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情况,介绍下步重点工作任务。媒体记者们纷纷从各自关心的角度进行提问。省委政法委副书记梁战光和临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行华,潍坊市奎文区委书记刘泮英,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党总支书记陈勇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宏网记者:这次发布会的主题是社会治理创新,请问从全省来看,社会治理工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创新?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梁战光:我们坚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创新社会治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注重成果集成放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机制创新。省、市、县三级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创新社会治理协调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县、乡两级搭建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民生热线、政务服务、协调指挥、矛盾化解于一体的综合工作平台,形成乡镇(街道)、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和民有所求、我有所应、e呼我应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优势、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二是方式融合。克服传统路径依赖,综合运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信息化、智能化)等多种治理方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把治理的刚性和柔性结合起来。临沂市创新实施“雪亮工程”,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科技手段结合起来,“雪亮工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的标志性品牌;威海市、荣成市、诸城市创新实施“信用”治理,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是重心下沉。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按照“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要求,给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淄博市实施“八小工程”,临沂市实行“六微共治”,泰安市泰山区探索“源治理”模式,立足城乡基层实际,汇聚社会治理要素,融合社会治理手段,变粗放式、碎片化、被动式治理为精细化、项目式、参与式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由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四是载体创新。在全省组织开展“双星双优”主题创建活动,层层选树“星级综治中心”“星级网格员”和“优秀综治干部”“优秀网格员”。按照创新发展有思路、重点工作有突破、防控风险有办法、服务群众有实效的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创新成果评选活动,鼓励市、县、乡、村各级积极主动探索创新。日照市组织开展“无讼无案无访”社会治理示范村居创建活动,村居(社区)刑事案件、商事诉讼案件和信访量显著下降。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中央提出,要把市域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在全国开展试点。请问我省在试点过程中,如何发挥市级主体主责作用、统筹协调优势?
临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行华:临沂被批准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围绕加强市域统筹,从五个方面入手推动社会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凝聚治理共识。中央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市域之治”助推“中国之治”,根本目的是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我们组织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深刻认识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7月13日,用一天时间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场观摩会,市委书记王安德同志带领各县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边走边看、边议边思,认识上更深了一层、更进了一步。我们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实现了由“中转站”向“指挥部”的转变,牢牢扛起主体责任,切实当好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者、推动者。
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治理政策。我们聚焦市域社会治理所需的制度需求,加大政策法规供给力度。着眼统筹规划,制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方案”,配套出台8个具体办法,建立调研、督导、考核等6项制度;着眼党建引领,提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工作意见,作为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突破项目;着眼民主协商,印发“城乡社区协商实施办法”;着眼法治保障,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先后制订“美丽乡村条例”“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等法规。在良好家庭家教家风营造等领域,正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规范,使社会治理政策体系更加完备。
围绕凝聚治理合力,健全治理体制。加强市域统筹,关键是把分散的资源汇聚起来,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汇聚了领导力量;探索扁平化治理模式,在所有镇街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汇聚了行政资源;大力发展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环境整治、节日关爱、脱贫攻坚”工作品牌,汇聚了社会资源;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机制,开发“平安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