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48924.html
文史
一言不合的悲剧曹操确立继承人时有过犹豫,曹植优点十分突出,文采飞扬,出口成章,曹操数次有意立他。但曹植的缺点同样十分突出,任性放浪,饮酒无度,纯粹是诗人性格。曹丕虽没有曹植那样的才华,但他为人稳重,处心积虑,善于收买人心。因为立储问题,曹操杀了许多人,比如杨修、娄圭及丁仪、丁廙兄弟,崔琰间接受牵连,最后被赐死:也成全了许多人,比如吴质、贾诩、陈群等。
如果说杨修等人的悲剧是因为公开支持曹植的缘故,那么崔琰就太冤了,因为他明确支持曹丕,为什么也要被处死呢?同样支持曹丕的贾诩,不仅活的时间最长,而且还官封太尉?
由于在立储问题上举棋不定,曹操曾私下询问心腹大臣的意见。崔琰坚持儒家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公开支持曹丕,“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曹操是法家思想的拥趸,崔琰却依据儒家春秋大义去劝导,曹操当然不痛快。专制时代表面上信奉君权神授,实际上搞暗箱操作,弄得越神秘,对最高决策者的政治安排越有利,崔琰偏要公开化,扬言以死捍卫道义,将曹操置于很不利的境地。听崔琰的话就是遵守道义,反之则不道义,曹操还有选择的余地吗?崔琰将曹操秘密立储的设想公开化,导致曹操很被动。曹操碍于政治稳定的考虑没有处罚崔琰,但心里一定很纠结,这笔账终究会算的。
同样是拥护曹丕,贾诩的态度就高明得多。《三国志》生动地记述了这则故事。一天,曹操屏退左右问贾诩,到底该立谁为太子?“诩嘿然不对。太祖日:“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日: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日:何思?诩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在立储决策上小心谨慎的曹操心领神会。封建社会设立储君是天大的事,各国君主莫不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曹操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依据惯例,顺序继承,一般立嫡长子为储君。曹操长子早逝,曹丕为大,应该册封为太子。另外,借鉴前朝历史,废长立幼容易引起政局动荡。曹操当然知道,袁绍与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覆宗灭国”。贾诩虽然没有明说,但口气并不比崔琰弱,支持曹丕的态度非常明确。为什么曹操高兴地接受了贾诩的意见呢?缘于贾诩的政治智慧及高超的话语策略,还有对上司心理的精准把握。贾诩不露痕迹地支持曹丕,理由不是曹操讨厌的儒家大义,而是要维护曹氏的江山社稷,表忠心的同时将决定权还给上司,曹操当然很开心。
专制时代确立继承人,既是国家大事,也是帝王家事,外人一般不要干预,稍有不测就要掉脑袋,建言应该委婉含蓄,不能太过直接武断。崔琰不能像贾诩那样与曹操意念相通,自然难逃厄运。
来源:齐鲁晚报
文/雨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