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强企业,近年来兖矿集团一直在探索产业生态化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新路径。2月28日,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渔樵耕读”启动区开工,标志着兖矿集团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按下“加速键”。该项目以邹城兖州成片84.16平方公里塌陷地为核心,分为“泗河之洲”、“渔樵耕读”、“不亦乐湖”三块规划区,着力打造“十万亩绿水林田、十万人生态家园”。往日的采煤塌陷地“包袱”将不仅成为生态“绿洲”,在不久的未来还将成为全新的利润增长点。
渔樵耕读项目启动0亩都市农庄现雏形
17日上午,位于邹城城区的双大路上的“渔樵耕读”规划区的施工现场,工程指挥人员正在进行着施工安排,一台台挖掘机整装待发。现场南侧,20天前种下的多株树苗成排矗立,宛如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卫兵。
“这里的土地大范围内没有塌陷,现在进行的是预治理,并同步进行产业导入。”“渔樵耕读”施工现场负责人李强介绍,所谓预治理,就是在采煤初期,将地面受影响的优质表土剥离集中存放,利用矸石充填,采取挖深垫浅等方式整理,不仅解决了矸石存放占用问题,还平整恢复了土地,为下一步的产业导入、建都市田园综合体创造条件。
据了解,渔樵耕读”规划区是绿心项目首个启动区,占地约0亩,今年2月28日已经全面开工。项目聚焦打造全国首个厚煤层“土地预治理+产业导入”国家级示范样板,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路径。在煤炭开采初期,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基础上,将煤矿开采影响范围内的优质表土挖取集中存放,采取挖深垫浅等方式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治理。
同时,融入儒家文化“渔樵耕读”元素,引入现代观光农业、高端苗木花卉、高科技产业,着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都市农庄和国家农业公园。李强告诉记者,通过6个月时间完成“渔樵耕读”采煤塌陷区预治理施工,12个月时间开展产业导入工程。“届时,这里就成了一个高端的康养小镇,市民可以在这里依水而居,可以在绿道上骑行、跑步,可以周末来这里住一住民宿,深度感受田园风光。”李强介绍。
生物链治水模式打造白马河生态养殖廊道
水的问题通常是采煤沉陷区治理面临的难题。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是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第一个产业导入落地项目,通过自动化、管网式的生态养殖解决了传统养殖水体富养污染的困局。项目实施以来,兖矿集团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办公室联手浙江清湖集团,在年12月15日前完成了28个池塘17万米的网片和拉绳布置、13万只浮球、个一级培藻桶等设施的安装,挂养河蚌万只。
经过由环保部门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水质全分析检测,池塘水质由劣Ⅴ类变为地表Ⅲ类,水中COD、氨氮等指标明显下降,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已通过济宁市组织的两次专家会论证。今年将持续推广菌藻共生系统治水技术和生物链治水技术,以建设集技术展示、科普教育、学生研学以及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研发中心为基础,不断辐射周边区域发展,延伸珍珠产品产业链,打造治水河蚌繁育和珍珠养殖基地,建设白马河生态养殖廊道。
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项目,其中,“泗河之洲”、“渔樵耕读”、“不亦乐湖”三块规划区是近三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借鉴‘生态修复—景观打造—城市发展’的思路,于去年5月份通过专家评审,整个项目投资超百亿元,其中渔樵耕读启动区建设首期投资就有七八亿元。”兖矿集团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贾明献说。
“十二明珠绕济宁,都市绿心项目就是这十二明珠里面最大的那颗。”贾明献说,项目以邹城、兖州成片84.16平方公里塌陷地为核心,委托同济大学完成项目整体概念性规划,打造十万亩绿水林田、十万人生态家园“双十工程”,全力建设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走出兖矿集团家国情怀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兖矿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