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一辈子做过两件震惊中外的事,一件是“西安事变”,另一件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即中东铁路,它的全称是“中国东方铁路”。中东铁路是“丁”字型走向,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哈尔滨为节点,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哈尔滨以东到绥芬河的铁路,称之为滨绥线,哈尔滨以西到满洲里的铁路,称之为滨洲线。南段则是从哈尔滨出发,终点站是大连。
中东铁路的修建者是俄国人。鸦片战争之后,沙皇俄国一直把吞并中国东北地区作为自己的既定国策。之后的数十年间,俄国人利用武力巧取豪夺,夺取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中国外东北大片领土。为了掠夺这一地区的资源,俄国人准备建设一条铁路,把刚刚从中国夺来的远东重镇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到一起。按照设计图,这条铁路将会穿过我国东北地区。
(中东铁路)
正当俄国人准备与中国人谈判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完败日本,后者的魔爪也就此伸向了东北。一向将东北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俄国坐不住了,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了所谓的“调停”。出于各种考虑,日本放弃了占据辽东半岛的要求。
对于俄国的这次“表现”,清政府可谓“感恩不尽”。中国与俄国的感情迅速升温。在甲午战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受邀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在此期间,中俄两国签订了密约,中国允许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铁路。
经过五年的建设,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并开始正式营业。按照中俄密约,俄国不但控制了中东路的运营权,还取得了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和司法管理权。这就使得俄国在东北获得了一块面积达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几乎将大半个东北地区纳入俄国势力范围。一年之后,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南满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成为了日本的“口中之物”。而这场战争的失利,也加速了沙皇俄国倒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联取代沙俄,出现在了历史舞台。
从年开始,苏联政府先后三次派人来华,商谈两国复交等事宜。年5月31日,中苏达成建交协议,签订了《中俄协定》。随后,苏联政府鉴于中东路处于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的势力范围内,乃于同年9月与东北地方当局签订了《奉俄协定》,其中除了包括《中俄协定》之内容外,还把中东路无偿全部交给中国的期限以旧俄时代规定的80年缩短为60年(至年9月7日期满)。并在此期间内允许中国赎回,赎路价款由双方估定该路实价后,以公道原则确定。同时对东北与苏联有关系的界河、界湖航运问题也作了规定。
不过,对于这份看起来还算“公平”的条约,苏联人并没有认真执行。对应归还中方的非铁路本身之营业,如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学校等并未交付中方。铁路管理局也由苏联单方面控制,在多名职员中,中方人员占人,且多为翻译及低级职员。路局机关行文,除了理事会公文及路局会议决议系中俄文并行外,其余均为俄文,一切财政结算也以卢布为准。对历年铁路收入余款如何处理,中苏双方意见也大有分歧。对此,东北地方当局早已不满。
就在这时候,“皇姑屯事件”发生了。张作霖死后,他的长子张学良继承了职位。随后“东北易帜”,28岁的张学良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张学良)
这个时期的张学良,自信心格外膨胀,对苏联的所作所为也越来越看不顺眼。于是,他决定通过武力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在这位少帅眼中,苏联就是沙皇俄国崩溃后形成的产物,经济凋敝而整体军力落后。而东北军,无论财力还是军力,都是国内翘楚,打苏联就是“探囊取物”。
当然,东北军中也有不少人反对张学良的决定,“辅帅”张作相就是其中反对最强烈的一位,他对张学良说:“收回中东路是好事,可是这事非同小可。进兵接收,势必要打仗,我看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只凭东北军去打苏联能行吗?恐怕收不回中东路,反而惹出麻烦,也要防止日本人乘机捣乱。”张学良觉得张作相把困难想的太多,派人回吉林规劝张作相:“根据多方情况,苏联决不能在远东作战,收回中东会马到成功的。”张作相看到张学良主意已定,也就不再坚持了。
年5月27日下午,张学良派军警将正在开会的39名苏联外务人员统统逮捕。其中包括苏联驻哈尔滨领事和中东路苏方领导人。7月10日,他又宣布收回中东路所有管理权,免去苏方局长等高级官员职务,并查封沿路的各个苏联贸易公司和苏方路局职工会。此举彻底激怒了斯大林,双方冲突遂不可避免。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联在8月6日成立了“特别远东集团军”,调集了远东部陆军队的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蒙古骑兵营备战。海军则启用包括4艘“列宁”级浅水重炮舰在内的阿穆尔河区舰队,协助陆军作战。苏联的前线兵力也由此超过了4万。集团军司令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所聘用的苏联顾问布留赫尔,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
张学良同样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8月15日,他组建了“抗俄军司令部”,动员东北军6万余人组成“防俄军”,分别任命王树常和胡毓坤为东西两路总指挥。海军代司令沈鸿烈奉命指挥江防舰队,在同江和三江口布防。8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向苏联政府宣战。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东北军与苏联军队进行了交火。对于雄心勃勃的张学良来说,这场战争,就像一场令人难堪的噩梦。以至于他在晚年回顾这段历史时都很沉痛:“……那仗打得惨了,我们有一个旅全灭,是姓韩的,韩光第的旅,全灭。旅长,团长,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全旅覆灭……”
12月20日,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按照协议,中国不仅未能收回中东路的丝毫利权,反而丢失了黑瞎子岛。一直到年,中国才正式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
而中东铁路,在年12月31日,根据《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苏联政府将中东路的一切权力及全部财产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东路事件”对张学良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东北军的失败,使他丧失了与帝国主义列强战斗的决心。而日本关东军则通过这场战争,看清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力。两年后,窥伺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将中国拖入长达14年的战争泥沼。
(文/朱文龙图/网络)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