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鞠惠冰老师

专访鞠惠冰老师

最美的年华遇见“你——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鞠惠冰教授专访长春的这个时节:秋天的景色,冬天的温度。湛蓝的天空,总在金风渐起后,一日一日地清亮明净起来,在几朵淡淡的白云映衬下,越显它的清高和幽远。飘落的枯黄树叶似蝴蝶在空中飞舞,伴着微风,飒飒作响。秋日校园的版画是沉默而丰盈的,落英如雨,清馥遍地,万物皆在这成熟的刹那趋于平和。无论是飘飞的伤红,散落的残黄还是漂泊的萎绿最后都沉淀为一幅幅寒雨衬映的秋景,收获成秋实中一张张满载而归的笑脸。漫步在秋日的校园,看着路上的行人说说笑笑,更不忘用相机记录下这份美好,让这一幅幅绚丽的风景画,定格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来到与采访者约定的地点,店里放着GrooveCoverage的《She》,RB的曲风欢快又不失悠扬。鞠老师一身休闲装,随性而不刻板,自然而不做作。他温文和善,满脸笑容顿时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这时的你可以放慢心身,手捧咖啡,跟着笔者一起走进眼前这位学者的世界。曾经以为,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云朵、飞鸟、海洋或者热气球、飞机上……吉大:冥冥之中缘分已定鞠老师是山东威海人。年夏,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鞠老师也到了高考过后的志愿填报阶段。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吉林大学时,“当初第一志愿就报了吉大,因为喜欢东北这片土地,也想从熟悉的地方走出来闯一闯。”鞠惠冰教授说,当年报考吉大,第一志愿是法律系,第二志愿才是广告系。但也许是命中注定,进入到广告学系攻读的鞠教授,对文学的热爱程度使他从未后悔过进入这一专业。作为吉大广告学专业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每每向别人提及,鞠老师总是难掩喜悦和自豪之情。他说,那时的广告学,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件充满了奇思妙想、很值得让人探寻的新兴事物,深入进去更加发现,它的美远不止如此。他谦虚地说着,我们崇拜地听着。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还依旧在广告这一领域学术研究不断,著作不断,何尝不是因为那份赤子的初心和经年累月的努力?鞠老师的大学生活是很丰富的。本科阶段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做得也相当出色,先后获得了各类奖学金,还担任学院及学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这和他初成研究生就能直接接任《秋泓》杂志社主编一职是分不开的,然而他却把所有这些用汗水换来的成绩概括为简单的五个字——“无知者无畏”。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鞠老师的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更加深信不疑。还记得临毕业时,徘徊在十字路口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我们,往往会羡慕那些接到大公司的offer,每天奔忙在应聘与面试中的同学;羡慕那些顺利被保研继续学业的同学;更羡慕那些受到导师青睐,时时刻刻都走在队列前沿的同学。而我眼前的鞠老师,就是上述“那些同学”之一。本科期间优异的成绩让他收到了来自各方抛出的橄榄枝。他在济南的《齐鲁晚报》实习过,也想着凭借在学校积累的经验,毕业后能在报社或者杂志社、电视台等媒体机构大展拳脚。与此同时,导师也表示希望他能留在学校任教。但是在得知自己被保研的消息后,他毅然选择继续自己的学术之路。由于当时广告学是吉大的一个新兴专业,没有下设的硕士点,所以他在古典文学、文艺美学、现当代文学等几个中文系专业中选择了现当代文学专业,师从自己尊敬的本科导师,影视文学方向姚力教授。因受导师器重,鞠老师在研一就开始给本科生代课。说到这里,他微笑地说:“我的第一批学生是新闻学。”正是由于这样的机缘,通过做学术之余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让他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志趣之所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在鞠老师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正是这种单纯的信念,让他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而且至今热情不减。他的眉宇间闪耀着教学带给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说初尝教师这一职业带给鞠老师的是坚定,那么钻研学术带给他的则是无限的热情。从一名初入校门的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再到哲学专业的博士、社会学专业的博士后,他对学术的热情只增不减,先后在《读书》、《天涯》、《电影艺术》、《艺术与设计》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鞠老师风趣地说,那时杂志社寄来的稿费再加上研究生每年的补助,他的生活费就全解决了。这不正应了那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他特别感谢自己的三位导师,姚力教授、姚大志教授以及田毅鹏教授,是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影响着他,使他坚守着对学术的那份纯粹的尊重,在这条路上能够时刻不忘初心,走得更远。输进大脑多少知识,自然就会输出多少见解。鞠老师能写出那么多的好文章必然受了很多优秀书籍的熏陶。从上学时代到现在,读书和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早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无所谓坚持,因为习惯了。”这是鞠老师对读书的态度。短短的十个字,于我而言,却是最高的境界。大学期间,每周有两三天,鞠老师都会乘坐公交车到自由大路的“学人书店”去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每一次离开手里都不会空着,总要买几本带回去。这家书店的每一本书的具体位置他都一清二楚,这是令他最自豪的一件事。甚至约朋友见面也会选在这里,先看一会儿书,再相约去吃饭。可想而知,他的家里定是摆满了书的。面对如今实体书店的日益不景气,电子书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鞠老师坦言说自己依旧喜欢实体书店赋予自己思想的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看似繁花似锦的世界却令人眼花缭乱,年轻人的心也跟着浮躁起来,渐渐地迷失了方向,鞠老师这种求学务实的心态不正像一汪清泉,激励我们时刻审视自己,勇往直前吗?

