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时代,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未必受宠于艺术市场,这源于艺术市场保本逐利的本质诉求。虽然偶有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品得到高额回报,但在艺术市场得到炒作的常常是学术价值一般的作品。
关于艺术市场与学术的问题,一直是国内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热议话题。
艺术市场和学术原本可以相互宽容,可当有些人把某些不对等的因素作为策略时,两者之间便有了道不明的尴尬,甚至给人一种要么市场不纯要么学术异化的曲解。首先,就艺术市场来说,被热捧的艺术家作品是否具有艺术史书写价值等等并没有根本性关联。因为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属于两个独立的范畴,优秀的艺术创作一定基于自我的内在逻辑。至于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品一定要卖得好,那也仅仅是一种愿望,因为圈内的明白人确实希望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得到相应的价值肯定。由此来看,无论哪个时代,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未必受宠于艺术市场,这源于艺术市场保本逐利的本质诉求。虽然偶有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品得到高额回报,但在艺术市场得到炒作的常常是学术价值一般的作品。因此,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两条线有时必然相交,但大部分时间是平行的。
说到国内艺术市场,相关资料与数据表明,艺术市场有待规范,学术系统必须健全。反之,因此导致的必然是许多并非具有艺术品质的作品穿越学术系统认证而成为艺术品,然后经过包装、拍卖获得较高的价格,甚至部分作品还进入了资本运作,这种市场机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巨大收益。也因为资本的作用,使得艺术市场迅速接近亿元时代。事实上,对一般的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在市场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局就是学术界与艺术市场对作品价值评判标准的错位。学术上认可的品质作品,有些在市场未必卖出高价。而在市场上已经被买家广泛认可的作品,在学术层面很可能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