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差点亡国了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94678789028524&wfr=spider&for=pc

手头在写阿富汗的前世今生,但因为信息量比较大,再加上酸宝生病了,暂时还没能写完。今天先分享一段英国历史,作者是观雨大神经,全文近1.5万字,建议抽整段时间阅读。

前不久,英国皇家海军的航母编队正向南海驶来,只不过还没过苏伊士运河,编队里的四艘水面军舰就折损了三艘,只剩一艘老旧的23型护卫舰继续跟着伊丽莎白号航母往前开。

英国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像个段子。

尽管如此,这个国家仍然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因为他曾经是人类现代文明里的庞然大物,直接定义了当代的西方世界。搞清楚英国是怎么发家的,对西方世界的发展规律也就理解得七七八八了。

不过这个人类现代文明里的庞然大物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天选之子,实际上在多年前,他们一度差点亡国。

那么当年的英国人是如何从亡国的边缘爬出来,并迈出争霸全球的第一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01

自作孽的岛国

年7月29日,近艘满载名士兵和名水手的西班牙军舰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无敌舰队”,正向英国杀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拿下英格兰、爱尔兰以及法兰西女王伊丽莎白头上的王冠。

当时的英国和我们后来认识的那个日不落帝国是两码事,别看伊丽莎白的身上挂着一大堆头衔,但其实他们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的贫穷岛国。

那个时候的西班牙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人畜无害(牛除外)的度假天堂,他们作为大航海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在16世纪曾经盛极一时。

西班牙不仅独占了伊比利亚半岛,还称霸了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世界,其国土从秘鲁延伸至菲律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无可争议的全球霸主。

眼看日不落帝国的铁拳就要砸到脸上,这样的局面搁谁身上都会压力山大。不过伊丽莎白对眼前的局势并不感到意外,她的心里很清楚,是她们自己把西班牙给惹毛的。

一个贫穷的岛国是怎么把一个全球霸主给惹毛的呢?

第一个原因是宗教,16世纪的英国在欧洲是个另类,他们在宗教改革方面特别积极,而这要归功于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和信奉天主教的妻子离婚。在中世纪,王室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要得到罗马教廷的批准,而且如无特别的理由,离婚一般是不批的。

亨利八世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他的皇后年事已高,还没给自己生个儿子出来。

然而王室婚姻涉及到的人物都是皇亲国戚,哪边都不好得罪,所以罗马教皇推三推四的扯了几年就是不批。这让亨利八世很不爽,离个婚居然这么难,国王当成这样属实憋屈。

于是亨利八世在年的时候干脆冲冠一怒,掀桌!

这一年,亨利八世强迫英国宗教会议宣认他是英国教会(圣公会)“唯一至高无上的主”。2年后,英国教会给罗马教廷的岁贡也停了,到了年,英国国会干脆通过了《至尊法案》,直接规定英国教会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而不是之前的教皇。

虽说当时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都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像英国做得这么绝的并不多。亨利八世这一番折腾后,英国对罗马教廷是钱也不用给了话也用不听了,至于换个老婆那更是不在话下。于是亨利八世就此彻底放飞自我,又先后娶了五个老婆。

不过自由的代价就是英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天主教的公敌。也就说在那个年代,任何人攻击英国,罗马教廷都会在精神上支持他。

而现在攻过来的西班牙就是天主教的铁杆支持者。对于教廷铁粉来说,英国就是一个天然的死敌。

除了在宗教方面成为了西班牙的死敌外,英国在现实发展中也与西班牙结怨颇深。当然,这主要怪英国人自己,他们因为没有及时摸准时代发展的脉搏,所以导致自己在中世纪后期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英国向往的是欧洲大陆。岛国毕竟只是个岛,各种资源都差点意思,而农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土地,所以英国人非常希望能在欧洲大陆上占他一块地盘。

