起柴草,她一只手领着我,一只手抹了一下她眼里流出的泪花。北方,天蓝蓝,草青青。我们母子俩顶着夏日的骄阳,走在回家的路上。编蒲包北方冬季较长,编蒲包是项家庭副业。我们用的蒲草是从内蒙古运来的。我不会编蒲包,只会轧蒲草、编收口。一场雪后,父亲带着我借了一辆驴车,去买蒲草。转了几家价格都不合适,最后转到了吉兴三队老井家,老井家住着从内蒙古来卖蒲草的人。父亲和老井头相识多年,他从中说和,价格三言两语就商定下来。父亲带的钱不多,老井头慷慨地说,驴车能载多少就装多少,钱不够,他担着,卖了蒲包再还。装好车已到了中午,在老井头家吃完饭,套上车,匆匆地往家赶。路上,天又飘起了雪。雪像棉絮,一团一团地飘落,绵延不绝;又像一堵移动的墙壁,你走到哪里它就挡在哪里。一阵风刮过,它旋转起来,仿佛要把整个世界淹没、揉白。父亲赶着驴,我跟在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北方的下午,天说黑就黑下来。家影影绰绰地就在眼前,灯火从门窗里透散出淡黄的光晕,暖暖的。轧蒲草是用石磙把蒲草轧得柔软些,编起来既顺手又有韧性。轧蒲草前,根据蒲草湿度,均匀地洒些水,以防蒲草干裂、折断。蒲草上的水迹浸润消失后,平铺在屋内整理好的地面上,宽度比石磙略宽,厚度为三厘米左右。场地的上方,有两根并行的绳索系在前后的房梁上,距离比肩略宽,蹬动石磙时,需要双手搭在绳索上助力。距蒲草的根部十厘米左右的距离,置放一个用高粱秸捆绑结实的石磙枕垫。石磙枕垫的作用是挡住石磙,使石磙折返轻松自如。蒲草根部与磙枕垫距离太近,回力小,蒲草的根部碾压效果差;距离远,折返的力道弱,还需费力气把石磙蹬回。如果铺的蒲草比石磙宽些,轧蒲草过程中,还要边蹬石磙,边调整石磙前进后退的方向,不能生硬地转向,那样会扭伤蒲草,影响蒲包成品的质量。编好的蒲包交到供销社,收蒲包的人员,要检查编蒲包的每一根蒲草是否是整根,是否有扭曲、撕裂的痕迹。质量达不到,要退货,等于是白搭工,白搭料。从选料、轧草,到排篾、编底、收口都要仔细认真,不能马虎。到年底,我和母亲,妹妹去供销社再卖一次蒲包,好买些过年的用品。我们把蒲包一个一个地摞好,用头顶着去城里供销社。每个人都好像顶着一大摞大大的草帽。十多里的路,也要歇上几次。卖完蒲包,我要求也不高,花三四毛钱买上两三挂鞭炮,高高兴兴地回家。当时,我父亲当六队的会计,年底正算着年终队里的账目。我舍不得一次把鞭炮点完,就拆下几个,一个个点。每一声脆响,都给我和伙伴们带来欢笑。我看着火药炸响后升起的青烟一点点淡去,还贪婪地闻着散去的火药味依依不舍。剩余的鞭炮,舍不得拆了,就点着捻,掐灭;再点着,再掐灭。我在屋内的炕上,又点着,药捻短了,没来得及掐灭,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正在算账的父亲一惊,大怒,二话没说,一脚把我从炕上踢到地下。我既心疼那些鞭炮,又害怕,没来得及哭,一溜烟地跑出了家门。张桂林,男,聊城人,年出生吉林双辽,东昌府区委宣传部二级主任科员。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当过教师,担任过乡镇干部、街道武装部部长、街道纪委书记、区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年开始在《诗刊》《星星》诗刊、《绿风》《中国诗歌》《西北军事文学》《作品》《天津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大众日报》《广西日报》《宁夏日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曾获《山东文学》《齐鲁晚报》和网易主办的“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诗歌奖、第十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散文提名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全国散文新作品大赛优秀奖。著有诗集《走在水城》《张桂林近作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配乐播出作者诗作。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海东文化一家有温度的文化机构

欢迎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

山东省散文学会成立于年,是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管、山东省社科联业务指导,在山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省一级法人学术社会团体。

欢迎广大山东散文作家(含山东籍、在山东工作)和热心编辑组织工作的朋友加入学会共同推动山东散文事业繁荣发展。会员电子表请登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zn/3874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