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壹点·壹点号昱见
记者:王昱
在中国人新年的众多年俗中,放鞭炮即便不是最普及的,也是最有存在感、最热闹或者说闹腾的,而且没有之一。
仔细想想,放鞭炮这事儿在中国这么普及,其实挺不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的——中国人求安稳,而燃放烟花爆竹却有一定危险。中国人讲究勤俭持家,然而鞭炮却是一种高消耗品,一挂鞭放完除了满地纸屑,啥都剩不下。最后,中国人喜欢”闷声发大财“,而鞭炮却是最高调的一种宣扬。
一家燃放左邻右舍都听得清清楚楚,在过去,年关里鞭炮放的多少在一些地方甚至能成为邻居们评价这家人年景咋样的标准。
如此跟中国人八字不合的年俗,是怎么走进中国人的生活的呢?这背后有段故事。
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爆竹的发明,其实要比火药早的多,只不过火药发明前的爆竹是真正的竹——用火烤封闭的竹节,竹节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最终让竹子爆裂,就产生了噼啪作响的声音。这种原始的爆竹一直被持续使用到宋代才被装药爆竹所取代。
而古人最开始烧爆竹的习惯,则是受了另一种更加古老的习俗的启发——庭燎,又称庭照,即人们祭祀的时候,在院子里把一些芦苇、松树、竹子等竖起来,再用麻布缠裹着束成一个草把,再用油来浇灌,最后点燃,照亮整个庭院。这种习俗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记载。
《诗经·小雅·庭燎》中“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诗句,就是记载周天子庭燎,诸侯前来观礼的景象。有趣的是,从庭燎的诗句看来,这项仪式在周代应该是相当安静的——因为诗歌中还专门记载了仪式中能听到车驾发出的鸾鸾之声,可见场景并非十分吵杂。
与我们熟悉的爆竹相比,周天子的”篝火晚会“比较有高冷范儿。
而当燃烧物从普通柴火改成竹子时,爆竹就出现了。宋代袁文《瓮庸闲评》中记载:“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宋代的《事物纪原》也有推断:“爆竹燃草起于庭燎。”
不过,随着烧爆竹习俗的流传和装药爆竹的普及,燃放爆竹的本意逐渐被淡忘,而被附会上了很多驱邪避鬼的故事——在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
这里所说的“山臊”其实并不是真的人,而是一种模样像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见或许是山臊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人接触山臊后即生病,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传说中怪兽“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
与普通动物接近火时就感到惧怕不同,单纯的火光不能驱赶山魈,必须辅助以燃爆的声音。所以古人才在庭燎的基础上作爆竹以驱之。
当然,东方朔的此种说法究竟是否确实,谁也不能明证。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时,从最初寂静的庭燎,到后来的燃烧爆竹,再到宋以后装药爆竹,中国人做的爆竹越来越响似乎是一种趋势。而据说要驱赶的山魈早已不知所踪了。
或许,一个文化心理学上解释比这个传说更有说服力些——正因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含蓄、隐忍、节约,所以过年期间才更需要用爆竹这种爆裂的方式完成一次发泄。
来源/齐鲁壹点
编辑/胖胖
-END-更多泰安新鲜事儿
你猜昨天多少辆车涌进咱泰安?
泰安79场招聘会,时间地点都定了
肥城直达济南机场客运快线初六正式开通
宁阳县确认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点下图向记者爆料
■信息发布■数字营销■舆情服务■大数据服务
■多媒体影像制作■互联网+平台搭建
齐鲁晚报泰安融媒出品
新闻热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