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癜风专家在线沟通 https://m.39.net/pf/a_5777843.html假期是很可怕的——对许多家长来说,因为他们要在那么长时间里遭受孩子们的纠缠,忍受孩子们的折磨,没有相当的定力很难度过这一劫,作为这些“群魔”的老师,我对这些家长深表同情。这个寒假恰因为疫情,孩子们外出放风的时间又缩短了许多,这意味着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多少可以放风的机会。于是,就有很多家长和我抱怨:“尹老师,我实在受不了我的孩子了,麻烦你教育教育他吧。”教育教育,那就得让我隔空喊话了,家长把我当成了知音,无论多难,我都得完成,信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我和孩子们qq连线,先试探他们最近的表现,看他们能否对我实话实说,他们倒也实诚,把自己做过的事情一股脑儿告诉了我,我的这帮孩子们,可爱得像个娃娃,他们对我永远是不设防的,这又是一份难得的信任,我又不忍心去教育教育他们了。这让我举棋不定,因为家长与孩子谁都没有过错,谁都不可去承担过重的责任。所以想捋一捋自己这些年的育儿心得,与我的这些家长们、与我亲爱的孩子们共享。我记得我的一木五岁的时候开始练习书写毛笔字,那时他刚上幼儿园大班,每次先生带他去学习书法总是要带上我,我不去的几次,先生和一木都是愁眉泪眼地回来了,即使回到家爷俩还要继续呕气,我为了避免父子俩的这种干戈,每次都是要下班后就慌慌张张往家赶,单位距离家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中间要换乘两次公交,我下班刚到家就恰是一木要出发学书法的时间了,所以很多次我饭都是吃不上的,后来怀上了一元,我依旧挺着个大肚子,这样奔回家,这样饿着肚子,记得有一次我饿得要眩晕、恶心,就自己溜达出去买点儿吃的,可一木学习书法的地方比较偏僻,方圆真没找到个小吃,那天记忆很深刻,一直坚持到一木学完那天的书法,眩晕着回来了。一木练习手风琴时刚四岁,年纪更小读幼儿园中班,一开始孩子非常有兴趣,因为他本身就有一定的乐理基础,所以学会弹奏一首曲子对他来说是易如反掌,但痛苦的是练习,他不愿意每天练习一个小时,因为这个,先生不知狂飙过多少次,他觉得做事情必须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否则很难做成大事情。我们家为此经常鬼哭狼嚎、鸡犬不宁,我一度想让一木终止手风琴的学习,我和我的先生说:“我要先保命”,这样的日子让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后来一元出生了,我实在无法再做爷俩的和事佬,每次出发前我都要对先生攻心,对一木千叮咛万嘱咐,然后再忐忑不安地等待他们回家,看他们开门的瞬间脸色是否欢悦,攻心的战术是管用的,慢慢的这种暴风骤雨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回过头去看看这些,无法评判是先生的错还是一木的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先生把自己的标准放在了那个四五岁孩子的身上,这绝对是不适用的。书法的学习一次就是站一个半小时,对于一个五岁孩子来说,已经超越了他的身体的承受能力,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放弃孩子的学习,而是要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一个半小时可以容许他在中间歇那么四五次,哪怕一次仅仅是五分钟,也是他能量的一种回拢。我们总是忘记了孩子是真感觉到累的,而是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不想好好学,执念在这里就麻烦了,给孩子下了一个武断的定义,我们会越想越觉得可气,气到极点就想责骂、动手,孩子于是就不愉快了,于是就想都是因为这可恶的书法才会让我受皮肉之苦,书法就成了孩子的泄愤对象,实在冤枉!学习手风琴也是如此,学习文化课也是如此。昨天坐在饭桌前与一木闲聊,聊起他四五岁时的那段时光,他现在想想也觉得自己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是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过往了,自然也是把评价标准提高了。这看样是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一个评判准则,不能俯下身子去友爱地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结果就会大不尽人意。一元现在三岁多一些,他每做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夸他,为什么会夸他,因为觉得他做的事情超越了他的年龄阶段,我想大多家长都会对这么一个小孩子赞赏多于否定,理由肯定也是如此。