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发媚下

“媚”是一个多义字,既有褒义,也有贬义。“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繁钦《定情诗》)“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何思澄《南苑逢美人》)是褒义。而“奴颜媚骨、崇洋媚外、阿谀谄媚、狐媚惑主”等等,则成了贬义。

媚本来是形容女子长得漂亮。模样标致可爱,说话细声软语,走路婀娜多姿。然则为何逐渐偏离本义,滑向了它的反面?想来是媚过了头所致。原本处事落落大方,却非要矫揉造作;原本走路端庄秀丽,却非要来个搔首弄姿;原本声音柔和甜美,却非要弄得嗲声嗲气……于是弄巧成拙,由褒而贬。

贬义之媚,一般来说,都是下对上,弱对强,内对外。但有时也不尽然。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媚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厉害,值得一提或警惕。

我曾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经常跟随领导下基层视察或调研。每到一地,都有“一把手”至少也是“二把手”亲自陪同。领导边看边指示,陪者边听边点头。领导说“这里应当如何如何”,陪者答“是,是,是”;领导说“那里可以怎样怎样”,陪者答“好,好,好”。最后照例回到会议室,基层干部请领导做“重要指示”。领导这时所讲的,却都是对该单位工作的“充分肯定”:成绩很大,工作很突出;有许多新思路、新举措,值得其它单位学习和借鉴……。至于一路上看到的问题和不足,则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几句“希望”而已。

前两天去一朋友家玩耍。他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我进门后,朋友的夫人热情招呼,那个孩子嘴里一半嘴外一半地叫了声“叔叔”,就进屋写作业去了。朋友妻子对我说:“瞧瞧俺小宝,真是又聪明又懂礼貌!”我心想,这么大的孩子,叫个叔叔属于懂礼貌,又何曾谈得上聪明!在我与朋友谈天说地之时,我瞅见他的妻子,一忽儿去给儿子倒开水,一忽儿将香蕉、西瓜切成小块插上牙签送进去。真真是殷勤周到,关怀备至。

我现在混迹于文学界。有一些现象,令人困惑。有的著名作家给年轻作者出书写序,恨不能好话说尽。有一个毫无知名度的作者,写了一部毫无影响力的小说,竟然被某人吹捧为“乃当今文学泰斗,巨作媲美四大名著,实奇才奇人也!”有时参加作品研讨会,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些文坛上的“大腕”,称赞起作者的作品来,真是不遗余力。又是“前途不可限量”,又是“文学界的精英”……。一个文坛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作者,其作品被称作“传奇文学的典范”;一本散文小册子,被冠以“中国版的《瓦尔登湖》”。好像文学创作到了这里,基本可以划上句号了。

以上这些,一时想不起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干脆称之为“媚下”吧。

表面上看起来,媚下者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又通情达理,提携后学。在单位是位好领导,在家里是位好家长,在文学圈里是位好长者。我们原本不应该说三道四。但从长计议,媚下行为其实弊大于利。

我不反对以表扬为主,但是一定要适当。过多过滥过头,都会由好事变坏事。好话说多了,甚至言过其实,盛名难副,很有可能给晚辈或下级造成错觉,认为自己真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已经具有很强的能力。于是乎,飘飘然,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自鸣得意,固步自封,翘尾巴,张狂起来了。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真是一棵好苗子,其实无需过分爱护,照样能够出落成参天大树。就怕溺爱过头,娇惯过火,最后长成了弯脖子树。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齐鲁晚报》.3.8)

感谢——阅读点赞转发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ixinyaju.com/qlwbys/3869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