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咖谈丨专访泰安市作协主席谭践文学创

记者孙远明周静霍嘉星设计许晨

06:02

九月下旬,在泰山脚下的一处小院里,记者见到了泰安市作协主席谭践。

谭践,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学大咖谈》栏目专访的第十二位市作协主席。他年生于新泰市农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著有诗集《太阳泪》(三人集)《感恩》,长篇报告文学《路》《岁月无悔》《十年砺剑》《天地之间》等各类作品二百余万字。自年1月起,在《泰山晚报》开设“侃侃而谭”专栏,每周一期,广受读者欢迎。

访谈中,谭践将他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其中,有在文学阅读中的感悟和欣喜,有在诗歌道路上的摸索突围,有从事作协工作的经历和收获,也有他对当下文学的几点看法……

谭践是“简单”的,他的一生始终在和文字打交道。同时,谭践又是“复杂”的,他的创作涉猎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评论等多种文体,甚至,在他的作品中,还能看到戏曲唱词、评书、书画理论的影子……

为何会如此?沿着谭践的讲述,记者试着去摸清他文学创作的脉络。

从“听书”孩子到“年轻诗人”

谭践的文学萌芽,始于书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评书。

小学时的谭践,迷上了村里桥头上的说书节目。夏夜乘凉时,一部《童林传》听得津津有味。评书勾起了谭践对文学浓厚的兴趣,他便四处寻书来读。在书籍贫乏的年代,能够找到的老画册、民国课本、京剧唱词等,谭践都将其视若珍宝。从一部残缺的《水浒传》到《格林童话全集》,从《唐诗三百首》到莎士比亚,甚至有一本叫做《蛇岛》的书,还有关于电子晶体管收音机……求学阶段,谭践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书籍,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谭践最爱读小说,最爱写的却是诗歌。上世纪80年代初,谭践就读于青岛一所商业学校,彼时朦胧诗刚刚兴起,被其丰富的感情所感染,谭践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至今已创作近千首诗歌。有评论称,谭践的诗歌道路,是在一次次突围中行进的。谭践也曾坦言,“每写完一首诗,最初的欣喜过后,总有一种废墟般的感觉围困着,因而只能积蓄力量,从下一首诗中‘突围’而出,但又会陷入下一次更深的围困……”从起初的稚嫩、情绪宣泄到后期的泰山写作、乡村诗歌……谭践不断突破以往的风格,完善自我,提升着自己诗歌的艺术质量和品味。

作家要“走大地”

在谭践的二百余万字作品中,除了诗歌,便是报告文学占的比重最大。报告文学,是直接介入现实生活、快捷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最直接的文学体裁,又被称为文学的“轻骑兵”。

当年,在泰安市乡镇企业局工作的谭践,发表在杂志上的几首诗歌被领导看到并赏识,转入市局《乡镇企业导报》,成了一名走乡串镇的记者。在这个阶段,他出版了长达3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路》,同时在《诗刊》《黄河诗报》《时代文学》等杂志发表了一批诗歌作品。

“一个人要读大书、走大地、交大人。”这是二十多年前,谭践在和时任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的一次小聚中张炜说的一句话,谭践记忆尤深,并且,他的文学创作也是这样做的。拿谭践的长篇报告文学《天地之间》来说,他深入泰山脚下名为粥店的村庄,历时十年采访、三载写作,六七次删改,真实地再现了齐鲁大地上一座失地村庄蜕变为文明社区的迷惘、痛苦、坚韧以及尊严。如今,再回头看这部作品,谭践直言“很踏实”,因为如今这个村子变得越来越好,这正是《天地之间》的现实版“续集”。

“写报告文学,第一要真实,基本的事件不能虚构,”对于后辈写作者,谭践谈了几点建议。他表示,报告文学“三分写七分跑”,要把事件提炼出意义,人物的精神面貌写得饱满,就得下足工夫;再者,作家的视野要大一些,要有相当的思想性,作品要有情怀、有温度、有筋骨,要对当下有所启迪。

“文字体操”

文学创作至今,谭践写下的文字,包括日记已经多达上千万,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数量,和他的“文字体操”有关。从高中起,谭践便要求自己写日记,这个习惯保持至今。日记中记下了谭践每日的所思所想,以及一些读书感悟。此外,他还曾长期进行“定时写作”,即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字数的作品。谭践将这两个日常写作取名为“文字体操”,以此来保持对文字的亲近感。

在文学道路上行走了近四十载,对于后辈写作者有何告诫?谭践告诉记者,文学创作要避免落入“同质化”的陷阱。在当下,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和诗歌同质化严重,许多写作者在文学创作时,缺少个性,总会不自觉地走别人走过的老路,用雷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感受和意境,尤其是在回忆类、亲情类作品中,这种现象最为明显。

那么,如何避免文学创作“同质化”,写出好作品?其中的关键,便是写作要写出自我的独特感悟,作品要反映出写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怀。以诗歌为例,谭践告诉记者,好的诗歌应该有诗性、灵性、思想性,给人美的享受、灵魂的洗礼。

讲好泰山故事

从开始,谭践已经从事作协工作22年,担任泰安市作协主席10年。这期间,他殚精竭虑,开拓创新,使作协工作面目全新且成绩显著。他从泰安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文学泰山,诗意泰安”的文学发展宗旨,力推作家们创作具有“东岳气象”的文学精品。他带领团队精诚团结,克服作协“三无”困境(无经费、无办公场地、无专职人员),将泰安文学一步步向前推进。

22年间,在谭践的努力下,《泰山》文学双月刊创刊,他任执行主编多年,推出大批文学新人和文学精品;年10月,他创办“泰安文学周”,为当年全国地市级作协首创,每年一届,现已连续举办七届;于年创办“春秋笔会”征文活动,现已连续举办十一届;为解决作家出书难题,编辑“泰山作家文库”,现已出版五辑共四十九本;同时,市作协还与《泰山晚报》合作,连续几年推出泰山作家、文学人物余位,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推新人方面,一旦发现“好苗子”,谭践便会亲自帮助把脉、修改作品,将其推荐到省作协高研班学习。年,泰安市在全省较早实施了签约作家制度,每届三年,现已签约至第三届,作家们发表、出版了大量文学精品,圆满完成了签约任务,一批青年作家如李晓峰、容铮、钱幸等由此走上文坛,为泰安文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当下,在泰安本地,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比较兴盛,涌现出王宗坤、吴玉垒、黛安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下一步,针对本地作家的创作,谭践告诉记者,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民群众,讲好泰安、泰山故事。期间,需要作家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泰安、泰山的历史、文化,全面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脉络,创作出无愧于泰山文化的文学精品。

对于谭践本人,文学写作是个人不断修炼的过程。在近四十年的阅读写作中,他试图不断突破自己。接下来,谭践想写一部乡村题材的作品,具体文体未定,但要写出“让我自己、让读者、让编辑满意的作品”。

作家简介:

谭践,年10月生于新泰市农村,著有诗集《太阳泪》(三人集)《感恩》,长篇报告文学《路》《岁月无悔》《十年砺剑》《天地之间》等各类作品二百余万字。其中《天地之间》获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感恩》获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岁月无悔》获泰安市精品工程奖,《感恩》获泰安市东岳文艺奖。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会副主任、泰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uwanbaoa.com/qlwbzn/3876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