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五点至七点叫“灯花”,晚上七点到九点叫赶个晚场,所以这一天都有说书的,只要你说得好就不愁没观众
很多没文化的人知晓些历史故事和人生道理,都是从听书里得来的,像《杨家将》、《岳飞传》讲忠烈,《水浒传》讲哥们义气,增长知识就靠这些除了大部分正能量的东西,也有书场讲迎合社会口味的“荤口”,但讲这些故事一般都拒绝妇女进去听
张存珠:相声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吸引观众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人们接受的娱乐方式太多了,而且在家里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节目,去现场看相声看曲艺的人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但艺术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齐鲁晚报数字,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这些地方的曲艺十分繁盛,一边是说琴书的,一边是唱大鼓的,这边是唱西河的,那边是说评书的,好不热闹在这些地方表演的人,有的有小屋,有的干脆用席子支个简易棚,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延广就在南门有个“延广书场”这些场所的火爆,主要是因为那时没那么多娱乐方式,只能到这些地方来
阎军:济南是北方曲艺界的三大码头之一,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很多有名望的曲艺家都在济南演出过,这叫做来济南“跑码头”,像侯宝林、李伯祥等1955年济南市曲艺团成立,那时还叫济南市曲艺文艺工作队,现在70多岁的老艺人就是当时第一批招收的学员“文革”开始后曲艺团就解散了,艺人们都被分配到了各个工厂,只留了唱河齐鲁晚报在线投稿南坠子的郭文秋先生
“文革”开始后,1970年我离开了曲艺团,当时我去了济南一个街道办的小工厂,后来叫济南市手帕厂因为不会其他技术,我就在里面装车、倒垃圾,做些粗活同时我也经常练习相声,没放下基本功1978年重新被调回曲艺团后,发现年轻人增多了,给曲艺界增添了很多活力
解放初说书的一家挨一家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于悦
阎军:过去的曲艺一般都是撂地演出,不像演戏都在剧场里农村就在老百姓赶的庙会上,城市一般有固定场所,解放前和解放初济南的曲艺场所集中在四个地方,一是南岗子,在经二纬一,二是大观园,三是新市场,在和平电影院那边,还有泉城广场那边的南门
艺人要靠真本事留住观众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又没有了,现齐鲁晚报在线订报在曲艺又回归了茶馆或剧场,找回了原来的味道
张存珠:相声演员吸引观众的技巧很多,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四梁八柱,包袱要埋得很深,抖得很巧,笑料都出乎意料,却又置于情理之中有笑料就是相声,有情节就是评书,把两者二合一,会更受观众欢迎
历史上的济南有“曲山艺海”之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大鼓等各种曲艺门类都在这里落地开花,成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家大师更是云集于此例如相声界素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在北京、天津有名的人物来济南演出才能确定自己的地位
早年的书场收入都是靠“敛钱”,观众可以随进随出,但演员如果演得好观众就走不了了,演到关键处,锣鼓一敲就停,然后就有伙计拿着笸箩齐鲁晚报广告发布走一圈,大家往里面投钱俗话说“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敛钱时如果有30个人在看,也就有10个人会给钱收完一轮钱演员才会喝口水,接着唱下去像评书都有悬念“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弄得人第一天听了第二天不得不再来
张存珠:我从小就生活在相声园子里,因为住得离大观园很近,没事就去玩,那里面有说评书的、卖艺的、说相声的,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听相声
在我的记忆中,济南曲艺最繁盛的时期是在1948年9月济南刚解放时,那时在大观园、新市场、人民商场、劝业场都有唱曲卖艺的例如大观园有共和戏院、民艺剧场、晨光茶社从济南东头到西头到处都有曲艺,说书的一家挨着一家,还有唱评戏、唱曲剧的解放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齐鲁晚报网上爆料高了,三毛两毛的钱也不在乎,都通过看电影、听戏、听书来找乐子
阎军:过去艺人会先以某种方式聚集人气,比如撒沙写字,拿一个盛着沙子的口袋在地上撒沙子,围观的人多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场说书或者干脆两个人假装打闹,聚起人后就靠艺人的口才来拴住观众
山东琴书表演(资料片)
常有外地曲艺大腕来“拜干爹”
一个相声演员台上十分钟,台下不止十年功,要拿出毕生的努力来钻研相声的历史到现在有300多年,老艺人给我们留下五本书这么厚的素材,已经包括400多个能在舞台上演出的正段子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拿手的“顶门杠”,俗话说“书随人性”,这个人爱说《岳飞传》,说明他忠义,还有人爱说《红楼梦》,就说明他重视感情
那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叫“赶早场”,二十齐鲁晚报在线阅读多分钟到半个小时说一段书,要一回钱十一点半到下午两点叫“板凳头”,虽然是吃饭时间,也有人来听书,所以要抢个板凳头下午两点到五点叫“争地”,睡午觉的人都起来了,没事的人都去听书
1977年我进团,成了恢复曲艺团之后的第一批学员,一些老艺人也陆续被调回团由于曾经有名望的艺人都健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济南曲艺在全国的影响力还比较高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杨立德先生,相声大师孙少林,还有郭文秋、袁佩楼,稍微年轻些的如刘延广、周弘等在全国曲艺界都是数得着的人物其他地方知名的曲艺大腕也来到济南“拜码头”“拜干爹”,像孙少林的“干儿子”就有当时很火的天津相声演员高英培和李伯祥
如今曲艺作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新作品在各个年代层出不穷新版齐鲁晚报电子版,济南曲艺团在过去十年还排了两部话剧,都是用济南话说的,包括《茶壶就是喝茶的》和《泉城人家》,都是国家级项目别看是话剧,里面使用的手法其实都是曲艺,加上了一些时代元素
秉承传统同时更要推陈出新
相声大师、国家一级演员 张存珠
张存珠:我在1960年进了济南市曲艺团,学的段子不多,就帮着整理那些艺人的名单,那时在编的演员将近200个,全国著名的也很多
阎军:改革开放后,人们封闭过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们去各地巡回演出,发现真正受欢迎的并不是传统的艺术,而是夹杂了歌舞和其他乐器,比如边说相声边跳个舞,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这种形式倒是颇能吸引人,所以那时的曲艺也迎合了一些年轻观众的口味
口述人:济南市曲艺团团长 阎军
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