事实上12世纪金雀花王朝时期的英国确实在法国占有广阔的土地,不过到了13世纪的时候,大量法国领土已经被法国国王夺回。

(红色为英国金雀花王朝12世纪和13世纪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两国为了争夺法国的统治权,又在14世纪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一直打到15世纪。年,本来占尽优势的英国人被法国17岁农村少女贞德击溃,遭遇形势逆转。20年后,英国人丢掉了在法国的最后一个城市加来,百年战争宣告结束。最终英格兰在欧洲是一块地也没了,彻底沦为岛国。(进击中的贞德)紧接着英国又陷入历时30年的内战(玫瑰战争),长期的战乱导致英国国力衰败,成为欧洲的边缘角色。尽管如此,英国人对法国土地的执念仍未消退,在法国查理七世夺回法国王位后,嘴硬的英国人仍不放弃其法国国王的头衔。所以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近代,英国国王都一直宣称自己是法国国王,这也是为什么伊丽莎白头上还挂着法兰西女王的头衔的原因。这波嘴炮卫冕甚至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绵延几百年的嘴炮卫冕并不能改变英国从15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失去了进军欧洲大陆的能力的现实。这时候英国才想起来自己还可以向海图强,当时的航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欧洲国家得以去到全球建立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前途早已不需要局限在欧洲大陆。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来晚了。就在英为欧洲大陆的土地和法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葡西两国从非洲获取奴隶,从美洲获取金银,从印度洋获取各种珍贵商品,在海洋上赚得盆满钵满,国力迅速崛起。按照当时的观念,海洋并非开放的资源,而是谁发现归谁。于是为了平衡葡西两国的争端,罗马教皇大手一挥,在大西洋中间划了条线,把全球海洋分为东西两边,西边全部归西班牙,东边全部归葡萄牙。这是欧洲人第一次自作主张的分割不属于自己的疆域。随着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葡西两国在16世纪建立起的海外殖民帝国超过了万平方公里。而英国的这个数字是0。葡西两国殖民地如图所示:红色为西班牙占领区;蓝色为葡萄牙占领区。强大的葡西两国当然不会允许外国势力染指的他们的航线和殖民地,于是偌大的新世界根本就没有英国人的立足之地。陆地归了法国,海洋归了葡西,英格兰该何去何从呢?英国领导人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不过英国的海盗们则没那么多顾忌,他们瞄准了遍地黄金的拉丁美洲,而那里是西班牙的地盘。当然,对于海盗来说是谁的地盘并不重要,反正他们也不会遵守规则,既然官方不允许,那我就走私。英国著名的海盗航海家霍金斯就干起了走私黑奴去拉美贩卖的生意。黑奴买卖这个事先不说走不走私,他首先是个很残忍的买卖。一开始伊丽莎白对于这种道德败坏的黑奴贸易是拒绝的,再怎么说大家都读圣经长大的上帝子民,做人的底线还是要有的,所以她对霍金斯的无耻行径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在听取了霍金斯靠这个赚到的利润金额后,她果断选择了入股。获得王室入股的英国走私生意越做越大,西班牙人则越来越忍无可忍。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霍金斯终于在第三次远航时栽在了西班牙武装舰队的手上。年,西班牙的反走私舰队在墨西哥湾重创了这支有伊丽莎白入股的英国掠私舰队,英国人的6艘舰船仅剩2艘回到老家。这对于伊丽莎白来说相当于买个股票结果把本金给亏没了,视财如命的女王迅速采取措施,马上没收了当时正好停靠在英国港口的一支西班牙船队的所有财宝。从此英国人就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与其去东躲西藏的走私,不如去光明正大的抢劫;反正横竖已经跟西班牙结下梁子了,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了。从当时国际局势的角度来看,如果葡西两强相争的局面维持下去,英国作为一个搅屎棍,说不定还可以从他们的矛盾中开拓点生存空间出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年葡萄牙国王恩里克一世去世,这位葡萄牙王室最后的血脉偏偏还是个主教,没有子嗣。