秋泓:梦里寻梦心之远兮

《秋泓》创刊于年,年,刚刚成立两年的《秋泓》杂志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在校园内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大多数学生热爱文学,使得《秋泓》杂志一时洛阳纸贵。提起《秋泓》,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谈到自己在《秋泓》的那段难忘的时期,鞠老师眼眸里闪现着一种坚定的目光。他说,一切都是缘分。鞠老师的室友不仅是和他同专业的师兄,也是《秋泓》杂志社的执行主编。经由师兄引荐,鞠老师参加了杂志社的换届选拔面试,并且之后在《秋泓》一干就是三年。提起那段“面试”经历,鞠老师说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据鞠老师回忆,时任杂志社主编的是一位物理学的博士,杨庆鑫。而他面试的地点就在这位主编的寝室。他们聊了一下午,天文地理,史书古籍,无话不谈。鞠老师感慨,相比于我们今天对于“理科生每天都待在实验室”的刻板印象,那个年代可不是这样,无论何种专业,各类书籍都是通读的,尤其是文史类书籍,这是受文化同质化的影响,因此那时爱读书的氛围是极其浓厚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一位搞物理学研究的学生居然对这样一份文学气息浓厚的杂志感兴趣,并且将它办得有声有色。接手《秋泓》后,就像是精心呵护一棵正茁壮成长的树苗一般,鞠老师倾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以说,除了日常的学术研究,给本科生代课,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奉献给了《秋泓》。临近毕业,无奈之下去向一手筹办《秋泓》杂志的李保平老师请辞,那份依依不舍不必言说我们也能深有体会。原《秋泓》的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周海滨就曾在自己年写的一篇博文里这样写道:“98、99、年间是《秋泓》的颠峰时期,那时候征稿启事刚贴出去就会有大量的投稿,另外一个重要的稿源就是向熟悉的文学爱好者约稿,比如九八新闻的一笑、九七国际法的王国语还有一些熟悉的作者,现在已经忘记了他们的院系,有的虽然每学期都要面对他们的文章,但是一直都没有见过面,也有一些熟悉的朋友,我们会在一起大谈对校园文学的理解,杂志社的每个人都以‘秋泓人’自居……”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团体,一家人,《秋泓》的所有成员间的凝聚力之高。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兴趣,一批批优秀的同学进入《秋泓》这个集体,在工作中大家成为好朋友、好哥们,秋泓人成了大家共同的标签。尽管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但在鞠老师心中,对他们的思念丝毫不曾间断过。今年的9月,鞠老师在北京偶然间遇到了当初同是中文系,同在《秋泓》工作的同学,时隔十五年,再次相见,彼此依旧亲如一家,相谈甚欢。十五年前,吉大体育馆门口,随着相机快门的按下,杂志社的几位主要的负责人,为他们的《秋泓》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照片中的他们,恰同学少年,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眉宇间的豪爽和英气就是他们对《秋泓》最好的回馈。采访无意中,鞠老师在杂志翻到了一篇名为“桃太郎的故乡——冈山游学记”的文章,一下子让他联想到了自己两次去日本的经历。年,作为吉大唯一一名学者代表,鞠老师参加了我国教育部与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合作的“广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在日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问交流。年10月,由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项目,他再次踏上去日本的旅程。不过这一次,却不一样。他得知有一名代表《秋泓》和自己约稿的记者也在日本,两人便多方打听,几经周折取得了联系。“虽然在日本我们俩没见面,但一直保持联系。现在想想,与《秋泓》时不时的一点联系都能让我觉得万分亲切。”鞠老师这样说到。提起与《秋泓》的后续之情,他说希望全在于我们自己:加大宣传力度,将每一位爱好文学创作并愿意为自己的青春、为这片土地拼搏一把的年轻人凝聚起来。努力把这个招牌打出去,而且还要打得响亮,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期望。鞠教授说,与《秋泓》的情缘,是他的研究生生涯最弥足珍贵的礼物。店里明亮的灯光下,看着鞠老师翻阅手中的杂志,笔者感慨万千。老师的一言一行,让“秋泓人”明白了,《秋泓》只是一个节点,她把所有与她有缘的人联系在一起,再通过她让有缘人的心彼此相连。而相遇在这里的“秋泓人”,早已成了有缘人。而她的未来绚丽绽放,将会是“秋泓人”共同的期许。

