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年06月15日跟一本书去看一座城
□林之云
青岛作家李洁除了大部头《文武北洋》外,还出过一本《风流故居》,主要写民国一些文人政要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旧宅。好多年了,我一位朋友但凡到外地出差,总要带上那本书,按图索骥地去找去看,不亦乐乎。眼下,济南也有了这样一本书,它就是陈忠的《走读济南》,和那本书不一样的是,这是专写一地,丰富而全面。
虽然书中提到的地方我几乎全都去过,但看了书才知道,原来那些司空见惯的景观里,还有过那么多人和那么多故事,那么多历史的遗迹和岁月的珍藏。这本书堪称外地人的人文导游手册,亦可做本地人的文学漫游地图,它可以帮你轻松愉悦地走进一座城,了解一座城,深入一座城,甚至,爱上一座城。
认识陈忠很多年,过去只觉得他写作上比较勤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对于这座生长于斯的城市,他还一直在游历,在感受,在学习,在思考,在深化,在描写。他曾经做过记者,见闻、实录与考证方面,足见功夫。他更重要的身份是诗人,许许多多的诗情画意都融化在字里行间,带动着里面的人物和景物,变得或悠远,或空灵。
对于这个城市的景物和历史,他总是用心灵的脚步认真又仔细地去丈量,去触碰。从五龙潭、大明湖、曲水亭街、珍珠泉、百花洲、白石泉、千佛山、南大寺、南新街、洪家楼等,然后再到郊外,开元寺、灵岩寺、五峰山、佛峪、报恩塔、四门塔、义净寺、灵鹫寺等。很多时候,他还是循着文人的足迹去走、去看、去抒情,像李白、杜甫、辛弃疾、张养浩、周密、王士祯、老舍、王统照、路大荒等。读这样一本书,就像是跟着那些景那些人,在这个城市各处又重新走了一遍,收获颇丰,值得久久回味。况且,还有如张志这样的民国法学家我过去听都没有听说过,真有点愧为热爱这个城市的一员。
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去苏州,在书店里看到一个书架上整整两格都是放的关于苏州文化的书,有好几十本。那时候,专门写济南的书大概也不过一两本。现在,20多年过去了, 这座巍然矗立了九百年的古塔还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那留在山崖峭壁上的石刻题字碑记又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可寻之志,我们也无从知晓;只是,我愿当年僧人宗义的德行能像寺院内两株高龄的银杏树那样枝繁叶茂、开散在人间,愿世人能长留一颗感恩的心,如这巍巍青山一样,报以高阳无限的葱茏。——《报恩塔·济南有座“大雁塔”》
也许,正因为作者是一个老济南,才会如此年复一年地去观察去探究去讴歌这座城市。正因为是一个诗人,他才会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去感触去融化这座城市的晨昏和月光。而现在,他作为一个散文家,在用自己坚持不懈的笔触去实实在在、孜孜不倦、事无巨细地描摹一个城市,表达一个城市,传播一个城市。
跟《走读济南》去看一座城,是一本书的机遇。一座城市能拥有一本这样的书,是一座城市的缘分。陈忠走读济南,我们跟着他,一边走一边读他的书,同时一遍又一遍打量这座城市。他驻足沉思时,我们也停下来做一些遐想。这是他的城市,他是这里的土著,也是最深的挚爱者。大概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众多过客的存在,也许正是这本书之所以被需要的价值所在。
——————————————
陈忠,字明谦。笔名:姬枬,男,年出生于济南,祖籍河北,山东师范大学专科毕业,年就读山东大学作家研究班。九三社员。曾在《金融导报》、《中国妇女报》做过记者、编辑,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作协主席团成员、济南市作协副秘书长。出版个人诗文集《在夜的旷野上》、《让面孔呈现面孔》(与人合集)、《空中之巢》(与人合集)《二重奏:羽毛一样轻舞》(两人集)《漂泊的钢琴》(获济南市政府首届“泉城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青苔上的月光》(获济南市政府第四届“泉城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徐志摩与济南》《四重奏:济南的回响》(四人合集)《济南往事》(与魏新合著),与刘溪主编《济南诗选(——)》《济南散文选(——)》、《走读济南》并在《人民文学》《文艺报》《星星》诗刊《诗选刊》等几十家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
—————————
喜欢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