于是葡萄牙贵族们不得不满欧洲的去寻找跟王室有点沾亲带故的候选继承人,结果好死不死,找来的这几个候选人里居然就包括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既然这样菲利普也就不客气了,实力强大的他轻松压过其他候选人并戴上了葡萄牙的王冠,于是西班牙就这样躺着吞掉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这下全世界都是西班牙的了。在把教皇分给葡萄牙的东半球纳入囊中后,西班牙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其他国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庞大的西班牙船队从世界各地向首都马德里源源不断的运送金银财宝。这里如日中天,是世界的中心。如果你整天去薅羊毛的国家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霸主,那么按理说你应该要收敛一些,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然而穷疯的英国人管不了那么多,就在西班牙称霸全球的时候,霍金斯的堂兄弟弗兰西斯德雷克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船长活着回来的环球航行。德雷克的这个环球航行可不是冲着冒险和破纪录去的,他在航行过程中毫不客气的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完成“环球零元购”的德雷克最终满载而归,给投资者带来了倍的利润。伊丽莎白作为资助者之一,分到了16.3万英镑,几乎相当于英国政府一年的支出。农民出身的德雷克也因此在自己的船上被女王亲自册封为骑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海贼王。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在德雷克事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中。在长期的抢劫生涯里,英国海盗们的海上战斗装备和经验也日益精进,英国也在此基础上开始改造自己的海军。领导英国海军建设的,正是之前的走私大佬霍金斯。当年在墨西哥湾被西班牙武装舰队击溃的霍金斯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你的船足够快,火力足够强,那么一艘艘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就是你在海上的存钱罐。16世纪的英国人对这些“存钱罐”爱不释手,反复在全球霸主的身上验证着“炮筒子里出金币”的道理。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而英国人已经不是在摸了,简直就是在连抓带踹。此时站在世界之巅的菲利普二世已经被这群不讲武德的岛民逼到了心态爆炸的边缘。所以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过来的时候,伊丽莎白心里很清楚这是早晚的事,不过她一度觉得这事还能谈谈。然而和谈的请求只换来了菲利普二世的冷笑,因为对于西班牙来说,进攻英格兰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还是道义,亦或是宗教信仰出发,都是在替天行道,更何况西班牙还实力碾压。一代雄主菲利普二世在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彻底终结这个无赖的异端王国,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之所以说是“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是因为菲利普在三十多年前就曾经当上过英国国王……02伦敦爱情故事那么当年的菲利普是怎么当上英国国王的呢。三十多年前,还是王子的菲利普迎娶了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也就是当时的英国女王玛丽一世。玛丽一世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位,然而在年的时候,不到16岁的爱德华六世英年早逝,玛丽趁机通过一系列权力斗争登上王座。于是37岁还孑然一身的大龄剩女,一夜之间就从无人问津的落魄贵族变成了皇家婚恋圈的香饽饽,一封封来自各国王子的求婚情书抛向这位中年大姐,她的人生从此春光明媚。玛丽一世的母亲就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皇后。受其母亲影响,玛丽一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上台后便致力于天主教复辟,导致英国的宗教改革陷入倒退。