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警惕学术研究中的ldquo信息

导读

如果要避免“信息茧房”现象,研究者应该致力于打破既有的认知框架,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在研究方法上要有问题意识和扎根意识。

钱穆曾说:“学问之事,贵能孤往。”钱锺书先生则称学问为“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两位钱先生不知道,当下一些做学问者却信奉“有没有新发现先放一边,以偏概全才能快速出位”。新闻报道是一种认知框架的呈现,学术研究其实也类似:预设了一个立场后,就会选择性地寻找数据、文献资料,观点立不立得住不管,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这让我想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曾提出的“信息茧房”效应,也就是“在信息世界里,我们只接收我们所挑选的和让我们舒服与开心的信息”。在名为《信息乌托邦》的书时,他指出:“如果公司建立了信息茧房,就不可能兴隆,因为其自己的决定将不会得到内部的充分挑战。一些公司就由于这个原因而失败。如果政治组织的成员——或国家领导人——生活在茧房里,他们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己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里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一个安慰是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每个人都分享着我们的观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我们舒适的代价。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以变成可怕的梦魇。”①虽然他没有提及学术研究领域,但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在学术研究中并不鲜见。在选题、立意和论据方面,学者自设“茧房”的不在少数,纵万千好风光,深掘小孔成一统。这种单向论的研究有时候确实很讨巧,因为它锐利、独断,从而易引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bbfz/3872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