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唾液就能测出孩子是某方面天才儿童天赋

通过唾液就能测出孩子具备哪种天赋,并以此作为孩子的“培养说明书”,培养出某个领域的天才……名为“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项目,近来在各地悄然流行。虽然有的收费高达数万元,但还是受到不少父母的追捧。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多数推广儿童天赋基因检测项目的公司本身其实不具备检测能力,只是通过招商代理牟取暴利。受访的多位专业人士表示,天赋基因检测并无充分、严谨的科学依据,只是高价商业项目披上的“科学外衣”。

花数百元甚至数万元,买份“天才儿童培养说明书”

湖南的简女士在一位医生朋友的推荐下,花了1万多元给5岁的儿子做了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她将儿子的唾液样本寄送到北京,之后收到一份详细的报告。简女士相信:“这种检测靠的是大数据推理,应该有一定道理。”

近日,记者在长沙市一家母婴产品店看到一则广告:买元儿童天赋基因检测优先版,检测孩子六大能力,包括求知欲、记忆力、抗压能力、吸取教训能力、数学计算能力、阅读能力。检测结果能帮助家长有针对性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助力宝宝表现更出色。

“元只是入门产品,还有几千元的进阶版。”店里的销售员对记者说,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是“有科学依据的”。但记者追问使用的是哪种检测技术,对方却语焉不详,只是颇为神秘地说“这家公司获得了互联网‘大佬’的投资”。

记者调查发现,天赋基因检测产品在一些母婴店、保险公司、早教机构、健康医疗机构都有销售。此外,在线上搜索也能找到多款产品,有的产品介绍中还列出了“领导力”“冒险精神”等检测项目。

在一家大型电商平台,某网店推出了四种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套餐,标价从元至元不等,元的套餐包含48项,有人际关系/交际能力、责任感、早熟、亲和力、音乐天赋等。另一家门店一款号称全面儿童DNA唾液基因检测套餐的产品,售价高达元。

记者注意到,绝大部分检测机构都打出了“科学指引孩子成长”“培养不走弯路”等口号,也有一些检测机构推广时会注明“不建议忽视环境、教育、个人兴趣等后天因素,而将基因检测的结果作为孩子能力培养的唯一指导”。有家长表示,这种声明更像“甩锅”,“成不了天才都是后天的错”,也因无法通过结果来验证,对这种检测的可信度心存怀疑。

售价多元利润多元生意火爆只因“宝爸宝妈”的钱好赚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大力推广儿童天赋基因检测项目的公司本身并不具备检测能力,只是商业代理。

在网上搜索“天赋基因检测”,会检索出大批招商加盟信息,它被宣传为一个“投资小、收益快、操作简单”的“千亿蓝海市场”。有信息称,加盟成为天赋基因检测的代理商具有“低门槛、零风险、高回报”的优势,如果平均一天能销售一个产品,年回报将达到50万元,专卖店投资回报率高达%。

日前,记者和深圳一家基因科技公司的招商经理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天赋基因检测有5大类25小项,包括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艺术等。“全套的市场定价是元,给代理商的折扣是1.8折至2.6折,项目的利润率在74%至82%。”

这位经理说,不需要代理费和加盟费,只需要预付6万元就能成为代理商。公司会培训如何拓展业务,比如通过会销,或者“嫁接”月子中心、母婴店、药店、早教机构等。“宝妈宝爸对孩子的投入是不吝啬的,看重的是价值。”他说。

这位经理向记者举例说明项目巨大的利润空间和火热的代理市场:“县级代理商多个,年的平均月利润4.1万元,去掉房租、水电等成本,一年纯赚二三十万元没问题。地级市代理商收入会更高。”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销售渠道以代理为主,大部分公司本身并不具备检测能力,他们只是负责拉人头,让消费者寄送样品到能做检测的机构,赚取高额市场推广费用。“芯片技术成本很低,只有几百元,测序略高一些,也很便宜。如果找第三方公司代测样本,样本多的话,成本更低。”

天赋基因并无充分科学依据当心“因基施教”贻误孩子成长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靠谱吗?“天赋基因决定孩子未来发展是一个伪命题。”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科普作家王承志认为,天赋基因并无充分科学依据,其逻辑是基于一些发表的基因和表型相关性分析,即使一些有明确科学依据的和某种能力相关的基因,也无法代表一个人的天赋。

王承志说,“例如‘辅机动蛋白3’基因常被用来检测运动天赋。这种基因的R型变异可能让人体生成一种存在于快肌纤维中的蛋白质,为人体提供爆发力,而X型变异则会抑制这种蛋白质的生成。被检测有R型变异的人会被称为‘有运动天赋’的人,但一个人是否会成为运动健将和是否携带该变异并无直接联系,人的每个能力都由很多因素决定,每个基因的贡献都并非决定因素。”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多家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结果五花八门,除了音乐、数学、绘画等常见选项,有的表述为“自我超越能力”“领导力”等,有的则表述为“自我反省”“早熟”等。专家表示,这意味着一些特定基因的检测结果和某一类天赋的关联各有各的解读,并没有一致的、标准化的认定。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基于目前的技术,将基因检测结果直接推导为儿童的天赋是不准确的。“仅靠一个基因去推测孩子是否有相关天赋是不负责的。”某高校一位分子与遗传生物学领域教师表示,片面地通过几个或几十个相关基因位点检测确定孩子的天赋十分不靠谱,因为基因检测需要大量临床样本,且需要证实和证伪,后天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比天赋重要得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看,确实需要了解孩子在哪方面具有天赋和潜能,但天赋不是机器一下子就能测出来的。“对商业机构来言,家长的钱最好赚。但如果以商业机构的测定结果来培养孩子,可能会干扰甚至耽误了孩子正常的成长。”