为了复辟罗马天主教,玛丽一世对新教势力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她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血腥玛丽”。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来自母亲娘家西班牙,且同为天主教死忠的菲利普王子与玛丽女王一拍即合...当然,现实生活并非童话,这段婚姻实际上很难和爱情扯上关系,菲利普比玛丽小11岁,在女王面前就是个小鲜肉。婚后两个人甚至很少见面,连子嗣都没有。不过无论两个人的感情如何,在他们成婚后英国就进入二元君主制状态,菲利普就这样坐上了英国国王的宝座,英西两国也就此结盟。这波操作可谓皆大欢喜,一方面让玛丽一世得到了天主教大国的支持,一方面菲利普得到了英国王位,最后还让罗马教廷非常开心,因为“宗教造反急先锋”英国终于回归了天主教朋友圈。然而好景不长,这段深受罗马教廷祝福的婚姻仅持续4年就寿终正寝,年,玛丽一世病逝。菲利普虽然一度是英格兰国王,但他毕竟是个女婿,现在女王都没了,又没有子嗣,这个位置很快就跟他没啥关系了。不过菲利普可不愿放弃英格兰的大好河山,那怎么办呢?不要紧,玛丽没了还有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当时的合法继承人,于是菲利普果断选择路径依赖,转个背就向伊丽莎白求婚去了。二十多岁的伊丽莎白青(王)春(权)靓(在)丽(手),求婚者排成了长队,其中前姐夫菲利普是动作最快的,排在第一个。这是所有女人羡慕的场景,那么伊丽莎白会做何选择呢?伊丽莎白很像她的父亲,她是个新教徒。个人的宗教信仰选择有很多原因,但是客观上来说,当时作为一个国王去选择新教,摆明了就是在追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而追求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肯定是为了在自己的国家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做出这样选择的人,会甘心把权力分一半出去吗?所以虽然拥有众多追求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摆在伊丽莎白面前的道理却很简单:只要我不嫁,整个英国就都是我的。婚姻只会分掉女性一半的家产,王权则让女性彻底走向独立。伊丽莎白最终决定做自己的女王,谁都不嫁。于是大权独揽的伊丽莎白也因此成为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童贞女王”。当然,这样的选择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伊丽莎白从此失去了国际盟友,只能独自一人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敌对势力。三十年后,当菲利普二世的无敌舰队向英国开去时,他和她之间已经没有了当年求婚时的花前月下,只剩下一个老头子要绞死一个老太婆的执念。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年近花甲的伊丽莎白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坎要是迈不过去,罗马教廷的绞架就基本没跑了。她现在需要靠一己之力撑住摇摇欲坠的都铎王朝。不过能在充满敌人和男性权威的政治世界里独立支撑数十载,女王自然也非等闲之辈。年7月29日清晨,这个孤寡老人从卧榻中起身,用厚重的粉底遮住枯槁的面容,用粉红假发掩盖稀疏的发际,站在华丽的服饰里,以半神的形象出现在臣子面前,开启了这场命运的决战。03渺茫的希望英国对西班牙干的事情虽然不地道,但是国家之间没有什么道义可言,只有利弊取舍和成王败寇。你是窃贼还是雄主,并不是看你之前干过什么,而是看你最后能不能打得赢。况且西班牙去美洲掠夺当地资源的行为也谈不上有多地道。大战在即,伊丽莎白在战略上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陆地决战,等西班牙军队登陆后,双方陆军在英格兰的土地上决一死战。这个选择要求海军作战以配合陆军为主,保存实力,骚扰对方。这是一个保守的战略,不过因为英国海军的纸面实力不如西班牙,所以保存实力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选择。第二个选择就是海洋决战,这个选择要求海军在敌方登陆前全歼敌方舰队。这个选择没有退路,如果海战胜利,那么陆地自然安全;而如果海战失败,则英国将被彻底封锁,且无力再阻挡欧洲大陆源源不断的支援,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靠打劫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的英格兰穷困潦倒,女王伊丽莎白治国讲究一个“抠”字。