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近日,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性文物专业报纸《中国文物报》刊登了介绍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及馆长李存建的文章《一个滕州农民的博物馆情缘》,对滕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予以了报道,对三十多年执着于收藏事业的李存建馆长进行了褒扬,现转发以飨读者。
一个滕州农民的博物馆情缘
——记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馆长李存建
李振
目夷古城“目夷永固”“蚕母绵延”城门石匾;古代目夷亭“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儒立百世师”楹联石柱;清王特选“落凤山下目夷亭,近接木时一壁青”诗刻石匾;山东省滕州市火车站原广场墨子像母模、乾隆三十六年《古狐台村藏板刘氏族谱》;同治八年《古狐台村藏板刘氏族谱》;《李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夏出版的《墨子闲沽》全套8册……这一件件历史文化瑰宝有着一个共同的“家”——滕州市木石镇墨子故里博物馆。这个“家”位于墨子故里、落凤山下、目夷河畔、木石三村。这个“家”占地平方米、收藏文物史料余件。这个“家”历经30余年漫漫求索路,凝结着李存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
“寻找墨子遗迹”的口头约定一履28年
时间回溯到年。为迎接首届国际墨学研讨会,山东大学著名教授、墨学专家张知寒负责在木石镇建设墨子纪念馆,并撰写楹联:“商族摇篮自古即称君子国,墨子故里迄今犹传兼爱风”,当时李存建在建馆工地干零活,两人偶遇,谈起墨子,遂成知音,相见恨晚。
一有空暇时间,张知寒便叫着李存建到附近村里走访,向老人们打听有关墨子遗迹的情况。当时在化石沟村,刘问生老人讲述,目夷古城有南城门、北城门、东门、西门,四周有寨墙,南城门高两层,是双扇大门,门楼子上镶有“目夷永固”石匾一块,北城门楼子上镶有“蚕母绵延”石匾一块。落凤山下还有一座目夷亭。后来,古城和目夷亭均不幸遭到破坏。令人扼腕叹息。
首届国际墨学研讨会成功举办后,张知寒和李存建在临别之际约定:尽可能寻找目夷亭遗址、“目夷永固”石匾等墨子遗迹相关遗存。从此,李存建对墨子文化和历史遗迹情有独钟,四处打探能佐证“墨子滕州木石说”的“目夷永固”石匾、目夷亭楹联石柱等文物的下落。
转眼24年过去了。期间,李存建跑遍了木石镇、羊庄镇、桑村镇等墨子诞生地周边一百多个村庄,访问知道墨子典故、家存墨子相关物件的老人上千人,虽然“目夷永固”石匾毫无结果,却搜集到了大量墨子相关文物。
为使这些墨子文物进入大众视野,建立全国性墨子信息平台,李存建卖掉祖宅、倾囊而出,于年1月在自家大院建成三层楼、总面积平方米的“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并被中央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枣庄日报、大众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为使这些墨子文物进入大众视野,建立全国性墨子信息平台,李存建卖掉祖宅、倾囊而出,于年1月在自家大院建成三层楼、总面积平方米的“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并被中央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枣庄日报、大众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同年4月,李存建得知“目夷永固”石匾在外地发现,几经辗转,最终花费重金将其收藏于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中。该石匾为青石材质,长厘米,宽70厘米,重斤,上书“目夷永固”四个大字,落款为“壬子年建”。7月10日,参加第11届国际墨学研讨会的张知寒教授次女张幼林走进墨子故里博物馆,轻轻抚摸着“目夷永固”石匾对李存建说:“中国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墨子的遗传基因。您为了先父的一句话,25年不懈追求,圆了他的墨子里籍说,告慰了先父的一生研究弘扬墨子文化的未了心愿。”
