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它们一次次掉队,一次次错过,最终遗落在城市的角落,几乎成为被遗忘的世界。现在,它们被称为“零星”棚户区。济南市市中区二七街道办事处的陈庄社区,就是“零星”棚户的一个典型样本。面积小的只是一个小院落,大的也只是一两亩地,在漏风漏雨的平房中,居民盼望着有阳光的日子。
年,济南市中区全区启动零星棚户区改造,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以政府掏腰包的形式为居民兜底。3月7日至3月24日,记者走进陈庄社区,进行了蹲点调研。
通不上天然气
烧水做饭全靠烧煤
陈庄,0.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2栋居民楼,户,名居民。此次棚改,先期摸底调查的涉及户,其中有大证的户,另两户则没有(需要工作组再调查确认)。
今年50岁的王小山,就是两户中的一户。虽然进入了春天,但沿着1.5米宽的过道找到他家时,他仍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过道北侧是一间间宿舍,南侧是后来加建的小储藏室,有的改造成了厨房。
这个片区有一个名字:34-1号,就是居民口中的“杠一”。30多户居民,没有门牌号,能用数字象征的只有一个自来水给水号。时间太久,王小山家门框上的给水号铭牌也找不到了。
在这里,仅有两家后来安装了防盗门,其他的还是老式铁框门或是木门。配套的公用设施只有水和电,而燃气管道就从平房顶上架过,却因不符合安装条件而无法“落地”。
一进王小山家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厨房,做饭用液化气,虽然济南早已禁用,但是一些小贩拉着三轮车,盖着棉被偷偷送来的。而大多数居民用蜂窝炉烧水做饭,像住在西边的居民师友海,就用大炭烧水炖菜、烧土暖。
王小山一家三口实在住不开,就在屋北边又伸了“舌头”搭起一个小房,增加了一个七平米左右的卧室,妻子和女儿住在里屋,他睡在一个简易沙发上。为了放杂物,他又向北扩了一间储藏室,一棵粗大的树被圈了进去,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场景一模一样。
“杠二”的居民在南郊热电厂院内。这是用车间改造的一座自东向西的居民房,从中间砌起墙分成南北两面,再一户户隔开,窗户朝南的居民还好,朝北的居民就永远不见太阳。而在“杠二”区域的东侧,还有三户小院人家,居民董先波就住在这里。拆迁指挥部测量人员已来过好几趟,测量结果是建筑物总共七十多平米。一间小客厅,两间小卧室,还有一间小储藏间,一间独立厨房。
院子地基由东向西逐渐下沉,成为一个斜坡。二三十年前种下的两棵小杨树苗,如今长得两人才能合抱。还有一棵种在院子西墙外的大树,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日渐倾斜的西墙就死死靠在树身上。“总有撑不住的那一天,说不定哪天就塌了。”
长年不见阳光
晒被子要抢绳子
像34-1、34-2这样的单位宿舍,是零星棚户区改造中的一个典型缩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公共配套,环境卫生差,生活不便,安全隐患重重。离热电厂太近,虽然现在各项排放指标达标,但是热电厂工作时长年发出嗡嗡声,居民只能在持续不断的机器低鸣中睡眠。
在建设路82号院建材一厂宿舍西边,另一片平房里住有九户居民。86岁的张明芝和81岁的李荣清老两口,做梦也没想到晚年时能够搬离生活了一辈子的厂宅。
这里原来是个大坑,填起来后建成了砖瓦预制加工车间,再后来改造成职工宿舍,张明芝老人在院子里还保留了一个小型砖窑。但地基逐年下沉,厂里担心屋塌了砸着人,于是在前几年进行了翻修。在张明芝的退休证上,工种一栏是“砖机”。年大纬二路拓宽,他是指挥部副指挥,并被评为劳动模范,住进这里也是当年享受到的“豪宅”待遇。但时过境迁,在这里生活实在不方便,挖旱厕的人来,连担子在墙角都转不开,要把粪桶提出来才行。
王小山说,“女儿工作以后,宁肯住在单身宿舍,也不来这里住,这里没有路灯,不像楼上有声控,咳嗽一声灯就亮了。”
今年83岁的王怀英,自老伴去年去世后就一直独居。80岁以上且月收入低于元的老人,二七街道办事处“老饭桌”会免费提供午餐。由于长年不见阳光,地面返潮,一周就要晒一次被子。在平房入口处一小块空地拉着两根绳子,一天只能晒一两个小时。等腿脚不便的她搬离这里,就不用再等天晴时“抢绳子”了。
今年82岁的王同炎老人,是陈庄的老住户,他目睹了陈庄这几十年来发展的全过程。这里是新陈庄,老陈庄位置在现省委那一片。抗日战争时期,陈庄居民被日本人赶到现在这个位置,总共八九户人家,起名为新陈庄。后来这里建起了铁路宿舍,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起名二七新村。