她一直舍不得在陆军身上花钱,所以陆军的装备严重短缺,连足够盔甲和火枪都没有,甚至还在使用弓箭,战斗力比临时招募的民兵也强不了多少。不过海军的境况则完全不同,皇家舰队虽然名义上是英国的海军,但实际上里面的大多数舰船并非王室所有,而是一个个海盗个体户。可以这么说,英国的陆军相当于一个国营单位,海军则相当于一个公私合营的股份制单位,英国王室并不完全拥有海军,只是占据一部分的股份。这些个体户海盗并不需要固定的军饷,他们平时的工作模式是接受各种投资,开启各种冒险项目,赢了就回来各种分红,输了就喂鱼下辈子再见;这里面最重要的投资者就是伊丽莎白。也就是说这支海军不仅不花你的钱,还能给你赚钱。这个模式对于无利不早起的伊丽莎白来说非常完美,不过按照我们通常的观念看,这种“股份制军队”的忠诚度恐怕会很成问题,他们说到底只是一群雇佣军。然而在这次战争中,他们的忠诚度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西班牙是这些海盗共同的敌(钱)人(包),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沾满了西班牙人的金币和鲜血。说白了,这些海盗和伊丽莎白是坐在同一条贼船上,船要是沉了他们一个也跑不脱。所以同仇敌忾是这支海盗军团的唯一选择。伊丽莎白对这支“国营陆军”的斤两心知肚明,她很清楚,现在唯一有资格摆上赌桌的筹码只有这支股份制皇家舰队。所以女王很快做出了决断:养盗千日,用盗一时,全员进行海洋决战。大敌当前,承载英国命运的英格兰主力舰队在英国南部的普利茅斯港严阵以待,另外还有一支分舰队驻扎在英格兰东南角的肯特郡,用来防御有可能从弗兰德斯地区过来的登陆部队。英国主力舰队的总指挥官是伊丽莎白的亲表弟,海军大臣查尔斯.霍华德勋爵,值得一提的是这哥们从来没有指挥过海战...这看着有些儿戏,不过这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常规操作,关键岗位上当然要放上自己的亲信贵族,哪怕这个亲信啥都不会。当然,伊丽莎白也不是傻子,生死存亡的大事肯定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士来操盘。皇家舰队的副指挥正是当年那个完成“环球零元购”的海贼王弗兰西斯.德雷克爵士。任命这样的人作为海军副指挥官,一方面体现出英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英国确实也没有别的人才,这几十年来尽干些打劫的营生了。海盗头子配表弟,这就是伊丽莎白能拿出的最强阵容西班牙海军在人士安排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总指挥是对海战一窍不通的贵族西多尼亚,这位大佬不仅对海战一窍不通,甚至还晕船。他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完全是被菲利普二世赶鸭子上架强行摁来的。而副指挥则是从基层一路晋升上来的身经百战的老水手里卡尔德。无敌舰队总指挥西多尼亚:英国皇家舰队停在普利茅斯港准备迎敌的主力战舰有艘,这些平时风里来雨里去的海盗们不缺勇气,但是他们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知道西班牙舰队开到哪了。那个年代没有雷达和卫星,海战的进攻方往往占据着比较明显的主动。因为还没有发现西班牙舰队的行踪,再加上潮汐的影响,英国舰队一开始只能蹲在港口里,而西班牙舰队则可以从容的制定自己的战略方针,他们在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直扑普利茅斯港,与英国舰队决战,一举解决英国舰队后再登陆,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第二是优先考虑登陆作战,不主动寻歼英国海军。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业余的西多尼亚和专业的里卡尔德发生了分歧。里卡尔德从专业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主动进攻普利茅斯港,先把英国海军办了再说。西多尼亚就比较官僚了,他打算按部就班的实施国王制定的计划。菲利普二世给他的任务是穿过英吉利海峡与友军会师,然后从马尔盖特登陆英国。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会师后的西班牙军队将超过5万人,这支力量不仅可以轻易的摧毁伊丽莎白的老巢伦敦,甚至还可以消灭整个英格兰的新教势力,把英格兰彻底改造成天主教国家。(菲利普的计划)西多尼亚可不敢轻易违背国王口中的这个宏伟计划,所以他觉得既然英国海军不来拦着,咱们就应该优先以国王的命令为重,先去和友军会师再说。