后来,古目夷亭八棱石柱楹联石刻、“蚕母绵延”石匾,历朝历代墨子书籍,明、清时期墨子相关诗刻石匾、族谱,滕州市火车站广场原墨子像母模、目夷戈等关键墨子遗迹相继被发现,均被博物馆收藏。同时,历千年岁月、苏轼撰写的《滕县公堂记》石碑也被馆藏。
30年笔耕不辍,记出一部68万字的《墨子故里志》
年,李存建在东台村听俞守俭老人讲起“落凤山前储多泉”的历史,接着实地察看了蚂蚁泉、玉花泉、龙眼泉等泉眼,查阅了《史记》《春秋》《四库全书》和30多卷多页《滕县志》,最终在明万历十三年《山川志》、道光二十六年《清河图》、年《滕县志》三个文献中发现了“邑东南落凤山多名泉,玉花泉之名尤著。山北头有蚕母山,霜降后桑不落,尤为神奇”、“已又溯薛河之上流,导其水入于微山湖”等相关记载,得知明、清时期落凤山前有72泉四季涌流。李存建顿感眼界大开、文思如泉,连夜把此事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一记就是30年。为了弄清一些民间典故,李存建不仅在书本上找答案,还经常游艺于乡间,拜访德高望重的长者,请教知情者或者他们的后人,借阅私人家中的族谱,利用各种方式探求信息,考证地方民俗文化。期间他虽然遭受过白眼、谩骂、甚至打劫,但是无怨无悔。他用30年青春,走访父老乡亲数万人,查阅历史文献多册,记录名人轶事篇,记出了一部多页68万字的《墨子故里志》。
耗时35年集藏红色文物,创办鲁南抗战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李存建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亲李恒居曾跟随铁道游击队大队长洪振海在大北庄一带抗日打游击。李存建父亲有一个笔记本,记录很多抗战经历和革命战友信息,李存建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父亲的笔记,渐渐地对父亲记录的战斗故事耳熟能详,叔辈们的英烈事迹也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李存建。
年春天,李存建得知云南有位老军人保存了一部反击战时用过的老电台,他毫不犹豫地赶赴云南。但没想到的是老军人要将其留作纪念不肯转让。李存建不愿放弃,先后三次登门拜访,最终感动了那位老军人,把老电台给了李存建。年,李存建从黑龙江一位村民家中收藏了一套防化兵用过的防毒面具和生化桶。年,李存建得知三叔战友曾在日军东北满洲飞行员培训基地得到一本《日本空军飞行员培训教程(下卷)》。李存建得到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这本书册目前全国仅存一本。之后,为寻找上卷,李存建曾7次到日本民间打听搜寻,均无功而返。年李存建的墨子故里博物馆开馆后,中国空军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来说上卷在他们那里,并愿出资20万元购买这本下卷。李存建说:“这本书是我的命根子,不能卖!但我可以影印一本送给你们。作为交换,你们也要把上卷影印一本给我。”
李存建家庭并不富裕,其红色集藏路走得十分艰难。馆内红色展厅正中,有一幅毛泽东巨幅油画画像,是山东大学美术系一位老教授在“文革”时期创作的作品,曾悬挂在山东大学礼堂内。这幅画像尺幅巨大,画工精湛,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李存建首次到济南老教授家里拜访求画时,面对高昂的价格,只能“望画兴叹”。随后,李存建变卖了粮食,终于凑够了五分之一的画款,再次来到老教授家里,诚恳地说:“我是个农民,暂时凑不齐那么多钱,余下的我给您打个欠条吧!”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叫李存建伸出手来,看到李存建长满老茧的双手时,老人家不禁流下了泪水说:“你的真诚感动了我,一个农民能有这个思想难能可贵。我的毛主席画像在你的博物馆里将更有价值,我一分钱也不收你的了!”
文字来源《中国文物报》,版权归原作者。点击下面题目浏览相关往期精彩内容滕州木石收藏家李存建最近寻得古石碑百余,其中这块碑军事历史价值巨大滕州的古驿道与文人趣事清末民初滕县风俗滕州:渐行渐远的老洋街滕州的粥滕州那么小,我却再也没遇见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