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师大报》64年的发展历程里,有无数学生记者和通讯员和她同呼吸、共成长……让我们聆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于韵佳,山东师大报社第20届学生记者团
副团长(长清湖校区)
传媒学院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
浓浓校报情9月28日10点17分,在我接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心中五味杂陈。我不禁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这个艺术生毅然选择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保研?当低头看到那摞珍藏已久的《山东师大报》,那缕绵柔而醇厚的墨香,穿越60余载,在我的心里弥漫开来。我,有了答案。
我与校报的情缘始于大学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师姐借给我的书中夹着一张《山东师大报》。这是一张庆祝校报创刊60周年的报纸,出版日期是年11月7日。其中,《我与师大报共同走过25个春秋》、《难忘校报那些人那些事儿》、《校报扶我走上新闻路》……一篇篇充满暖意和感动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
再后来,我从一位学长那里,第一次听说了山东师大报社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团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愿意用文字书写青春的年轻人组成的大家庭。在这里,你可以直击新闻现场,去定格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你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观察、去思考;你可以用笔,去表达你的观点,书写你的青春!
当时,我多么盼望自己也能成为校报学生记者团的一员啊!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记者通讯员纳新中,经过笔试和面试,我如愿以偿,成为了第18届山东师大报社学生记者团的一员!
刚开始,我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地写稿、投稿,但令我苦恼的是,写作时总感觉头脑空空,思路不清晰,硬着头皮写了几段之后,发现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结果,多次投稿都没中。我有些许失落,于是怀着紧张的心情与报社的编辑老师们进行沟通。令我感动的是,老师们对我稚嫩的问题并没有不耐烦,反而非常仔细地为我讲解新闻写作的知识,教给我许多新闻写作的技巧;帮我分析我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出在哪里。编辑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令我收获颇丰,从此,我写评论再也不会莽莽撞撞的了,开始注意论点与论据的结合、文章的逻辑关系、语言的严谨性等问题,这使得我的文章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年12月10日,我写的《莫让手机“绑架”你的生活》终于见报了!令我惊喜的是,这篇文章还获得了校报好新闻的奖励。我更加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新闻实践,我已经由最初需要在学长带领下才能完成任务的青涩的小姑娘,像春蚕一样蜕变了,成长为一名可以独挡一面的学生记者团骨干。在第19届学生记者团成立时,我光荣地被任命为副团长!
年6月17日,长清湖校区“天地书声”图书馆开始试运行,我担任这次稿件的负责人。烈日炎炎,我们扛着相机、提着电脑在校园里奔波了整整一天,晚上,当大家熬夜坚持写稿,把稿件按时发给我时,我的心里真是满满的感动。我统稿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后来又觉得文章的结构不太合理,心想不能就这样敷衍了事,那样的话就太对不起大家的努力付出了,所以又将文章结构打乱重新进行调整,相当于重写了一遍。当我完成了稿件,邮箱显示‘发送成功’的时候,抬头看表,已经凌晨4点钟了。一份努力一份回报,6月24日,《吸天地正气闻书声琅琅》一文终于在《山东师大报》第18期上发表,当参与采写的记者团成员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时,那种喜悦之情与成就感溢于言表。
做记者,总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聆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九童的故事。张九童是一位脑瘫患者,却凭借坚强的毅力考上了山东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采访中,当谈及家人的关爱时,张九童难免有些动容,这时我突然想起校报老师平时传授给我们的采访技巧,“当你觉得被采访者身上有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深度挖掘,逐步引导他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只有拨动情感的琴弦才能引起读者共鸣”。想到这里,我便逐渐引导他说下去,而那句“有一次雨下得很大,妈妈艰难地载着我,风吹得自行车摇摇晃晃,她的雨衣都随风卷起,挡住了视线,却依然在费力蹬着车子”这一处细节描写,更是打动了很多的读者。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最终,这篇字左右的人物通讯刊登在了年4月8日校报上,而我们的原创标题《心怀月亮梦想追求太阳人生》,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点睛之笔。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篇文章获得了山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之后,校报老师又将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山东教育报》,并发表在年5月25日第期上。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大量转载。有一天,张九童来电话说,就连新民网、中工网等大型网站也转载了这篇文章,连他也始料未及。这些荣誉和奖项,是我个人成长历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更是我交给校报和记者团的一份最好的成绩单。截至到目前,我已经在光明网、新民网、《齐鲁晚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14家媒体发表过将近60篇新闻作品。我对写作的一切热情,都源于我的良师益友——《山东师大报》和山东师大报社学生记者团!
现在已经是第20届学生记者团了,我正陪伴着师弟师妹们成长,与他们分享着我在这儿收获的一切一切……在这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现在,每当师弟师妹遇到了问题来找我时,我总会耐心地为他们解答,亦如当年师哥师姐对我的热心帮助。我想把这种习惯传承下去。记得有一次,已经晚上12点多了,忙完手头工作的我疲惫不堪,准备关机睡觉。这时,有位师妹找我改稿子,她说当晚就要上交,真的是迫在眉睫。于是,我二话没说,打开电脑,将多字的稿件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又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清楚问题所在,然后悄悄地跑到门外和师妹语音,告诉她这篇稿件还需完善的地方,等一切尘埃落定后我才安心,这时已是凌晨2点了,想到师妹还要做最终的修改,感觉有些心疼,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我知道,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新闻人并不简单,但我不会因为这条路难走而故意避开。我相信,有了在校报的历练,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我都会扬起青春的风帆,在追梦之路上勇敢前行,书写属于我的篇章。
该文章刊登在《山东师大报》年11月9日第31期(总期)
第三版“我与校报的故事”栏目中
文字摘选:周婧怡
编辑:周婧怡陈书玥
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庢瑙?鐧界櫕鐤尰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