从官僚的逻辑来看这个思路没什么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听领导的话总没错,只要与上头的命令保持一致,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没什么大的责任。但如果和领导不一致,比如说老大让你去会师,你跑去攻击人家港口,那么打赢了还好说,万一耽误了老大的计划,各种黑锅就扣过来了。这种官僚行径把里卡尔德气得半死,不过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无敌舰队最终没有直扑普利茅斯港,而是朝着英吉利海峡开过去。当无敌舰队从普利茅斯的门口路过时,英国人总算发现了西班牙舰队的行踪。百余艘西班牙巨舰浩浩荡荡,他们扬起的风帆遮住了整片天空。西班牙盖伦船最长可达55米,排水量甚至可达-吨,在海面上就如同一座移动的城堡。英国的小海盗船只能自惭形秽。(现代复原的盖伦船)船大意味着船舱内装的兵多,这在当时的海战里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为什么船舱里的士兵数量会成为海战的优势呢?这和当时的海战模式有关。虽然那个时候大家已经用上了火炮,但是这些火炮的威力并不大,炮弹都是些个头不大的实心球,就算打中了也只能在船身上砸个小窟窿,远不能让一艘木船沉没,所以当时海战中的炮战也就是打个热闹。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两船接触后士兵之间的拼杀,接舷战才是主流。进攻方的士兵会跳到对方船上进行甲板械斗,所以士兵多自然就是优势了。而英国的船平时都是拿来打劫的,讲究的是个神出鬼没,再加上平时的对手都是些装货为主的商船,所以英国船都不大,也不需要带多少士兵。这一次碰上了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大载兵最多的西班牙军舰,基本上是凶多吉少了。04海峡鏖战出现在普利茅斯港门口的西班牙人没有去攻击港口,而是朝着英吉利海峡全速前进。按照西班牙人的估计,英国舰队应该会出现在自己的前方,阻拦自己前进的道路,然后双方开启正面决战。西班牙人将用巨大的舰船和数量庞大的士兵消灭对手。然而等到7月31日太阳出来的时候,西班牙人发现英国舰队居然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这是英西海战中出现的一场战术革命:英国舰队压根就没打算跟西班牙舰队进行接舷战。虽然英国舰队的士兵数量远不如西班牙,但是英国人的船不仅比西班牙的快,而且火炮威力更大。这得益于英国在十几年前完成的一次舰队革新。从年开始,英国的造舰思路就转向海上炮战,增强了航行速度和舰载火炮的威力,也就是说他们拿来做炮弹的实心球的个头要比西班牙的大。所以英国舰队一直在利用自己的速度保持和西班牙舰队的距离,并利用大火力的火炮攻击对方。西班牙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对方这种不按套路的打法令西班牙人非常恼火,他们船上的步兵一直在叫战骂娘,而英国的军舰则不为所动,一直躲得远远的开炮在几个小时的交战过程中,英国舰队总共发射了枚炮弹,西班牙仅回击余发。从数据上看英国舰队对西班牙舰队形成了火力上的绝对压制,不过等硝烟散去,大家才发现这一通折腾下来双方一艘船都没沉...战术革命任重道远,西班牙舰队扬长而去(后来航行过程中因为操作失误损失了两艘舰船)。尽管多发炮弹打了个寂寞,但这一仗还是让英国人颇为得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成功阻止了西班牙舰队攻击普利茅斯港的企图。只不过西班牙舰队本来也没有攻击普利茅斯港的打算。这里体现出了英国人的一个尴尬之处,他们并不知道西班牙人到底打算干什么,只能假设他们会试图占领英格兰南部海岸的某一个深水港。所以后面的局势就比较有趣了,西班牙舰队浩浩荡荡的在前面开,英格兰皇家舰队就屁颠屁颠的在后面跟,一旦西班牙人靠近某个英格兰的深水港,英国人就赶紧冲上去阻止他们人靠岸,也不管西班牙人是不是真的想靠岸。8月2日,西班牙舰队接近韦茅斯港,于是双方又是一通混战,西班牙人收获一堆船板上的窟窿,英国人心疼一波大量消耗的弹药,双方又是一艘船也没沉,然后大家接着往前开。8月3日,无敌舰队又接近了怀特岛。怀特岛内侧有个索伦港,这是英国南岸最好的深水港之一。英国舰队又准备开始保卫怀特岛的战斗。然而实际上西班牙人对英国南部的这一串港口根本没什么兴趣,无敌舰队的目标是直接开到英国东南角的多佛海峡,和驻扎在弗兰德斯的2.7万名西班牙陆军会和,然后护送陆军的驳船登陆英格兰,彻底摧毁这个国家。也就是说之前英国人在普利茅斯港和韦茅斯港的英勇作战都是自作多情。不过到了怀特岛的时候,情况起了变化。负责指挥弗兰德斯军团的是帕尔玛公爵,而从无敌舰队出发到现在,无敌舰队指挥官西多尼亚就一直没和帕尔玛联系上。中世纪没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nr/3875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