可当孩子一旦入学了,家长们的标准就下一子提高了,就好像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以前的毛病统统得在一夜之间消除干净。这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我的学生到了六年级,家长们和我说起时对他们的评价尽是拖拉、懈怠、懒惰不听话之类,可我发现我的孩子们都那么优秀:善良、单纯、喜欢被表扬,这是他们这个阶段的特点,作业拖拉也难免,学习的确是枯燥的修行,孩子们都得去做苦行僧,我很多时候都巴望着有朝一日取消作业这一负重,让孩子们解放,可人总是要进步的、要生存的、要适应社会的,所以只能放弃那些花花绿绿的诱惑,每天背着书包按时到校,按时回家,按时回家写作业,在校是不能放任自己的,回家时就想着偷懒一下、应付一下了。这样想,是不是就觉得孩子们的那些陋习也情有可原了呢?这样去解说绝不是包庇我的学生,也绝不是为我的这帮学生们开脱,他们自然也是需要得到提醒与纠正的,可惜的是他们有时却把家长的提醒与善意的引导当成了一种扼喉的抑制。他们也高估了自己,觉得自己长大了,完全有能力来应对这大千世界了,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有个好友的孩子,一向很让人放心,家里人也经常教育他各种生存之道:例如遇到陌生人怎么办,他也经常回答得完美无缺,可真正当炮弹到了的时候,孩子却以为那纯粹就是糖衣。那次他们去了海边的家,那里是度假的地方,人流比较少,朋友他们在家里忙活,孩子自己在小区门口玩耍,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过去问孩子一个地方,而那个地方就在几十米远,朋友的孩子给指认了去的方向,那小伙子又央求这孩子给前往带路,边说边伸手去牵这孩子的手,这孩子竟没有拒绝,这时候一同玩耍的另一个小孩大声喊了这孩子一声,这才侥幸逃过了一劫。事后大家都觉得特别后怕,那个小伙子的目的肯定不单纯,否则手机导航这么发达,何须再去费了周折去问路,更何况已经告诉了他目的地在哪,为何还要去拽孩子的手,听孩子们说他的手里还缠着一根绳子,到底想怎样,不得而知,但真的有些骇人,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孩子的思维的确简单,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往往不能步调一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也过高了。人生要经历很漫长的一条道路,经验的积累是很关键的,而其中就包含了长者的劝诫与引导,一个孩子如果在外面打了别人,家长如果说打得对,继续打,那他日后一定能成为街头的小混混;反之,他会觉得那是错误的行为,要制止,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单单去看对不起它是很苍白的,但这是有教养的表现,让别人乐于去接受你。回到家书包一扔,四仰八叉躺床上去,妈妈如果说:“这样的姿势太不美观了,累了可以歇歇,但要把东西摆放好,更不要这样躺。”那你以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反之同理,你会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做出不得体的举动。早上背书包去学校,妈妈追着背影喊:“注意红绿灯”“多喝水”,你不屑一顾扭头就走了,可你果真能注意红绿灯吗?你课下能及时喝口水吗?很多时候你是做不到的,之所以那样说是你高估了自己了。如若家长与孩子们都把自己的姿态降低一些,都愿意俯下身子看看自己,这样的目光即使相撞也是柔和的,日子就不会狂躁、让人不安了!我的一木现在已经十岁了,手风琴与书法都学的恰到好处,他一直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其实从他六个多月开始识字,一岁开始读书时我们就被许多的家长所羡慕,理应我们应该满足,可我们依旧不能脱离俗尘,依旧让自己碾入了这样的一个误区。所幸的是我们能及时反省,给了孩子足够的理解与体谅,让孩子能够将修行的路愈走愈平静,在一元的教育上我们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弯路,琴瑟和鸣,幸福光顾,这本应在开始就诞生的日子终于又归位了。我没有和向我倾诉的家长们回复,也没有继续去探问我的学生们,我想用我这些真实的经验与认知来融合他们相互的关系,这样的融合需要时间,但只要结局圆满,耗费一些时日又何尝不可?!尹淑珍,笔名贯贯,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宁夏文艺评论》《语文世界》《济南时报》《济南教育》《济南日报》《日照日报》《都市女报》《当代小说》等发表过文学评论、散文、纪实、诗歌等,所写童谣被录入《济南市优秀童谣作品集》,《家乡》杂志特约作者,济南报业“小蜗牛公益读书”领读人。壹点号贯贯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