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她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孙机
说到考古、文物,现代人分分钟想到“穿越”二字。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正是一位可以毫无压力地穿越到各个朝代的学者——孙机。
孙机是谁?先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说起。新中国成立前,靠写小说把自己写进了文学史,新中国成立后,转入文物研究摇身一变成为文物学家,沈先生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可谓是特立独行。
而沈从文和孙机颇有渊源,先生当时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员,经常到午门给游客义务讲解,孙机也跟着去听。时间长了,两个人就熟悉起来,孙机跟随沈从文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协助整理了中国古代铜镜的资料,算是学艺入门。
孙机跟随着先生入行文物界,从沈从文处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又从宿白处研究汉唐文物,在文物研究领域堪称大家。到现在薪火相传,孙机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在古代舆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孙机在学界的名声可能并不大,却是一位有真功夫的学者。他很清楚的认识到,考古,不单单是考证,更重要的是探索文物背后所固有的社会功能。这怎么理解,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代人日常生活的用品,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职责所在。基于这一点,孙机的书,强调的是历史、科学、艺术三重价值,他的书虽然有大家的底蕴,却运用流畅的文笔,内容扎实、准确、系统,即便是入门者,亦可干货满满。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京华才女杨之水曾这样品评孙机:“孙为学,为人皆不苟且,当年在学习会上就总是很有锋芒的发表不同意见。他的说话也和他的作文、做人一样,简洁、明快。”孙机所著《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对考古发现的数量巨大、门类繁多的汉代文物,进行了总结性的全面梳理。书中他将“汉代文物”改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就是旨在揭示这一文物的生产技术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汉代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本辞典一样的书,书中图文并茂,资料丰富,对于嗜古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如果说《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是一部关于古代物质文化的"断代史",那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部"通史",它的内容虽然简要,意义却不容低估。这本书原是孙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系列讲座的讲稿,高坛设座之际已令听众折服并大为获益,编辑成书虽然没有演讲氛围中的“现场感”,但丰厚的内容、简净的文字,以及细腻的手绘图,依然散发智者的气韵,已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典范。
孙机手绘图,汉代长辕犁复原图;五台山唐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山西平顺淳化寺大殿梁头挑檐(由上至下)。
有书友这么评论: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以来,这是第一本能承其衣钵,使人深深为真实存在过的中国文化迷醉而自豪的书。这本书结合了多学科成果,论述精当,索引资料丰富,特别是配图极精彩,读来令人不忍释卷。将衣食住行常识讲出如此深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文明的复兴需要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清理和体认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它不仅是立足现代面对过去,更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前提。”
“按物质文化史并非常态,我想写的,是一部具有立体感的历史。”
“现在人又老了,精力也不够了。”
今年九月,年近九旬,孙机先生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再次通过新作《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惊喜。书中收入的50篇文章,涉及众多门类,有华夏文明共生的动物世界、古代先民的饮食生活、武备军事、科技工具,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等。在先生的笔下,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一样样的文物活生生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正如作者所说:我中华文明岂可在这一本小书中写尽。感谢孙机在文物考古领域所作之杰出贡献,也希望大家能多读书,读好书,通晓一些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活学活用,继承与创新。
总策划丨林育程
文
曦之
图片来源
百度百科、齐鲁晚报等
资料来源
新京报、豆瓣读书、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