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阅读你还会吗
网上看到一篇火药味很浓的文章,题目是《不阅读的中国人》,大意是,根据大量的数据罗列,表明现代中国人,已没有每年读几本好书的习惯,因为不阅读,中国人会失去思想;因为不阅读,中国人会失去信仰;因为不阅读,中国人会失去传统和文化;因为不阅读,中国人会在垃圾信息的裹挟下,渐渐地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甚至迷失家国!
当然有点危言耸听,网文嘛,观点难免失于偏颇,可以理解,但绝不是小题大作、无风起浪、笔走偏锋、哗众取宠!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阅读,是不是和十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习惯,已大不一样了呢?
二十多年前,阅读是几乎占居业余时间大半的习惯,经常去书店选几本好书,是一道大家都自以为很美的风景。虽然钱已不那么紧张,可以因喜欢一本书,而夸张的故意拿大票消费,但仍象小时候“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样,新书到手,无论部头儿厚薄,必须一口气粗读一遍,然后沉下心来,漫漫细读。那种感觉,除了获取知识和营养之外,还有一种兴奋得意的愉悦!想来我读的书很杂,比较喜好的是文史哲类,现代小说中,关于农村农民的西部作家的新作,是我比较中意和偏爱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水浒都是翻烂了几本,但红楼和西游基本没有通读,读报的习惯到是一直坚持,即使是自己掏钱订阅,我也有齐鲁晚报杂文报等报每天伴茶。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是很有限的,但大量的阅读让我提高了自身的文史哲修养,了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大政方针,养成了善于思考、理性思维、深度思索的能力和习惯,使自己不落伍,不僵化,不混沌。同龄人在一起常能微醺点江山,和年轻人在一起,亦能因敏锐的思辩新颖的观点和富有哲理的逻辑,很容易就被他们接纳。
我的枕下总是放着几本书,每日的夜读是睡前必须的功课。一本《白鹿原》我读了十几年,系统的读至少每年一次,每次都会有深刻的新体会。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西部地区古老的文明、沉重的灾难、艰难的进步,让我了解了文化的光辉、理念的圣光、人性的自私,我能清晰的感觉到作者的呕心沥血,这是一部用全部的生命和热血完成的巨著。就在十多年前,当电影版的《白鹿原》刚公开放影,就迎来骂声一片时,我一点都不惊讶!骂声表明原著太深入人心了,人们己将兆鹏兆谦的形象,以及原著的风骨进行了定格,现在要求因喜爱原著而自愿掏钱进影院的人们,对原来的感觉进行格式化和清空,不挨骂才怪呢!
可见好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同样,文化历史哲学方面的好书,也会因资源共享,而产生深刻的社会作用。好书就好比营养丰富的美食,即要色香味俱佳,又要能提供能量和养份,读好书和吃好饭一样,本来就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近十年来,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纸媒的衰退,我们无可奈何的迎来了泛文化时代。先是严肃文学与严谨的学术研究创作与普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质和量都出现不可逆转的下行趋势;接着是虚空虚幻虚无的所谓网络写手们,渐成主角风光一时;近几年来,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