王同炎老人是陈庄第一家由平房迁上楼的居民,当时由于铁路建宿舍,经过单位和政府、居民协商,他家占地一亩多地住了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的大院子就被征了。后来这样的院子就一座座地被各个单位建厂子建宿舍置换掉了。
这里每栋楼都是单位宿舍,正是各个单位自建的过程中,在墙角之外、缝隙之间,这些被称为“挂着”的小院,成为一个个棚改的死角。
一纸棚改的公告,再次让这里的居民们看到了希望。
//////////////////////
//////////////////////
[组合报道②]
平时处得像朋友,一谈补偿像仇人
坐下来商量,寻找利益最大公约数
陈庄社区居委会主任尹小爽(左二),总被居民围住询问拆迁政策。
高空俯瞰,零星棚户区占的面积很小,这块还算比较大的,也只是个约两亩地的院子。
在陈庄社区72栋楼之间,零星散布的这27块棚户区,更像粘在一个个角落里的“伤疤”。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说,城市拓展过程中,由中心向郊区的自发式、蔓延式发展,缺乏整体设计,杂乱无序,是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伤疤”的根本原因。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协同,共同退让,最终达成利益共识,是棚改的最佳路径选择。
政府、单位和居民
棚改要权衡三方利益
“这辈子最怕跑肚拉稀,半夜往旱厕跑,你也能想象到那个场景。”居民对搬离的渴望是发自肺腑的,“做梦都想着搬。”
拆迁一般都采用“外迁”“走货币”两种形式,前置工作做完,就待政策出台。在拆迁指挥部,常务指挥刘鸿川这几天稍轻松了一些,前几天摸底调查,来登记的人有时会堵一屋子,问他最多的,就是补偿政策。但是谈到如何补偿,就很难谈下去了,“平时处得像朋友,但一谈补偿就像是仇人。”
刘鸿川总会拿梁庄的例子给居民算账,梁庄一期棚户区拆迁改造时,每平方米的房价是元,梁庄新社区建成后,水电暖不再发愁,上下电梯也更方便,房价翻着跟头往上涨,眼瞅着到了两万。
“要看长远,看生活改善,看未来升值。”但不管怎样,济南近郊拆迁改造大规模进行,拆迁成本大幅上升。零星棚户区涉及企业公房和私房,拆迁涉及政府、单位、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刘鸿川说,山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积极配合拆迁改造,二是防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不让职工吃亏。
“政策出台后,就要和居民坐下来谈,必要时政府要低头。”大多数人是支持的,也是感谢的。“先把感谢放在一边,只要居民安置上楼,高高兴兴地走,我们的工作也就做到位了。”
毕竟这是一项民生工程,而且大多数是低收入群体。所以前置的摸底、登记、评估都是快速推进,就是能够早日让居民搬出棚户区。“改造势在必行。”
在有限的资源下
需要各方换位思考
零星棚户区改造,一是改善居民生活,二是使土地在城市有效利用,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民生改善都有好处。这种城市的更新,只有政府起主导性的作用,才能解决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也能对城市区块进行整体定位和规划设计。
王佃利分析说,当整个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定位更加清晰时,高效的整合利用成为一种必需。尽管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整体协商、多元参与和多方利益的整合。
“这也是对当地居民的一个考量。”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王佃利分析研究过不少这样的拆迁案例,各方的利益要得到充分表达,各方都要适当地有所让步和妥协,居民对回迁安置房有要求很正常,但其实也应该认识到,这片地块的升值是政府和企业的大量投入所带来的,价值上升的背后是资本的积聚。
政府拆迁改造一个零星的片区,是从公共利益出发,“毕竟政府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居民也要知进退、谋共赢。”王佃利说,在政府有限的资源下,各方坐下来协商,适当理解和换位,让步是可行的路径。
从去年以来,政府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上已有相对成熟的路径,像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在拆违时,主张先公家后个人,先党员后群众,这里实际上是政府的立场问题,政府在相对公平中依法行事,改善民生,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