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吴卫认为,如果检测项目缺乏科学依据,一些儿童天赋基因检测产品可能涉嫌夸大宣传,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相关检测,避免因此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延伸阅读:

基因检测有你想的那么神吗

近几年来,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商业或医学上的应用备受推崇,它就像给人体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书,详细地告诉你在哪方面有天赋,未来可能患什么病。

日前,美国《纽约时报》对该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报道,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至少在眼下,指望基因检测给你一生的天赋和健康一锤定音,还是一种奢望。

基因检测也要“返工”?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Myriad遗传学公司的研究人员对年至年间曾做过基因测试的万病人的数据进行了重新评估,以查看这些原始报告中的结果是否属实。

实验室对其中的6万名患者发布了新的基因测试报告,这意味着旧版结果已经完全被新数据所取代。但携带有被重新分类的突变基因的许多病患,仍被蒙在鼓里。美国贝勒医学院的临床遗传专家莎伦·普隆医生说:“这个系统目前还是一片混乱。”她说,“事实上,目前根本没有一套成系统的方式可以确切无疑地告知病人和医生,某病人未来患某病的风险如何。”因为一些以前被认为无害的突变,也许在几年后会显示出有健康危害;而另一些以前人们认为危险的突变可能随时被证实是良性的。

简单地说,《纽约时报》的上述报道告诉我们:你几年前测试过的基因,如今可能已完全变成另外一个结果。当然,这样的问题更多地会影响少数病人的少数病症,他们大多数有不寻常的基因突变。更为常见的导致疾病的突变——比如那些预测你可能患乳腺癌或结肠癌的突变——已经被深入地研究过,因此它们的含义通常不需要再质疑。

曾被广泛认为“出奇靠谱”的基因检测,哪里出了问题?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说一说基因检测的机理。

众所周知,人类染色体中DNA链条所承载的信息决定了我们的生理结构和行为。这其中大约有1.5%的代码负责阐述人体内所有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其他的代码负责阐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机体的构建和生命周期的信息。但这种简单的描述很容易让我们把染色体中的DNA信息与计算机程序类比:两者都是由一长串编码元素构成的代码序列来阐述一个或多个复杂的任务。

然而,这种类比很容易造成一个误解,即认为DNA链条上的编码与计算机程序一样,是“一段编码说一个事儿”,即每一个基因点位决定一个不同的生理或行为结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对DNA信息系统化的解读,即基因检测。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尝试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蛋白质的生物机理特性面临着缺乏“单一性”(功能唯一)和“唯一性”(作用体唯一)的特质。一个简单的蛋白质构成,可能关联到几个甚至数十个基因点位,一个基因点位发生变化,就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无疑将基因检测的难度提升了几个数量级,人类对基因的探索之路比想象中要漫长,也就造成了一些涉及复杂病理的基因检测隔几年就要“返工”的现象。

别把它当“算命神器”

如上所述,由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NA编码的复杂程度并不像计算机程序那般一一对应。到目前为止,通过基因测序来预测人体生理机能病变甚至人的天赋能力的研究,应该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商业机构还是医疗机构,目前所能做的工作主要还是在跟踪、识别单一点位的基因。这就决定了目前红火的基因检测中,有一些结论是靠谱的,而另一些则类似“电子算命”。

比如,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通过比较基因学的手段来甄别基因在遗传和复制中的错误,并以此对应到特定蛋白质缺陷导致的疾病上,因此,通过基因检测识别罹患某些特定疾病的风险是可能的。而对于复杂和多因化的系统性病征,通过基因测序的手段进行预测,还不能达到大家期望的结果。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大多数病症来说,从基因到病症之间的稳定可靠的对应关系非常难以建立。

再比如,由于我们已经能够跟踪识别一些特定基因点位,所以通过基因检测做到“认祖归宗”,查清一个人的祖源已经可以办到了。目前该技术有待补足的缺陷仅仅是样本还不够多,只能进行较为笼统的描述。但想通过测定某个“天才基因”,判定一个人智商如何、体能如何,适不适合当音乐家或者运动员,以目前的技术条件看来则相当武断。因为智商、体能、乐感等素质都涉及相当复杂的机理。人类在蛋白质层面上尚没有将其发生机理搞清楚,深入基因层面就更不可能了。

此外,外部因素究竟会对基因表达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在学界尚无定论。一个相当有趣却总被忽视的事实是:同卵双胞胎的两个个体拥有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在性格、能力、特长以及偏好上形成显著的差异,即便在几乎完全相同的培养环境中,这种差异仍经常出现。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提醒着人们,简单的基因决定论并不靠谱。

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至少表明,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套“完美基因”,没有不带疾病基因的人。生不生病,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病是怎么被诱发的,拥有什么样的天赋等等,单凭基因检测是无法准确判定的。科学家不断提醒公众,基因检测对疾病具有预警性价值,但不能过分神化,更不应将基因检测视为“算命神器”。至于想靠基因检测预测自己在某方面“天赋异禀”什么的,恐怕更有点异想天开了。如果有哪家检测机构说它能办到——没跑了,它一定是在忽悠你!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新华网齐鲁晚报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jj/3876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