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树彬图/网络
大凡去过济南的人都知道,泉城广场是网红打卡的一处旅游景点。这回,我们一家三口有幸来济南游玩,在此细细游赏。
来到泉城广场已是黄昏时分了,天蓝色的泉标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妩媚多姿,魅力无穷,着实惹人喜爱。泉标高达38.11米,重达吨,矗立在广场东西中轴线上。它撷取篆书“泉”字之神韵,三股形似清泉的造型辗转上升。中间的钢球直径4米,似人眼球一般,喻示泉水乃是济南的珍珠,恰与“珍珠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面三个尖,代表着趵突泉独有的三股水喷涌而出,刺破青天。此泉标别具特色,气势磅礴,立体感强,充分体现了泉城的风姿绰韵,成为济南名副其实的地标象征。
傍晚,在广场上放风筝的人还真不少,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风筝,像鸟儿展翅高飞,把天空装点得绚丽缤纷。没想到,天完全黑了,风筝不减反增,原来放飞的风筝竟有五彩的夜光效果。夜幕下,风筝一边翱翔,一边闪耀着迷离的光点,在茫茫天宇间若隐若现、蔚为壮观。抬头仰望星空,能清晰地瞧见风筝的真实轮廓。惊诧之余,我不禁想:这哪里放飞的哪是风筝,分明是光明和希望啊!
绕过地下银座,很快就能看见恒隆广场,那是与泉城广场毗邻的商业建筑,中间有一座造型镂空、形似鱼肚的白桥连接,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
走过一段石板路,就是著名的荷花音乐喷泉了。前来观赏喷泉的游客人山人海,连不远处的名人长廊也站满了人,将整个荷花喷泉围个水泄不通。再往前走,主角荷花喷泉就挤不进去了,我们一家三口只好站在长方形的配角喷泉旁边,静静地等着、盼着。夜晚八点,音乐喷泉准时对外开放了。
哇塞!随着音乐的节奏,泉水时高时低,时起时落,时缓时急,时时变换各种有趣的造型。有的似猛虎下山,有虎虎生威之态;有的如巨浪翻滚,有汹涌澎湃之势;有的像秋风落叶,有翩翩起舞之美;有的若盈盈少女,有小家碧玉之妙。
一组音乐停歇,另一组音乐又起,风格却大不相同,射灯也变了模样。荷花喷泉更像个魔术师,会变戏法似的,最大限度地调足了观众们的胃口。几番小小的调情过后,精彩场面如水银泻地,一浪高过一浪。
丰富多腔的音乐,将我们的耳朵刺激得格外舒服;美轮美奂的喷泉,将我们的眼睛挑拨得眼花缭乱。一时间,我们根本不懂得听的是什么,不知道往哪儿看才好,生怕错过了这个,又错过了那个。
其实,好戏才刚刚开始,高潮还在后头。不经意时,那朵盛开的荷花中间不知被谁施了什么魔法,突然喷射出一股擎天水柱,以百米速度猛然向高空扑去,足有百米多高。泉头过后,水气朦朦、漫天飞舞,恰似雪花,分外迷人。
夜幕下,半小时的喷泉表演精彩绝伦,叫人拍案惊奇、啧啧称赞。虽说有些短暂,却极具观赏效果,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真是不虚此行,大饱眼福,过足了瘾!
喷泉表演结束后,泉城广场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夜深人静的时候,泉城广场变得静谧、安详,仿佛也渐渐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二天早上,我们一家三口再次途经泉城广场,发现它又生机勃勃起来,来此晨练的男女老少还真不少。在广场一隅,我们意外见到了许多白鸽子,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有的在觅食。养鸽人坐在一旁,精心照看着这些小家伙。顺着鸽子飞行的方向,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很有意思的鸽房出现在眼帘。下面一根柱子支撑,陀螺形的房子被悬挂在半空中,四面八方都有孔洞,那便是鸽子窝了。上面,有很多鸽子正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看看周围有什么好吃的。
就在鸽房不远处有一个亭子,起初以为是免费公厕,走近了才知道我错了,原来是电子自助书亭。里面有许多图书供人观看,好像是收费的。看来省城就是不一样,的确文化氛围比较浓重,文化修养就是高。瞧,有的市民手中还拿着《齐鲁晚报》,端坐在椅子上认真地阅读。在广场另一头,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手中拿着《齐鲁晚报》,正爱心义卖呢。
对于我而言,四年的求学生涯就是在美丽的济南度过的。这次来泉城广场也算是故地重游了,毕竟十多年没来了,没想到变化真不小。追忆似水年华,唯独迷恋泉城广场!
作者简介
陈树彬,小学一级教师,原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现供职于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
在那些散落的时光里,喜欢用真善美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定格和展现精彩的瞬间。同时,借助文字的表达,发挥文字的魅力,让心灵臻于自由、纯净和安宁,让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书写人生的价值,体现精神的力量。
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煤炭报》、《当代散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齐鲁晚报》、《师道》、《苏里南中华日报》、《菲律宾商报》、《济宁日报》、《邹城文艺》、《新邹城》、《山东能源》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散文及随笔。联系
壹点号幸福像花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