//////////////////////
[组合报道③]
蹲点日记(摘选)
3月7日 阴
早晨9时,评估队在居委会主任尹小爽的带领下,正挨家入户摸底调查。
看到居委会主任来到院子里,居民们围了过来,一脸的期待,主要是询问具体政策,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能否享受“46平”。但具体还在等待政策出台。
先粗略看了一遍,境况虽有不同,但大多相似。家里大都是旧式家具,张明芝屋里是古老的西洋式摆钟,早已停摆,时光仿佛停止。
3月14日 阴
“这个院子里有个户主刚去世,昨天出的殡。”陈庄社区居委会主任尹小爽说。
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大半个院子,老式的瓦房,人越来越多,住不开就加一间,再加一间,一点点地加盖。在去年拆违拆临时,涉及棚户区的院子先没动,在棚改中寻求一次性解决。
但院子里的居民还是没能等到花儿全开的那一天,就像这家的主人,在棚改的进程中就去世了。
3月19日 晴
今天主要调研出租户。
有不少经济条件尚可的居民,选择了在别处买房居住,将房子对外出租。从平阴来的大娘跟着做生意的孩子,在其中一个院子里租住了十多年,她负责照顾小孩。现在他们关心的是:真拆?啥时拆?
租住在这里,意味着极低的生活成本,繁华的商业氛围,从而实现小本生意的利润最大化。
租金一个月才六七百元,出行方便,生活成本只有水电费,取暖自己烧蜂窝,做饭用电或蜂窝,如果上楼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极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郊区显然不会有这么多的赚钱机会。
3月20日 阴
年最后一个零度天气。
在英雄山做点小生意的师友海照顾着瘫在床上的老伴,据他讲没有退休金,老伴吃低保。这样的居民恐怕只能靠政府或单位给解决。但是他对老伴精心照顾,大炭烧炉子,土暖气很烫,锅里炖着肉汤,妻子自从摔断腿之后就一直瘫痪在床,四五年一直这样躺着,再没见过阳光。但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精神状态还不错。他还养了一只蝈蝈,给这个家里增添了极大的生机。
3月22日 晴
天气突然就暖和了。
老居民王同炎、王之泉、刘正山几位老人,详细地回忆了陈庄的历史,从解放前的一座座小院,一个个姓氏,一个个人,再回忆到一栋栋楼,像这样的老居民越来越少了,关键是像这样的城市发展记录太少了。王之泉老人说,他章丘的老家有村志,但像陈庄这样过去的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太快了,快得来不及留下什么,就被高楼大厦覆盖了。
拆迁政策出台之前,拆迁指挥部清静了许多。常务指挥刘鸿川详细地算了一笔拆迁账之后说,能否有足够的安置房源,是解开棚改的最关键的“扣”。
//////////////////////
//////////////////////
[组合报道④]
美好的生活总在前方
棚户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曾经的“豪宅”很快就成为棚户区,背后是经济和城市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尽力拉着居民不要被时代抛弃,跳出这个“坑”,或许就迎来另一种新生活。
“先把感谢放在一边”。在蹲点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居民的期盼和盘算。的确,谁不想利益最大化呢?甚至面对同一个政策,有的居民窃喜,有的却是哭泣。说到底,面对利益,权衡的不仅仅是拆迁居民,还有他周围的邻居们。棚户区的消灭,眼皮下的伤疤变成花园,意味着环境的改善和地价的再次攀升,非拆迁居民甚至城市中的每一个你我,都是受益者。
百姓的需求千差万别,利益要保障,要做到绝大多数公平已然不易,但棚改不是精准扶贫,无法“因户施策”,政府听到的百姓声音越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决策也就越难,但面对历史性的多元矛盾和难题,前期工作仍然是越细致越好。
我们也可以在制订政策时,跳出济南看济南,去了解、调研外地是怎么做的,借鉴外地的经验,把这些道理给百姓讲明白。
这是一个让对方都接受的过程,给老百姓说明白了,表达清楚了,群众接受了,这才是在共同利益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不管如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更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