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医院开了药,能否在社区诊所打针?近日,济南93岁的吕女士就为这个问题犯了愁,医院开的肌肉注射药剂到社区诊所打针遭到了拒绝。涉事诊所相关医生回应,他们从事的是基础诊疗工作,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没有条件进行抢救,他们承担不起相应的责任。医院每天都有不少老人来就诊,家太远的话,医院注射很不方便。市民自带药剂打针遭拒签了免责协议才行“我妈得的是带状疱疹,医生开的(处方药)是7天的肌肉注射针剂。”济南的申女士说,通常情况下,她医院打针。然而,吕女士家住邢村立交桥附近某小区,如果乘坐医院需要1个多小时。“我妈年龄大了,离医院也远,我就问医生能不能在社区打针,他说可以。”申女士说,她原本以为她妈妈在家门口就能“打针”,没想到却在历城区保利花园小区一家社区诊所吃了“闭门羹”。“他(诊所医生)当时说,接到上级通知,所有的针一概不打,还说你在哪儿开的针到哪儿打去。”吕女士的外孙女张女士说,“打那个针可能一分钟都用不了,非常简单,可是诊所就是不给打。”无奈之下,申女士拨打了相关部门的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事情也出现了“转机”。“没多长时间,历城区卫生健康局的工作人员就给我打了电话,就说他们没有权力让诊所给我妈打针,他们只能协商一下。”申女士说,当时一位姓周的女性工作人员给她回了电话,“她挺热心的,还尝试着(让诊所医护人员)给我妈上门打针。”几经周折,历城区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帮吕女士联系了唐冶片区一家诊所。“过去之后,医生说你得签字,是免责的一个协议书。”申女士说,免责协议书的内容就是出现一切后果由患者本人承担,“反正我不管怎么着,你只要给我妈打针,我就签了字。”“包括注射器和打针的钱,7天一共是23.5元。”申女士说,母亲打针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她担心其他老人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医院(诊所)应该多发挥一些作用,医院的压力也挺大的。”申女士说,老年人患一些常见病可以在社区诊所看。涉事诊所一旦出现问题没有相关抢救条件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探访保利花园小区相关诊所,诊所内有专门用于输液的座椅。现场一位中医大夫称,医院开了针剂,可能没法在他们诊所打。“不是自己开的药,咱不了解,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抢救不了。”该诊所另外一名医生说,他们诊所属于基础诊疗,一旦患者出现过敏等症状,他们没有相关的抢救条件,如果抢救不及时,相应的责任他们承担不起。“假如说患者出现过敏情况了,也给他处理了,然后回头再给你要钱。”该医生坦言,此前他们诊所也遇到过了类似的纠纷问题,“所以说以后就不敢接外边的吊瓶或者针剂了”。部门回应对于诊所的服务没有严格的规定那么,对于基层诊所拒绝为老人打针的事情,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持什么样的态度呢?“现在医院取消了门诊输液,患者就会带着针(剂)到基层(诊所)打针。”历城区卫生健康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有限,“对外来的药,说是不信任也好,或者是害怕出现输液不良反应也好,有一些机构还会提供这种诊疗服务。”“有一些比较谨慎的医疗机构,对于这种外带药品就不会给患者打;还有一些医疗机构选择签一种免责协议。”该工作人员称,对于外带药品的患者,“没有一个严格规定可以输液或者不能输液”。因此,他们在接到类似的市民投诉后,他们只能耐心解释,并积极与诊所进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