生活:为人师表学者风范

生活中的鞠老师,随性洒脱,追求自由,这和他的学科研究性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教师,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受体制和形式约束的人,因此从不在自己的课堂上点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检验自己的方式?笔者在与鞠老师的学生的交谈中也发现,大家对自己的老师的一致评价就是:他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但是上他的课就是让人有这样一种欲求——能学多少学多少。我们可以很容易遇到这样两种老师,一种老师会不停地对你说,刚刚讲的是很重要的内容,它是多么多么重要,你一定要把它记住,你要如何如何地把它记住。另一种老师则很少做这样的强调,他们只要展示出自己专业上的水平,随意地露上几手,就能让学生一边燃起熊熊崇拜之火,一边暗暗划起一根自卑的火柴,痛下决心有一天一定要做到像他那样。而他们眼中的鞠老师,是后者的专属。在这样一张表情不太丰富的面孔背后,却早已培育出了一大片金色的麦田。因此,用“为人师表”四个字来形容他,丝毫不过分。一如《秋泓》杂志的“读书”、“行走”栏目,这两个栏目是鞠老师最喜欢的。休闲时间,他喜欢逛街,喜欢行走,喜欢体验生活,观察细节,于细微处探寻社会发展,并且将这种感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瓦尔特·本雅明是鞠老师最为欣赏的一位学者和作家,。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收集癖是一种现代创作的特色。”这话虽然不是出自本雅明之口,但和他的艺术思想以及毕生所求如出一辙。这位作家提出的“闲逛者”、“碎片化研究”、“拾荒美学”、“人群中的人”等概念以及《巴黎,19世纪的首都》、《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年左右的柏林童年》和传世名作《巴黎拱廊街》等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发表在《天涯》等几家杂志上的文章,诸如《第凡内早餐》、《现代爱丽丝的梦游仙境》、《村上春树与地下铁事件》、《服装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物品的文化传记与消费文化》还有《布勒东论艺术》、《广告创意哲学关键词》、《广告文化学》等著作均有瓦尔特·本雅明的研究身影和思维刻度的些许再现,足见这位作家对鞠老师的影响之深。读着鞠老师的文章,我被他的那种学者风范深深折服。就像本雅明在《驼背的小人》一书中所说的:“煤气灯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起来,指示着点灯人的行踪,他即使是在这个甜蜜的夜晚也必须挑著点灯杆。此时这个城市是如此地为自己陶醉著,它就像一隻口袋,由于我和我的幸福而变得沉甸甸的。”我想,做一个时代的拾荒者,城市的闲逛者,于万千纷扰中,窥见内心的纯净,据此探求这个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应该也是鞠老师值此一生的追求吧。“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所以就告诉自己,抓紧时间来弥补自己的无知,不是世界只有那么大,是你知道的太少。”鞠老师的一番言论,让人只能在心里默默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而且,鞠老师还特别告诫年轻一代,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各种书,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但是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也别受思维框架的约束和限制,只是把读书当做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当做一段经历过的人生旅途,当做你热爱的一项事业。这也是在告诉我们,Wecanonlyexcelatdoingthethingsthatwearepassionateabout.(积极投身于那些让你激情满满并令你感到真正快乐的事情上,这样,你才有可能取得优势。)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切记以梦为马,莫负韶华。他在最美的年华邂逅了吉大,在这里,开始筑梦;在最美的年华邂逅了《秋泓》,在这里,开始织梦;在最美的年华邂逅了书籍,在那里,最终圆梦;而后又在依旧最美的年华回归吉大,回归课堂,在这里,让梦想,展翅高飞。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正处在最美的年华?“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相信大家也能够像鞠惠冰老师一样,不忘初心,怀揣梦想,一路前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蔷薇花下的小世界sym







































北京白癜风的费用
北京治白癜风的儿童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aixinyaju.com/qlwbjj/3863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