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陈玉国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的现状

  一、急性胸痛救治的国内外现状

  急性胸痛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因繁多、病情严重性悬殊极大,不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占全部胸痛的1/3,高危胸痛的95%以上)、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高危疾病,也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低危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激增,因急性胸痛而急诊就诊的患者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急诊胸痛患者的数量已达到万人年以上,占急诊就诊总量的4.7%~5.4%,占急诊内科就诊量的5%~20%。高危胸痛致死致残率高,我国心衰患者近千万,其中50%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心衰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和医疗负担增加。因此,急性胸痛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问题。

  (一)急性胸痛救治的国际现状

  针对急性胸痛的救治,国内外同仁均做出了不懈努力。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建设胸痛中心、优化救治流程、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等,显著缩短了患者发病至专业救治的时间,降低了致死致残率,降低了医疗花费。研究显示,近10年来美国STEMI的D-to-B时间由min降至64min,院前延迟时间降至1.5-2h,年病死率下降40.3%;低危胸痛医疗费用降低50%以上。

  (二)高危胸痛救治延迟、低危胸痛诊疗“过度”与“不足”并存是目前我国急性胸痛救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讲,我国急性胸痛的救治水平明显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高危胸痛救治延迟,其中院前延迟是关键:以STEMI为例,年美国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约1.5-2h,院内延迟时间约64min;年我国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约5-8h,院内延迟时间约min,年情况稍有改善,院前延迟约4-7h,院内延迟约min。我国居民就诊意识薄弱,就诊延迟是导致院前延迟的主要因素,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衔接不畅是另一因素;院内也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迟。同时,STEMI患者再灌注比例低。救治延迟和低再灌注比例导致患者死亡或心肌不可逆的损伤,后者将增加心衰的风险,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及医疗负担的增加。我国胸痛救治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低危胸痛诊疗“过度”与“不足”并存,其中往往是治疗“过度”、住院“过度”,而检查存在“不足”,与患者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医疗接受程度、社会医保投入、临床医生诊疗理念等有关。诊疗“过度”与“不足”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增加医疗负担,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改善我国胸痛救治现状的对策

  要想解决急性胸痛救治中的突出问题,需要持续优化胸痛救治流程,其中重要的一面是多学科包括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心血管内外科、呼吸科、消化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的积极合作,全面分析胸痛的可能病因,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诊断与鉴别、危险分层,提高早期识别和救治高危胸痛患者的能力,同时快速地将低危胸痛患者进行合理分流,从而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医院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完善我国本土化的胸痛救治流程,将急性心肌梗死入门-球囊时间由min降至60min左右。目前该中心已建成了包括“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急性胸痛门诊”、“胸痛中心病房”、“重症监护室”、“冠脉介入随访办公室”、“爱‘心’俱乐部”在内的涵盖院前、院内、出院后各个阶段的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实现胸痛患者的全程管理,尤其强化了“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以及“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建设”,全面优化心梗的综合救治能力,包括早期镇静止痛、防治低血钾、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充分抗栓和积极给予再灌注治疗,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本中心组建一支多学科合作的胸痛救治精英团队,实行7d*24h值班制、导管室7d*24h开放、胸痛专职护士全程陪护,以保障胸痛救治绿色通道的高效畅通,为胸痛患者提供7d*24h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院胸痛中心推行“战线前移”策略,医院——院前急救医疗系统——医院的区域协作示范平台,医院的优势资源向基层“延伸”,形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缩短胸痛患者从发病至获得有效救治的时间,既实现胸痛患者的全集管理,又促进急性胸痛救治的区域协同发展。

  在实现全程和全集管理胸痛患者的基础上,近年来本中心组建省胸痛专业委员会、国家胸痛联盟组织等,凝聚专业优势力量,打造学科高地。具体业绩有:组建山东省胸痛中心联盟(.06),已得到来自省内17个地市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在完善胸痛中心建设、规范胸痛诊疗行为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成立山东省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06),首届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来自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心血管内外科、呼吸科、消化科等18个学科。吸纳了来自全省17地市有志于胸痛救治的医务人员,通过团结、协调多学科力量,提高急性胸痛快速鉴别与评估能力,减少医疗花费,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成立中国胸痛联盟(.06),该联盟由全国急诊医学、心血管病学等相关学科专家,院前急救管理人员,以及新闻媒体共同发起成立,是一个公益性、多学科、开放式的学术组织,由山东辐射全国。目前,已有13个省和直辖市的医院加入中国胸痛联盟,参与人员近0名,《人民日报》、《凤凰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做了跟踪宣传报导,《中国胸痛联盟》专刊受到热烈欢迎,刊印余册,中国胸痛联盟将山东胸痛救治模式进一步向全国范围放大,形成重要影响。

  为了在民众中普及胸痛知识,减少胸痛患者院前就诊延迟,中国胸痛联盟成立时确定每年的10月份为“胸痛宣传月”,10月份的第二周为“心梗救治宣传周”;制定了便于记忆的口诀:“胸痛起来需注意,及早就医要牢记,疼痛超过10分钟,静卧用药莫着急,立即拨打,开通血管保性命”,积极倡导并组织一系列胸痛宣教活动。

  在山东省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支持下,医院等省内医院携手齐鲁晚报、齐鲁电视台、齐鲁网等新闻媒体共同承办“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走基层——胸痛齐鲁行”大型公益活动。自年9月份开始走进山东各个地级或县级市,对院前及基层医生进行技术培训、交流与评估,以提高、规范基层医生的急救医疗服务能力;以胸痛专题宣传片、宣传手册、专家讲坛、现场演示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胸痛救治知识,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及“有胸痛、到医院”的理念。目前“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走基层——胸痛齐鲁行”已完成临沂、济宁、聊城、烟台、潍坊等地的宣传及培训任务,得到当地病友及医师的大力支持并获得广泛好评。“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走基层——胸痛齐鲁行”还将继续进行,并且计划年走出山东,走进天津、河北、河南等地。

  本中心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急性胸痛诊治进展”学习班,创办全国性品牌学术会议“齐鲁胸痛论坛”(已主办八届)、“齐鲁心肺脑复苏论坛”(已主办八届),已成为相关领域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

  另外,医院胸痛中心承担中国胸痛临床研究-急性胸痛急诊评估与管理项目(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PatientsWithAcuteChestPaininChina,TheEMPACTRegistry),该项目得到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以及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医学会、山东省医师协会等的大力支持,由省内外30医院参与。该研究是一项描述我国急性胸痛患者诊疗现状、临床结局的前瞻性、观察性、大规模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旨在提高急性胸痛的急诊救治和分流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上,改善胸痛救治现状,不仅需要多学科合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宣传措施,也需要开展临床研究,以研究促改进。医院正在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力争早日实现“积跬步以致千里”的目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nr/3876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